维吾尔族红铜雕刻工艺再就业培训调查报告
2016-05-14李小风李兰芸
李小风 李兰芸
摘 要:红铜器具是喀什维吾尔族重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红铜雕刻工艺的发展还任重道远。从事此行业的民间艺人数量少,大多作坊以家族式传承技艺。
关键词:红铜雕刻;再就业培训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8-0136-02
维吾尔族红铜雕刻工艺源远流长,主要以手工制作技艺为主,独特精美的外观造型、繁杂精湛的工序流程、绚丽多姿的花纹图案,都充分体现了维吾尔族独特的审美和制作理念,也彰显了五彩缤纷的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精髓。
为了了解当前维吾尔族红铜雕刻工艺留存现状和发展情况,本人对喀什市内的铜器作坊、工艺品一条街、喀什老城区,以走访、座谈为主要形式,开展“维吾尔族红铜雕刻工艺再就业培训”的课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小结如下:
一、红铜雕刻制作技艺流程及发展前景
(一)红铜雕刻制作技艺流程
红铜又称纯铜、紫铜,具有延展性、导电和耐腐蚀性较好的特性,其中延展性是铜饰的重要特征。红铜的熔点很高,不易铸造,而良好的延展性弥补了这一缺点,因此可以按照制作者的审美思想,自由加工成各种造型图案。选料方面,暗红的金属光泽使其在表达现代感的同时还具有沉稳、高贵的品质。传统意义上紫铜浮雕也称纯铜浮雕,是用红铜薄板作为基材过手工錾制而成,故又称锻铜浮雕。锻铜浮雕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得到了空前发展,招商引资步伐不断加大。锻打工艺方面,铜器的凸凹部分和弧形部分的制作是铜制品锻打的一项重要工艺,用力部位、着力面积、力度的匀称,都有严格的要求。譬如,以铜壶为例,有经验的手工匠人选准铜皮的一端作为壶底部分,砸的过程中用力均匀,壶身从下到上的铜皮要越来越薄,力度也应该越来越小。壶身制作好之后,就开始制作一些配件。在壶嘴、壶底、壶盖、壶柄的制作中,以壶嘴的制作难度最大。要把握好壶嘴的弯出的弧度,必须得靠日常的工艺经验。镂花工艺方面,是制作技艺的重中之重。所以要求刀法要匀、要准,线条要美。通常镂花工艺的制作使用工具有两种,一是钻头,二是刻刀或凿。一般图案和花纹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样板纹样,全凭制作工人对作品的理解,所以使用哪种制作工具,视作品而选择。总之,无论是图案制作,还是工具选择,都体现了镂花这一工艺环节对生活的审美和对艺术的思考。
红铜器具是喀什维吾尔族重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其主要种类有:盛水用的阿卜吐勒(手壶)、接水用的其拉布其(盆)、盛饭用的里干(盘)等等。喀什红铜器制作工艺高,具有显著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不仅是良好的生活用品,而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红铜手工艺小饰品也是喀什维吾尔族手工艺文化的重要品类,主要包括水壶、茶杯、首饰盒等。它们美观实用,特别是体积较小、便于携带的特点深受大众欢迎。
(二)红铜雕刻工艺的发展前景
在我们的走访调查过程中,通过走访喀什周边的一些红铜制作小作坊和喀什的东巴扎的旅游纪念品销售点,发现,红铜手工艺制作的人比较少,在喀什老城区内一条街仅有10家小作坊,而且据说,这已经是喀什地区从事红铜雕刻这一行业的人数最为集中的区域。另外,在喀什的两亚市场-东巴扎走访发现,虽然这里的红铜工艺品个个样式精美,但都是来自巴基斯坦的进口产品。究其原因,据了解是进口工艺品的人工成本较低所致。东巴扎既然这样,作为喀什本地一些红铜雕刻小作坊的市场也就不言而喻了。红铜雕刻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手工制作技术理应受到现时代人们的关注和喜爱。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用这种古老的手工艺品器皿的人群越来越少,甚至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少数一部分的人使用红铜制作的器具会出现过敏现象。凡此种种,红铜雕刻工艺的发展还任重道远。
二、调查目的
(一)摸清留存底数,推进喀什民族特色红铜雕刻技术的发展
红铜雕刻技术作为富有维吾尔族特色的手工艺,相对来讲,前几年的从业人员较多,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们传统的职业理念不断发生新转变,近年来很多的手工艺人纷纷从作坊走出去,走向社会新天地。只有年纪较长的手工艺人、技师因为年龄关系和出于对民族特色的热爱,毅然决然的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但长远看,这项古老的技艺如果缺乏年轻人的承继,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精髓将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失传,那么我们无法向我们的后辈交代,也无法向历史交代。所以本次调研也算是为推进喀什民族特色红铜雕刻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个宣传“窗口”,以引起更多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二)利用现代设计手法将民族图案融入红铜雕刻工艺中,对红铜雕刻产品进行再设计
当前许多手工艺小作坊因资源所限,不仅做出来的成品样式较为简单,图案较为单一,基于此,如果我们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加入现代图案元素,那么创造出的工艺品会更容易被人接受。这是我们调查的重要目的之一。
(三)对待业青年实施再就业技术培训,促进红铜雕刻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喀什本地及其周边的小县城,具有红铜雕刻手艺的年轻人很多,他们具备一些基础的技能,但缺乏进一步提升技能所需要的正规的培训场所。这里有极少数的红铜爱好者、红铜雕刻技师,有的会在当地开一间规模较小的雕刻作坊来向有意愿学习的人提供舞台,但这些小作坊规模太小,并不具备教育培训所需要的学习环境。通过调查,可以结合当地特点,研究开设红铜雕刻就业培训班,吸引一些爱好传统工艺的年轻人来进行规模化的技术培训,最终将红铜雕刻产业做成一个规模化的,稳定的产业链。
三、调查对象及方法
1.传统的铜器制作作坊和手工艺品售卖店。据我们所知,了解这项手工艺的人都是一些年纪较长并且一直从事这项工艺的技师,所以我们的调查对象主要面向喀什市及其周边城市的一些红铜制作小作坊中的技师和那些对红铜爱好的人群。一是喀什市老城区。通过走访10家小作坊,与一些年纪大的技师进行访谈和了解。二是喀什东巴扎工艺品展销点。通过与展销点销售人员交流,了解对红铜工艺品的销路和市场情况,这对分析我们后期所要研究开设的红铜雕刻培训班,以及后期展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鉴于我们的调查性质,我们采用的调查方法包括资料收集方法、书籍搜集、问卷调查、开设小的实验室、上网搜集资料等,但目前主要是以实地考察为主展开调查。
四、调查的内容
主要包括铜器、纹饰等图片采样、铜器制作流程记录、制作艺人访谈记录、该民间工艺留存现状等内容。首先我们对红铜雕刻工艺的制作方法以及样式进行了细致的了解,并对红铜雕刻再就业培训班创立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了解他们的进货渠道,而后再考虑我们的培训地点和培训模式,以及包括前文所说的利用我们的现代艺术图案对传统的红铜雕刻进行特色改变,吸引一些感兴趣的人来参加系统和科学的培训,使之顺利的掌握制作工艺并进行产品的制作,从而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传承下去。
五、调查结果分析
1.从事此行业的民间艺人数量少,大多作坊以家族式传承技艺。经调查,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大概有50人左右,老城区内有10家左右的小作坊,周边小县城有30家左右,他们的规模都很小,都是采取自产自销的经营方式。同时,作坊多以家族式延续,技艺由长辈传给晚辈,以口传心授的形式进行传承,缺少必要的文献记录,这不利于对传统手艺的传承和发展。
2.制作艺人收入不高,工艺失传风险大。由于作坊规模小,导致制作艺人的收入很低,大概每人每月的收入在2000元左右。据我们调查所知,他们依靠红铜雕刻所得来的收入虽然不高,但他们表示都愿意坚持牢牢守住传统文化。
3.社会各界对维吾尔族红铜工艺关注度和保护力度不够。从调查对象的年龄方面,老城区内有两位年龄在80岁以上的技艺深厚的红铜雕刻传承者,其他都在30-40岁左右。他们很想扩大这一行业,却没有足够的条件,他们希望有人能关注这一行业,把这一古老的手工艺文化传承下去。
六、对红铜雕刻工艺再就业培训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政府主导,明确和强化再就业培训工作中的政府责任。在当前喀什市正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结合点、核心区、增长极和中巴经济走廊的廊桥的关键时期,要把打造服务性政府、责任政府的理念贯穿到再就业培训工作中,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试行产教结合,培养高素质红铜雕刻技能人才。加强教育督导评估,切实把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落实到每一位技师、每一位学徒,贯穿到每一堂课、每一项教育活动之中。
2.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一是加强行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围绕红铜雕刻工艺发展的需要,着力提升民间铜器工艺创新服务平台的服务、保障水平。二是加快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创新服务,改善创新环境,建立多层次的面向小作坊的技术服务平台,为制作艺人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推广、教育培训等科技创新服务。三是加快推进相关政策对接和资源引入,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加强政府、产业间的合作交流,推动建立行业协会及其他民间组织之间的合作交流机制,实现合作双赢。
3.建规立制,因人施教,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模式。要从制度规划入手,统筹资源,明确重点,建立制度评审跟踪机制,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的差别化学习教育的质量评估标准,完善制作艺人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强化培训内容“追踪问效”,严肃培训纪律,逐步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的考勤、考核和学习情况调查通报等制度。要根据个体对工艺掌握的特点,采取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原则,开展个性化、差别化、效能化、多元化的分级分类培训模式,按需施教﹑分类施教,综合采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育方法,提高工艺培训质量。大力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工具,做好新形势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教工作。积极创新传播模式,利用移动通信技术、腾讯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的群组功能、以及博客、播客、微博等网络联络渠道和载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广大公众对具有维吾尔族特色的红铜雕刻工艺的关注和保护。
4.落实经费投入,保障工艺传承长效机制的建立。要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引导各方力量共同发展和传承红铜雕刻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一个多元化投入机制,以保证发展的资金需求。可采取“政府财政补一点、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等办法,积极筹措资金。
红铜雕刻工艺再就业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上下共同努力。唯有摸清底数,整合资源,协调各方,注重特色,才能不断把民间红铜雕刻工艺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