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生生活德育“多元一体”的生态格局

2016-05-14米岚

文教资料 2016年6期
关键词:多元一体初中生

米岚

摘 要: 生活世界本质上是一个多元复杂的生态网络,家庭、学校、社会、同龄人、网络等德育生态资源,都对初中生的道德成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其自身的道德作为也使其道德自律差异化。本文立足于初中生的生活世界,剖析初中生生活德育“多元一体”的生态格局,阐述初中生差异有为的“个人善”和协同共生的“社会善”的道德成长机理,从而为“去德育诟病”提供些许启示。

关键词: 生活德育 “多元一体” 生态格局 初中生

学校德育普遍困境的根源在于脱离学生生活和实际,无视学生鲜活的生命个体,以“美德袋”的知性德育、“管控式德育”、“一把尺子德育”、“任务德育”等取代真正的德育,德育变成了“首而无位”的老大难问题。引入生态学的视角对于“去德育诟病”具有特别的方法论意义,“生态学的考察方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它克服了从个体出发的、孤立的思考方法,认识到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是某个整体中的一个部分”[1]。初中生处于道德成长的关键时期,亟须在德育“他律”引导下走向有为的道德自律。近十几年来,“生活德育”论兴起,其基本要义是“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在于引导生活的建构”[2]和“通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陶行知毕生致力于对生活德育的不懈追求,他精辟地指出生活之于教育的深刻意义,“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3]。作为初中生生存于其中、成长于其中、教化于其中的生活世界,本质上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生态网络,具有丰富多元和利弊皆有的原生态养分,正如陶行知所言“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家庭、学校、社会、同龄人、网络等德育生态资源,都对其道德成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学生自身的“道德作为”也使其道德自律具有差异化表现。如此一来,生活德育便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生态格局。本文立足初中生的生活世界,深度剖析“多元一体”生活德育的生态格局,阐述初中生差异有为的“个人善”和协同共生的“社会善”的形成机理,从而为“去德育诟病”提供些许启示。

一、“一体”:差异有为的“个人善”

道德以至善为价值旨归,正是在追求真善美的自我完善过程中,得以实现道德个人和道德社会。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善这个词,或者指每一存在物中最好的东西,或者指其他事物通过分有它而善的东西,即善的理念”[4]。梯利更指出,“我们可以用至善表示:人类认为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它具有绝对的价值,正是由于它的缘故其他被意欲的一切才被意欲”[5]。善有两个价值主体,即个人和社会,个人善是一切善和社会善的基础,社会善是个人善在社会中的生长、扩充和完善。在“多元一体”德育生态格局中,“一体”即以个人为主体,正是个体道德的“差异有为”使其走向人格自我完善的“个人善”。初中阶段道德成长的特征主要有:青春期的叛逆、成长的渴望、与长辈的代沟、思想和行为的不稳定、是非辨别能力不强,等等。因此,对初中生的德育工作,需要立足其生活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和喜怒哀乐,有的放矢地做好德育引导。任何德育工作要想最终取得效果,必须把外在德育转化为道德主体深刻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其内在的自我教育力量,进而实施道德行为。可见,生活德育应当以差异有为的“个人善”为价值主体和内化路径,以此建构其“多元一体”的生态格局。

二、“多元”:协同共生的“社会善”

在初中生的生活世界中,家庭、学校、社会、同龄人、网络等外在“生态场”和德育资源共同构成了其“最近生活区”,它们互相影响和制约,对初中生的道德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共同构成了“多元”立体外因。

(一)奠基于家庭生活的基石

家庭生活对于初中生道德形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夸美纽斯把家庭教育称之为“父母膝前的教育”,约翰﹒洛克断言“家庭教育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习近平深刻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这里有他们最初和一辈子的人生导师——父母,有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止于流年、铭于心”的最值得眷念的精神家园——家庭,有他们最真切自然、最具习惯养成和道德教化的摇篮——家庭生活。毋庸置疑,家庭生活对初中生德育的作用是“第一位”的。现实场景中,家庭生活并不总是尽遂人意的,比如由于家庭发生变故,父母离异或去外地经商,孩子交由父母一方或祖父辈看护甚至实则无人监护,孩子处于这样的家庭生活中就容易成为“问题学生”;父母教育也并不总是正确的,比如,“不以身作则的身教”、“教育完全是学校的事情”、“孩子的成绩最重要,其他都次要”、“棍棒教育”、溺爱教育等,表明家庭教育的观念缺失、方法滞后、行为错位,亟须提升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内涵。初中生正处于从少年向青年的成长过渡期,生理上会出现一些明显变化,心理和情绪上也不太稳定,既幼稚又渴望成长为大人,格外需要家长给予悉心呵护和引导,使其在家庭生活中获得充足的养分,为“成人”打下关键性基础。

(二)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土壤

社会生活对于任何个体的生命和道德成长都具有根性意义和广泛影响。马克思精辟地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可见,人的生命和本质寓于其社会化的过程之中,包罗万象、良莠混杂的社会生活以全方位、多视角、共时态的立体社会生态侵染着每一个人,如同“着色”的大染缸和“隐形习得”的大学校。当下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转型期,一方面,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社会潜规则等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政治反腐、公民社会成长、制度和法制建设推进、网络社群主义兴起等,社会正能量也在不断彰显。这些对于心智正在发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成熟的初中生来说,无疑具有复杂的影响。因此,国家和社会有责任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成长于学校生活的主渠道

对于初中生的道德教育来说,学校生活“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不可或缺。学校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其目标,无异于学生的“第二个家”,在这个大家庭中,学生学习知识、磨砺本领、结交伙伴、参与各种活动,是学生“成人”的重要场域。学校生活既有他们温馨可贵的成长记忆,又有诸多无奈和纠结。围绕中考指挥棒的应试教育把学校变成了分数流水线,智育“一家独大”,德育“首而无位”,体育“跟着中考走”,美育劳育“靠边站”。因此,学校德育困境和诟病也不足为奇了。在由学校政教处、年级、班级等组成的德育网络中,政教处的宏观指导、年级的中观管理、班级的基层运行,使得学校德育的科层制和“任务式”更为凸显。这其中班级处于育人的“第一阵地”,班级生活是初中生最重要的学校生活,兼具精神导师、科任教师、校内家长、生活保姆等多重角色于一身的班主任,其素质高低和教育理念对于引导初中生过好学校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爱的教育、以生为本、公平正义、竞争、坚强、团结合作等价值观应当成为班主任铭刻于心的育人理念和实践。

(四)旁邻于朋辈生活的重要影响

“家长和老师苦口婆心千句话,比不上同龄人一句话”。这是不少老师和家长在对初中生进行道德教育时的切肤之痛。朋辈指年龄相仿的同辈朋友,一般指有共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和志向的同龄伙伴。朋辈教育之所以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原因有三方面:沟通无障碍、成长互助性、旁邻示范性,因此以其“身边的人”的最大化效果而备受初中生青睐。这些在初中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身边人”,对其旁邻影响因其自身差异化不一而论,可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对于初中生而言,慎重择友非常必要,应当乐交益友诤友挚友,不交损友。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正如孔子所言,与那些正直、宽容、博学上进的人为伍交友,则“如入兰芝之室”,受好的影响;若与那些心术不正、阿谀奉承、花言巧语的人为伍交友,则“如入鲍鱼之肆”,受不好的影响。

(五)受推于网络生活的广泛渗透

信息化网络时代正在深刻影响和全面改变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毫不夸张地说,网络恰如人的“第二个大脑”和“第三只手”,离开了它,人们将寸步难行,网络生活也因此成为了中学德育绕不开的重要话题。网络游离于虚拟和现实之间,以其无壁垒、去中心、平等自主、开放互动、海量功能、生动形象的特性对初中生产生吸引力。应当看到,良莠不齐的网络对尚未成年的初中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恰似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信息有利于加速他们“成人”的社会化过程和道德成长,尤其是移动手机的微信、QQ、微博等工具的日常化渗透,通过“班级微信群”实施“微德育”,增强了生活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网络生活的碎片化复杂化、过于追求娱乐性和游戏性等感官刺激,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需要德育工作者给予正确引导。

三、结语

在初中生生活德育的生态格局中,“一体”是价值主体和内化路径,“多元”是立体影响因素和外因条件,“多元”作用于“一体”,“一体”形成于“多元”。“多元一体”的动态平衡和共生逻辑表明,初中生的道德教化和品德养成,根源在于“多元一体”的生活,症结和出路也在于“多元一体”的生活。正是在这种一体“自律生活”和多元“他律生活”的协同作用下,初中生的生活底色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得以选择性地吸取“他律生活”的道德养分和扮演好“自律生活”的主角,得以仰望“个人善”和“社会善”的头顶星空和彼岸人生,进而为“成人”做足准备、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汉斯·萨克塞.生态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2.

[2]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0(6).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80.

[4]亚里士多德.苗力田译.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43.

[5]梯利.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3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

猜你喜欢

多元一体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培养英语自学能力的几种有效途径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多元一体,和谐发展
高校思政课“多元一体”学业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中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标识的法制探讨
多元“玉成”一体
“多元一体”视阈下的文化互动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