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16-05-14姚秀萍
姚秀萍
摘 要: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体改革的需要。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更高境界,是教师的梦想。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不管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教师都在探索高效的课堂教学,新课程理念正逐渐被广大教师接受并运用于实际。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
高效课堂已是全体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在高效课堂中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一切围绕学生的学习,一切以学生为根本,学生人人参与学习,并且课堂上人人有收获。通过高效课堂,学生既能有效掌握知识,又能获得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使学生既学得愉快,又学有所成[1]。下面我根据教学实践谈谈对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的心得体会。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投入更多的“身心”学习。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由此可见,一个精彩的导入,既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又可以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2],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播放音乐、讲故事、表演、猜谜语、咏诗词、悬念导入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为新知识的迅速联系做准备。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手段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事实上,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应以学生这个主体为核心,为孩子获得知识搭建平台。新课改理念指明“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把课堂交还给真正的主人——学生。给学生留下空间,让学生思考,真正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有了兴趣做动力,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为此,先从改变学习状态入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既要求身动,更要求心动和神动。课堂上让学生大声说、相互讲,走到黑板前写,构建“预、导、疑、悟、练、结”即“预习—导入—质疑—感悟—练习—自结”六步教学法,让学生真正在自主、合作下探究性地学习,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学到尽量多的知识,并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最终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体验过程,感悟方法。
三、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放在从属和被动的地位。教师应走进学生,亲近学生,了解和平等对待学生,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蹲下来与学生交流”,采取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努力营造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尽可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发挥自己多方面的潜力。
学生较好的自学能力是保证高效课堂质量的重要条件,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途径指导学生自学。例如,在学生自学讨论探究前,教师要提出自学内容,明确自学要求,以及自学的时间和检测方式等,让学生学有目标。另外,老师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例如教学《翠鸟》时,可在课前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动物,从课本中、电视中、网上查找有关翠鸟的资料,上课时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及课外资料初步了解翠鸟的有关知识,体会翠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应该给予保护。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翠鸟到底有哪些具体生活习性呢?这时为了继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可不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说:“这个问题值得去研究,你们课后继续查找资料,等找好资料,我们再交流探讨。”这样的教学实现了课堂向课外开放,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课外转向课内,再走向课外,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构建了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改变了以往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
小组讨论,加强交流,是备受关注的一种活动,通过小组配合,加强同学间的沟通是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一条途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如由谁组织、谁作记录、谁承担小组发言的任务、小组成员发言时其他同学干什么等。总之,小组成员必须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角色,但角色可以适当轮换,这样能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的机会,以此增强合作者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讨论时,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人都要认真聆听他人的发言,通过小组辩论达成共识,得出结论,然后全班交流,相互借鉴。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吸取别人的学习经验,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和信息交流,既活跃课堂氛围,又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
四、精心设计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发展为中心,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探究中,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用心思考,真诚积极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得知识的办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在每个学习小组里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要有明确的分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条件,创设合作的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信息共享的快乐。
五、精心设计练习,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有效教学基本要求提出:“课堂练习是保证和检测学生知识获取率的有效途径。每节课学生即时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0分钟。练习可以采取口头或书面形式。”我们每节课都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重难点,练习形式多样化,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练习生字新词。对课文中出现的基础字词通过听写、形近字组词等形式进行巩固训练,当堂检测。将问题及时在课堂上予以解决,避免课后再出现错误,让学生将当堂所学重难点落到实处,达到当堂巩固的效果。
2.写体会。当课堂上学生分小组讨论只成为一种形式时或一些同学思想已开小差时,可以发挥写的作用,让每个学生将自己心中的答案写在纸上,这样可以使那些游离课堂之外的学生重新回到课堂;使那些问题考虑不成熟的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答案;使那些胆怯的学生的答案得到老师的肯定重燃自信;使那些回答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引起老师的注意,适时进行指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写的训练真正地解决问题,得到提高,从而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
3.摘抄。小学课本中的课文,许多都是文情并茂的名家之作,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精彩句段,积累学生的语言,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大有益处。
4.仿写。文中重点句子、段落篇章的仿写,或是续写等,要求仿照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
总之,一堂有效的语文课,肯定要有语言实践,也就一定要有语言的积累,一节课中学生该记住的东西要让他记住,会认的字、会写的字词、要求背诵的篇章都尽量在课堂内完成,不能把这些任务留到课外,力求把课外的时间用在广泛阅读课外书上,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
六、课后注重“课堂教学反思”,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推进器
布鲁姆说:“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教学反思是课堂教学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但现实中某些教师往往做不到,上完一堂课就认为任务完成、万事大吉。而事实上,大凡优秀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后反思,这些教师都非常看重课堂反馈并在教学中长期坚持思考的习惯,不断地反思教学,而教学多年的老教师,因为他们清楚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认识。
七、体现养成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养成习惯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的一种本能。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的提高有不同的作用[3]。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习惯并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养成的,需要长期、反复训练才可以达到目的。我认为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培养,即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敢说、善说的习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题目的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培养学生检查验算的习惯。
教学艺术没有止境,课堂教学也不是任何一种单纯的模式就能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和选择,采用最能实现目标的教学模式。同时,在一种模式中结合其他模式的有利因素,优化组合,从而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总之,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是逐步积累的,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每个教师积极投入课堂教学改革,用自己的锐眼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维分析问题,用自己的睿智解决问题,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创造一切高效的活动,课堂教学就会走向有效和高效。
参考文献:
[1]钟丹丹.以学生为本,构建高效课堂[J].新课程·上旬,2013(10):56.
[2]马国字.浅谈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设计[J].软件:电子版,2013(9):41.
[3]孙晓娟.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神州,201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