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
2016-05-14王倩
【摘要】面对日益凸显的就业难问题,为提高财经院校的就业竞争力,我们通过把握财经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分析现状,发现问题,然后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机制等具体的五个方面,围绕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财经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生 就业竞争力
一、引言
随着高校扩招和财经专业热门趋势的发展,财经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社会对财经类毕业生的需求增长幅度有限,导致财经院校毕业生同样面临着就业难问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检验大学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标准,而毕业生的竞争力很大部分取决于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对财经类院校而言至关重要。我们通过对安徽财经大学等几所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比较,再结合这些财经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现状,了解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目的和企业对财经类院校人才素养需求,找出二者供需之间相适应成分并发现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目前不足之处,进而为财经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提供合理方案并搭建人才培养模式雏形,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难问题。
二、财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概况
(一)当前财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财经类院校大多落实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和中共十八大所倡导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以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面,财经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通史课程改革。为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各财经院校纷纷加大选修课学分比例,推行通识课程改革;(2)大类招生已成趋势。跟随国内众多高校步伐,财经院校逐步进行大类招生,像上海财经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已经实行,而安徽财经大学也在2015年开始大类招生;(3)人才培养模式大同小异。大多财经院校没有找准自己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制定人才培养模式。
(二)当前财经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对于当前财经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在毕业人数不断刷新历史记录的形势下,财经类院校的毕业生人数呈现出供过于求的状态,大学生的就业率也相应出现下降趋势,就业状况不容乐观,这本身就对财经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财经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像具有职业素养、实践经历、职场礼仪、办公软件使用技巧、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职业发展意识,这种有学历、有经验、有技能的要求,与财经院校目前所培养的大学生质量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财经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亟待提高。
(三)当前财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财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一定的提高作用,但在适应不断加剧的就业难问题,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方面,不可忽视,目前的财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缺乏针对性。我们通过对一些财经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研发现,目前财经类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方面,大同小异。大多表现为宽口径知识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拔尖创新能力等,很明显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缺乏针对性。不同的财经院校立足于不同的经济环境,服务于不同的经济区域,所需要的财经院校人才类型也是不同的,而人才培养目标宽泛缺乏针对性会对人才培养缺乏准确定位,将不利于大学生形成就业竞争力。
2.专业体系设置没有从实际出发。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财经专业类型也越来越多,一些财经院校为在招生时吸引学生投报,不顾本校现有的资源和特色,盲目开设社会热点专业,追求学科专业的齐全,紧跟趋势进行“大类招生”。这样没有从实际出发设置的专业体系,不仅与原有的体系难以建立紧密的联系,而且面对社会需求热点变化不能够灵活地做出应对的反应。不顾自身条件进行“大类招生”也并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大类招生”延长了学生基础课程学习的宽度,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专业课程学习的精度,对于学业生涯仅限本科的学生而言,大多在大三的时候就开始忙于实习找工作,而专业课程才开始学习,这样就会导致两头误;而对于学业生涯较长的学生而言,大类招生的厚基础学习,无疑为其的深度发展打好了坚实基础。因此,财经院校的专业体系设置应该从实际出发,权衡利弊,选择适合本校发展的专业体系。
3.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就业的指导不足。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财经院校对人才培养重心都落在基本素质的培养上,而疏于对学生就业方面的指导。其实基本素质仅属于理论的一部分,如果毕业生空有理论不会求职,不会在工作中运用自己所学,就不能够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关于实现就业,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因此,就业指导应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合理比重。
三、财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及就业竞争力研析
我们根据调研分析,对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中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适应成分,进行针对性地优化,并结合一些财经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成功经验,依据人才培养模式四大要素具体为以下五个方面为财经院校构建了人才培养模式。
(一)立足实际,制定实施科学人才培养目标
每一所财经院校都有自己在财经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位置和与众不同的特色。财经类院校应该立足人社会对财经院校人才需求、本校资源条件、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潜力等实际因素,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实施过程中,首先应该把握本校的优势与特色,设置合理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突出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积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潜力引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实现学生的科学发展。这样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中就能够实质性提高自己的能力,必然也可以增强自己在毕业时的就业竞争力。
(二)挖掘潜力,实行导师制有针对性重点培养
财经院校中的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在原有大班制教学,随性发展体制中,很多学生对自己其实很迷茫。我们倡导鼓励广大的年轻教师和博士研究生担任导师,对所带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和依据其特点重点培养,导师作为过来人对本科生遇到的问题能够由于所带学生人数较少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发现学生的潜力,帮助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现长远发展,更好地提高就业竞争力。但在实行导师制时,应当注意导师与原有辅导员之间划分出界限,对导师的工作实行一定的监督。不然很有可能让导师制变成一种形式,严重的更是双方之间互相推卸责任,都置学生于不顾。这将不利于学生发展,达不到提高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三)注重素质,鼓励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中素质的构成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素养,还应当包括需要在课外得到锻炼的人际交往能力,临场反应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为了弥补大学生在课堂中应对就业所需素质的不足,应当鼓励学生多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像演讲比赛,辩论赛,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等,其实在这些活动的参与过程中除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外,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大学文化生活,施展他们的才华,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反过来又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大学生活状态,来学习充实自己,提高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财经类院校也可以在开展这些课外活动中多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加重财经类院校所注重的诚信文化氛围,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提高学生的内涵就业竞争力。
(四)科学考评,引起学生重视提高就业竞争力
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在对学生进行各方面培养规划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的行为,如果不被学生理解和感知,就不能够指导学生按其最初的人才培养目标发展。而对于在校生而言,其实就业的残酷难以深有体会,引导其发展的最直接的动力是学校的考评制度。因此制定科学的考评制度,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引起学生重视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就业竞争力中的基本素质、就业能力、专业技能、求职能力等的考评,财经院校可以在考评时以德智体的合理比重衡量基本素质得分;开设就业能力和专业技能培训课作为必修课,参与期末测评;举办求职大赛鼓励学生参与,表现优秀的给予学分纳入综合测评与奖学金评定挂钩等。当然,每个院校可以根据考评的体制不同制定符合本校特色的考评方式,引起学生对就业竞争力的重视。
(五)分阶反馈,了解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财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做到人才培养过程的分阶反馈。首先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接受程度反馈,这可以根据期末学生表现知悉,有没有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发展,对于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就要考虑调整原有培养目标;其次是在培养结束时,根据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状况,作出的就业质量报告,了解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的初步适应性,从而取其精华,为下一届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提供经验;最后是校友反馈,毕竟财经类院校培养的人才是追求服务社会的长期发展,而不仅是短期的就业率。校友的发展质量能够说明一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的深度适应性和其人才培养模式拥有的内涵。校友的交流反馈其实不仅带来当初人才培养效果的信息,而且也会带来了他们位居财经一线所需财经人才的感想,这能够为财经院校联系时代,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分阶反馈,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把握人才培养的正确航向,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结语
财经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竞争力密切相关,面对愈演愈烈的就业难问题,财经院校应该总结本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发展特色,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到人才培养的效果反馈,紧扣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就业难问题,实现财经院校的健康长足发展,为社会的稳定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渠欢.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2(3):192-193.
[2]张进.财经类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策略[J].江苏高教,2006(5):85-87.
[3]王军.大类招生模式下经管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J].当代经济,2012(6):94-96.
[4]柴红敏,李秀芹,刘增进,张巍巍.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改革的理论分析[M].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3)-2009.
[5]周新建.对财经类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基于内涵式的发展理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2):23.
基金项目:2014年安徽财经大学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研究成果(编号:AH201410378463)。
作者简介:王倩(1994-),女,湖北黄梅人,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