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级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思考

2016-05-14闫建明

时代金融 2016年6期
关键词:领导人员市级国有企业

【摘要】2010年12月8日,两办印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文件明确了审计机关对国企领导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法规依据。目前,国有企业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督管理”的监管模式,本人针对地市级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进行阐述。

【关键词】市级国有企业 经济责任审计

一、市级国有企业的特点

市级国有企业一般具有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但是种类较多等特点,这点跟央企和省属企业有很大区别,央企具有规模庞大、分支机构众多、投资多样化等特点,央企多以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战略地位的领域为主,包括众多金融、能源、信息、军工等企业。而省属企业多以地方支柱性产业为主,包括地方的矿产、钢铁等资源开发和大型生产经营类企业。现在多数地级市属国有企业在改制中逐渐脱离,数量越来越少,留下来的国企大多以政府投融资平台类、公用事业保障类为主,辅以少量生产经营类企业。市属国有企业职能也大多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和供水、供气、公共交通等公共保障为主。

二、市级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第十七条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本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经济管理和监督职责情况”。围绕市属国有企业职能的转变,对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除了上述规定外,也应该更加灵活多样,在审计内容和评价体系上也应围绕企业职能和领导人员的职责上,对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评价,不能单纯的以经济效益指标来衡量,甚至对于一些投融资类和公用事业类企业单纯的用经济效益指标来评价往往会误导决策者,更多的应该是关注国家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和社会效益的实现上。目前,针对市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应围绕职能、分类细化指标,有所侧重点。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政府投融资类企业

这类企业的重要职责就是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以弥补地方政府财力的不足。在这类市属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上,我们除了要对企业的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进行审计,还应重点关注效益性。在审计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有关经营、管理等行为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如是否存在违规投资、违规拆借资金,以及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等;同样,也要对效益进行评价,这类企业的效益和经营业绩评价就不能以经营利润为指标,因为,企业的主要职责不是获得利润,应重点关注企业的融资成本、融资规模、偿债风险防范以及建设投资的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上。

(二)公用事业类企业

这类企业的主要职责是为社会提供公用事业服务,满足市民在用水、用电、用气以及公共交通等基本需求,保障人们基本生产、生活方面的方便、快捷、高效。我国目前在提供公用事业服务上大多城市还是国营为主,公用事业企业国有化在服务效率、价格、社会维稳方面有其积极作用。针对公用事业类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除了在国家经济法规政策的执行情况、重大决策实施情况、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进行审计评价外,重要的评价指标,应该围绕企业降本增效上进行评价,对成本费用控制、服务保障的社会满意度以及政风行风评议情况进行重点关注。

(三)生产经营类企业

这类企业的职责跟大多社会资本投资的经营性企业并无二样,以获得经营利润为主要目标。但是,站在政府的角度,国有资产投资的生产经营类企业,大多还肩负着社会维稳的重要职责,特别是国有企业改制以来,大量人员分流等遗留问题还未得到彻底解决,这类公司还承担着国企下岗分流人员的供养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市级生产经营类企业跟社会资本投资的经营类企业也有某些差异,就上述这类市级国有企业特征,在对企业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除了评价国家经济政策执行情况、企业重大决策情况、企业内部控制情况外,在企业业绩评价上,净资产增长率、利润增长情况、现金流增长情况、资产保值增值率等业绩指标成为主要评价指标,另外,企业缴纳税金、就业人数增长情况等社会贡献指标也应占有较大权重。

三、市级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企业审计,是审计机关设立之初一项重要的审计内容,但是,随着政企分开、国有企业大量改制后,目前,企业审计项目越来越少,社会关注度也不是很高。同样,在经济责任审计中,企业领导人员相对于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从开展的数量和关注度上看,前者也少于后者,就目前的市级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市级审计机关企业审计力量普遍不足

目前,大多地市级国有企业仍然数量较多,种类较杂,而市级审计机关的企业审计力量相对不足,有的地级市审计机关没有设置专门的企业审计业务科室,有的虽然设置了,但是,人员很少,或是大多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不是很熟悉,给企业审计带来一定困难。与财政收支等一般审计业务相比,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更广、内容更深、业务量更大,不仅要审计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还要对领导人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且企业领导人近年来交流较为频繁,造成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具有不确定性,使得审计力量不足的现象更为突出。

(二)市级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依据与评价标准不完善

目前,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仍以“两办”的《规定》为主要依据,法律级次较低,相关政策不健全。对于市级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更是没有专门出台文件,市级层面经济责任审计可能无章可循,法律依据和评价标准较为欠缺。而且没有规定对“人”的审计范围,使得审计部门对“人”的评价缺乏依据;标准指标的计算也大多以财务数据为基础,定量评价多、定性的评价少;目前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也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大多都是在实践中各自“总结”的一些指标。但是,这些指标与标准没有系统化、标准化,而是零散地、个别地被使用,因而缺乏应有的约束性和法定性,审计人员自己难以掌握,也很难得到被审计对象的认可。

(三)审计结果难以有效运用

在市级国有企业审计结果运用上还不尽人意,审计结果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没有真正起作用,存在“先离任、后审计”的现象,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往往变成无果,先离认,后审计的现象,没有把经济责任审计摆在应有的监督评价位置上,没有将其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其次,审计结果的运用不透明,公开机制不健全,审计机关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只对干部管理部门负责,不公开披露。干部管理部门如何运用审计结果以及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如何反馈等没有明确规定,至于存在什么经济问题的干部应提醒、诫勉、追究责任以及降职、免职等也没有具体标准。

四、如何解决市级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进一步充实市级审计机关的企业审计力量

培养和造就一批企业审计人员,加大企业审计的专业培训,可以向上级审计机关取经学习,也可以与企业内审机构进行充分的交流,取长补短。同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派一些审计人员去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运作模式,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和内部管理,从而提高企业审计的业务水平。

(二)建立健全审计评价标准

根据市级国有企业特点,进一步健全企业经济责任评价标准,按照生产经营类、投融资类、公用事业类三大类企业,分类设置评价指标体系,围绕企业职责,突出重点,按照权重,综合评价。同时,审计评价应当具有可操作性,经济责任审计要能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被审计对象的情况,不能主观片面,更不能带有偏见。围绕被审计人任期内的经营目标的实现情况,多方位、多角度地去看问题,就企业自身特点和发展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全方位的分析,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进行审计评价。

(三)完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

首先,规范审计结果运用,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将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将审计结果列入干部考核档案;其次,杜绝先离后审,坚持“先免职、再审计、后任用”的程序,对于未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领导干部应做到不研究、不任免,切实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去,正确运用审计结果,避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经济责任审计脱节。

作者简介:闫建明(1981-),男,安徽合肥人,本科,高级审计师。

猜你喜欢

领导人员市级国有企业
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制度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宝应县泾河镇创成市级“侨之家”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电力公司优秀年轻领导人员“三层四维”能力素质模型构建与应用
领导人员队伍理想年龄结构应用研究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市级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探讨
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规定发布
市级电视新闻报道中同期声使用的技巧
95%市级政府带头 实现软件正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