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2016-05-14王彧浓
“细密金鳞戏碧流,能寻香饵会吞钩。被予缓缓收纶线,拽入蓬莱永自由。”
此诗,是道教主流、全真道的开宗者王重阳,赠给丘处机的一首诗。王重阳有七位著名弟子,在道教历史上称为北七真,即全真七子。他们是:马钰(丹阳子)、丘处机(长春子)、谭处端(长真子)、王处一(玉阳子)、郝大通(太古子)、刘处玄(长生子)和马钰之妻孙不二(清静散人)。这七位王重阳嫡传弟子中,丘处机却是格外特殊的一位。19岁始拜王重阳为师的丘处机,此前一直是个文盲。在跟随王重阳的三年时间里,王重阳教他一边学习一边读经,让他掌管文函,逼迫他学习文化,却并没有让他学习修炼的方法。王重阳对丘处机虽未言传,但却身教。王重阳在教诲丘处机三年就离世了。仙逝之前,他对马钰、谭处端、丘处机三个弟子做了一番叮嘱。他说,马钰已经得道;谭处端已经知道;而刘处玄和丘处机还差得很远。王重阳希望将来马钰要负责教育丘处机。他临终言:“处机所学,丹阳当造就之。此子异日地位非常,必大开道门。吾辈不及也”。丘处机不负师恩,数十年后,他远赴西域大雪山,踏上了万里西行的征途。丘处机此行,要完成两个使命。一是规劝嗜杀成性的成吉思汗止杀,劝说蒙古军放弃以暴力征服中原的想法,拯救中原百姓的生命。二是道德欲兴千里外。把以崇高道德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在还处于落后状态的蒙古民族当中宣讲和推广。丘祖从莱州出发,到了燕京,从燕京穿越西北,经过了内蒙和蒙古,后来到了新疆、哈萨克斯坦、土库曼、中亚等地方,之后到了雪山面见成吉思汗,完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一言止杀”的壮举。
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鲁迅曾作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学论断。道教发展到宋末元初,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教。王重阳开宗立派,丘处机大兴教门。丘处机为蒙古军事统帅成吉思汗讲道:劝其勿要滥杀无辜;并把中原地区三教合流的、仁爱的、和谐的、利民爱民的一些观念渗透给他。此前成吉思汗在西征过程中有这样一个传统:即不投降的城被攻破后,屠城、一个不留。后来在战争中,蒙古军队这些残暴的行为逐渐在收敛。对成吉思汗来说,自从听了丘祖讲道,才知道儒释道的一些精华,仁和的、慈悲的思想渗入到他的头脑中。在整个元代,虽然在军事上一个游牧民族征服了一个农业民族;但在文化上,中原地区的文化同化了游牧文化。主流都认同中国的儒释道,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根基没有变。颇受成吉思汗信赖的丘处机,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成吉思汗多次颁发圣旨赐予丘处机和全真道多项特权:允许丘处机在蒙古所管辖的范围内随处建立道观;减免所有全真道士的兵役、徭役和其他赋税。大批人士、包括文人为躲避蒙古人杀伐和羞辱而加入全真教。道教的中兴之际,便是元代。因此,主张“三教合一”、“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的全真教,不仅在元代统治阶层中受到尊崇,在民间也扎根很深。文人和官僚阶层的加入,提高了全真道士的文化素养,壮大了全真教的力量。同时道教思想,又反哺到元代文学艺术界。“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元代艺术,浸润着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的道教气息。
“元代四大画家”之倪瓒,便是众文人之一。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云林子、云林散人,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莆闲仙卿、幻霞子、东海农、无住庵主、绝听子、曲全叟、沧海漫士、懒瓒、东海瓒、奚元朗,无锡(今属江苏)人。倪瓒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代四大画家”。倪瓒祖父是富甲一方的大地主,赀雄乡里。父早丧,弟兄三人。同父异母的长兄倪昭奎,城中洞虚宫道长,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还被元朝廷“特赐真人号”。二哥,倪瑛(同胞)。因为在元代,道教的上层人物地位很高,有各种特权,既无劳役租税之苦,也无官场倾轧之累,反而还有额外的生财之道;因此倪瓒的早年生活,是极为滋润的。倪昭奎很能干,一人支撑硕大家业,同时也很爱护弟弟。他给倪瓒请来学识广博的道士王仁辅为师。青少年时的倪瓒,尽管家境富裕、生活无忧无虑,但未有一丝纨绔习气。他对自己学业抓得挺严,终日读书作诗、精研典籍、研习古画。同时,他也涉猎佛道典籍。他的家中有一座三层的藏书楼“清閟阁”,内藏经、史、子、集、佛经、道籍千余卷。“清閟阁”还藏有历朝的法帖和名画。据明代书画鉴赏家张丑著的《清河书画舫》和清初卞永誉撰辑的《式古堂书画汇考》等文献记载,“清閟阁”收藏的书法、绘画名作有:钟繇《荐季直表》,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陶弘景《画版帖》等法帖;张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图》,吴道子《释迦降生图》(又名送子天王图)、王维《雪蕉图》等名画。倪瓒对这些古代书画名作终日把玩,心摹手追。他尤其潜心于董源的《潇湘图》,李成的《茂林远岫图》,荆浩的《秋山图》。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元泰定五年(1328年),他长兄去世。长兄去世后,原本依靠长兄享受的一总特权,随之消逝。倪瓒一家成为了普通儒户,持家重担落到他的肩上,家庭经济日渐露出窘态。他又不擅长理家,便以诗文书画来排遣痛苦和忧伤。他常安坐在“清閟阁”,远离尘俗,沉湎书画。元天历三年(1330年)到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20年内,是倪瓒绘画创作的成熟期。这期间,他交友多为和尚、道士,诗人、画家。他的至交张伯雨是有名的道士,也是有名的才子。此外,倪瓒和年长他32岁的黄公望是好友,并一同入全真教。他与王蒙也是至交。从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开始到他去世的20年里,倪瓒弃家出游,足迹遍及江阴、宜兴、常州、吴江、湖州、嘉兴、松江一带。这是倪瓒绘画的鼎盛时期。从元至正初年起,他就逐渐开始变卖田产,到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其妻蒋氏病逝,长子早逝、次子不孝,生活越来越孤苦。明洪武七年,倪瓒在江阴姻戚邹氏家中身染脾疾,遂转到名医夏颧家就医。但他一病不起,于年末死于夏府,享年74岁。在众多元代画家中,倪瓒是影响后世最大的一位。他简约、疏淡的山水画风,是明清大师们争相追逐的对象。董其昌与石涛等大师都把倪瓒奉为鼻祖。石涛的书画,从精神到体式皆宗法倪瓒。倪瓒也工书法,擅楷书。他的书法如冰雪消融,写出了一个文人清远洁净的气度。与他一生“只傍清水不染尘”的风范,完全一致。作为全真道士,他参禅学道,浪迹天涯,书画作品中又弥漫着浓郁的方外特质。倪瓒多才多艺,他的诗和散文自然淡雅,不事雕琢;著有《清閟阁集》15卷。
倪瓒善画山水、竹石。早年他学董源,而后师法荆浩和关仝。山水构图多取平远之景,描绘太湖一带疏林坡岸,近水远山,意境辽阔淡然。近坡高树数株,中间是阔水,远山提到画幅的最上端。中右方以小楷长题连接上下景,使画作浑然。他自谓“逸笔草草,本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文人的风骨,就是这样直冲云霄。画作墨色清淡,用侧锋,有轻有重,以干而带毛的“渴笔”画景。用折带皴,兼用披麻皴,皴擦多于渲染。画树多取松疏状态,树叶用松针点、介字点、仰叶点、圆点等数种。倪瓒没有写过专门的绘画理论文章,但从他的诗文中可以看出他的美学理想。他在为友人陈维寅写的一首诗《维寅远寄佳纸,命仆写图赋诗》中云:“爱此风林意,更起丘壑情。写图以闲咏,不在象与声”。可见文人画典型的重视抒情和表达象外之意,在倪瓒这里得到高度验证。倪瓒也重视向同代画家学习。他极为推崇赵孟頫,很多画明显看出受赵孟頫的《水村图》画法之影响。元代众多画家之间是相互学习的,倪瓒的《雨后空林图》,“初视以为子久,亦一奇也”。可见他效仿学习黄公望之深。他的《春山图》,“笔法王叔明,甚为奇绝”。于此画作,又可看出倪瓒也习王蒙画风画法。黄公望曾戏画一幅《春林远岫图》,简淡的风格又好像是倪瓒所画。但倪瓒终归有自己的风格,即是“惜墨如金”。虽然如此,但他的作品内涵丰富。能做到这地步,非是海纳百川的大家方可驾驭得了。当代,一位昆曲大家曾经说过一段话,来论断大师和青年演员之间的差别。大意如下:昆曲新秀们在舞台表演时,经常乱动,姿势颇多。因为倘若他们静止下来,就好像是等着拍照片一样,傻傻呆呆的。再翻来看看梅兰芳的昆曲表演,那真是动作极少,但又自然流畅之极。可谓之,“给个后背都是戏”。老戏骨也好,大画家也罢,那就是学养精深、内功浑厚。
但凡艺术家都有一些怪异,但倪瓒的怪异甚是了得。他为人洁癖,生理和精神双重的。有关他高度洁癖的记载很多。如,他的厕所是一座空中楼阁,用香木搭好格子,下面填土,中间铺着洁白的鹅毛。“凡便下,则鹅毛起覆之,不闻有秽气也”。他的文房四宝有两个专门的仆人负责管理,随时擦洗。院里梧桐树也命人每日早晚挑水漱洗。有次,一个好友来访,夜宿其家。他怕朋友不干净,一夜之间,竟起身三四次。忽听朋友一声咳嗽,于是彻夜未眠。天亮,命仆人寻觅朋友吐痰的痕迹。仆人找遍也未见痰迹,又怕挨骂,只好找一片树叶送到倪瓒跟前。他厌恶地闭上眼睛,捂住鼻子,让仆人送到三里外丢掉。他饮水,只饮仆人身前担的水,用身后担的水洗脚。他担心仆人路上放屁。有次换了一个仆人,他品出水有异味。倪瓒大怒,把仆人叫来审问他,是否把担水的身前、身后水换过。仆人老实回答,不敢,只是他有口臭。自此,倪瓒便把磨房驴嘴上的罩子取来,让仆人挑水时带着口罩。他的洁癖,甚至影响到他的性生活。倪瓒好不容易看上一位美艳女子,带来家中。但又怕她不洁净,让她先洗澡。洗完后,边摸边闻。觉得女子还是不净,于是又洗,洗完又是边摸边闻。如此这般折腾,已到天亮,最后也未临幸。自称吴王的张士诚,几次三番请他出仕,倪瓒均拒。其弟张士信奉上金银财礼请倪瓒作画,也都被斥责回去。张士信怀恨在心,一次张士信游太湖时,遇到渔舟里的倪瓒,将他拖出来用木杖毒打到几乎毙命。倪瓒噤声,一言不发。事后有人问他原因,他说,“一出声便俗”。
正所谓是什么样的人,就该着有什么样的作品。倪瓒画作里绝缘尘俗的高冷与清气,就是日常生活起居中如此这般、近乎病态的洁癖换来的。他“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心性高洁,一生傲岸。不能指望一个顶级艺术家,在世俗生活中低级趣味,而在艺术表达中高贵典雅、飘举如仙吧。对于欣赏倪瓒这样的画家,就如欣赏《红楼梦》栊翠庵里的妙玉一样,“花因喜洁难寻偶”、“一生傲岸苦不谐”。曲高则和寡,多一些欣赏、少一些效仿,多一些包容、少一些靠近比较合适。毕竟像林妹妹一样水灵灵的人,人家看着还嫌俗呢。
作者简介:
王彧浓,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