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与本质
2016-05-14黄桢
黄桢
题目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吴国盛著《科学的历程》有如下内容:阿基米德在浴盆洗澡时突然发现了浮力定律,牛顿躺在苹果树下时,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让他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外祖母家的水壶盖被沸水掀动而发明了蒸汽机:科学发现或发明似乎全靠偶然与机遇。爱因斯坦走路撞上一棵树还连声说“对不起”,爱迪生婚礼一结束就丢下新娘钻进实验室去研究电报机:科学家似乎不仅生活无能,更是不关心他人、社会的冷血工匠。其实,任何科学发现都有不为大众所知的真实历史条件,科学工作也具有极端的艰巨性,真正的科学家不仅给人类贡献自然知识,更传播着独立思考、勇于怀疑的科学精神以及协作、友爱和宽容的人文精神。真实的、人性的科学家形象亟需恢复。
掩卷沉思,联想与感慨俱生。事实上,生活中许多故事演绎的也并非事情的真相或本质。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航
这则材料内涵非常丰富,我们先从语段结构层次的角度对其做一些分析。材料大致共有四层:第一层通过列举大家耳熟能详的科学家的发明、发现与生活的故事反映出在一般人们心中科学家的特点,即生活无能、只关心研究,且成果来自运气;第二层呈现科学家真正的精神;第三层呼吁恢复科学家真实的形象;第四层揭示“生活中许多故事演绎的也并非事情的真相或本质”这一现象。从语段结构层次来看,本则材料语意正反对比、层层递进,由科学家形象认识这一孤立的问题上升到现象与本质的矛盾这一哲学的话题,可以说,含义深刻,逻辑思维性强。
对于这样的材料,我们在写作中该如何立意呢?写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新课程、新高考倡导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倡导多元解读与个性化的表达,因此,对于作文题中的材料一般不设最佳立意,只要能就一个角度清晰地、优美地阐释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但是,从立意的角度来看,写作更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品质,更看重立意的深刻与角度的新颖;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越高远的立意、越深刻的思想,越容易使文章高人一筹。就本则材料而言,如果仅谈如何看待科学家或谈科学家的人文精神,是很难写出新意的。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可根据上文材料结构的分析来选择立意,显然,最后一句话“生活中许多故事演绎的也并非事情的真相或本质”是立意的关键,我们文章的观点也应由此而生。在立论时,我们可以使用由果溯因的逻辑方法:为什么“生活中许多故事演绎的也并非事情的真相或本质”?因为,我们认识片面或错误。为什么会认识片面或错误?因为,我们受环境和个人因素的影响。为什么会受影响?因为,我们阅历不丰富、知识不全面、能力不强,缺乏独立思辨能力……该如何能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呢?比如哲学中讲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到里”等。诸如此类的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自然就越想越深刻,立意也越想越高远,笔下自然会越来越有神。
看与看见①
你以眼去看,但也许并未看见。
许多事情演绎的也许并非是真相与本质,而被太多的人匆匆一瞥下了定论,便就显得无可辩驳。许多真相,便因此蒙上了尘埃。②
有人说,③袁崇焕辜负了崇祯的信任,失了辽东;有人说,袁崇焕勾结外敌,罪有应得。④
漫溯百年时光,我只看见他清绝的背影于城墙之上,说:“予我兵马钱谷,我一人守此足矣。”三尺青锋之上,书你血泪几行?铁衣惊鹧鸪,漂泊无定骨,缘何生白发,天下未平安!那是你满腔的豪情与浩气。即使失了辽东,你仍九死其犹未悔。至于其它,不过是皇太极的反间计而已。可惜崇祯相信,天下百姓相信,史书语焉不详,不置可否。狱墙外,雨哭泣,哭的该是那难以定论的明晰。但我看见,即使负了万丈希冀,你仍是你,那个一心为国的袁崇焕。可惜,许多人未曾看见。⑤
有人说EXO只会凭外表取悦于人而毫无才华,有人说EXO的粉丝只会疯狂追星或攻击别人。对于这个在2012年横空出世的组合,他们在收获太多尖叫的同时也收获了太多的诋毁。可是,我又看见他们在将一个个繁复的舞蹈动作演绎到极致时所挥洒的汗水,我又看见他们收获粉丝尖叫时谦逊的鞠躬和温暖的笑意,我又看见他们大多数成员不会讲中文却努力学唱中文歌的认真神情。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丽的旗袍,上面爬满了虱子。”旁人只看他们的光鲜,看不见他们所承受的压力与艰辛。生命的广阔不经历磨难怎能看到?他们只是在为梦想向前奔跑。每一个追梦的少年,都会散发着梦想的光辉。可惜,许多人未曾看见。⑥
你在看,可你是否看见众说纷纭中事情的真相与本质?
佛说,滴水窥尘世,芥子纳须弥。
你看一滴水,可否看见了生命的重量?
你看一片叶,可否看见了流逝的韶光?
你看一朵花,可否看见了美丽的诺言?
也许你会因为他人说水太轻微,叶太斑驳,花易凋落,而就这么匆匆去看,那,并不是看见。
世事纷扰多,何不去拂尘?你若能看见,我愿敬你一杯一干二净的黎明。⑦
尾批 本文有三个突出的优点:一是语言优美而不滥情,二是事例典型而不陈旧,三是观点准确而不平淡。这些是作文佳作的必备品质,详细情形在眉批和腰批中已经谈及。不足之处在于内容略显单薄:文章由开头、两个例证加结尾组成,两个例证之间又是并列关系,虽然一古一今,但用以证明观点,从逻辑上看仍然不够充分;其二,文章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缺乏明显的联系,两个例证之后是佛家禅语的大段文字,不能不给人一种空洞之感。最后,题外话一句:这篇文章谈的是现象与本质之间的矛盾,而在写作中语言与内容的矛盾,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①关系型的标题与关系型的材料相吻合,暗扣想象与本质的矛盾,且具有思辨意味,耐人咀嚼。
②开篇点题,并对自己文章的标题做出了合乎题意的解释,同时提出文章的中心观点,开门见山而无突兀之感。
③看似随意一笔,却与开头相合,颇有欧阳修史家风范。
④应为句号,小处不可轻视。
⑤事例典型而无陈旧之感,现象与事实的矛盾在叙述中一一展开。更为可贵的是,运用文白结合而典雅的语言,既呈现了人物生活的历史情境,同时又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
⑥在叙述当下事例时,语言形式又为之一变,但同时运用长句以及引用名言,使语言气质庄重。从以上两个例证段落的语言表达来看,作者较高的语言结构、语言运用的能力与素养显露无疑。
⑦总结及结尾部分运用佛家言语以及反问形式,力图将文章主题升华,而最后两句更是以诗一般的语言,回扣标题与开头,简洁而不失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