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成长小说角度分析《爱玛》中女性的成长

2016-05-14胡翩翩

校园英语·上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成长小说爱玛奥斯汀

胡翩翩

【摘要】《爱玛》是简·奥斯汀所写的第五部小说,也可称为她的巅峰之作——其写作手法更为成熟,在人物塑造方面也更有深度。从小说样式来看,该作品可被定义为成长小说。小说的主人公爱玛起初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富家小姐,她经常对别人的感情,尤其是她贴身侍女哈丽特的婚事指手画脚。小说以爱玛的“乱点鸳鸯谱”为情节推动力,详细描述了爱玛在经历了一系列错误后逐渐走向了成熟,尤其在人格和道德上成长较大。在对爱玛的成长进行描写的同时,作者的笔触也记录了小说的另一女性人物——哈丽特的成长,她的成长作为爱玛的成长镜面投射并给予有力的支撑。本文将首先介绍成长小说,进而分析在该小说中主人公爱玛所经历的三个成长阶段,并从社会和道德的角度分析其成长的原因与局限性。最后旨在告诉读者女性的成长对整个社会的积极意义所在。

【关键词】简·奥斯汀 成长小说 爱玛 人格 道德

《爱玛》是简·奥斯汀的第五部小说,作者于 1814 年动笔,1815 年完稿。在知名度上,《爱玛》并不像《傲慢与偏见》那样为众人熟知,但在描写世态众生上,她比别的作品更有深度,因而被不少评论家视为作者最成熟的小说。奥斯汀本人认为,爱玛是“一位除了我自己外谁也不会非常喜欢的女主人公”。在该小说中,主人公爱玛是一个好给人做媒的富家小姐,小说以此为主要情节推动力,通过描写爱玛为侍女哈丽特寻找理想结婚对象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爱玛因为一次又一次的的犯错,最终在自我反省及奈特利先生的帮助下,爱玛渐渐成熟,成长起来。

一、成长小说的定义及特点

1.成长小说的定义。成长小说亦称启蒙小说(novel of initiation),此概念最初源于德国,是西方近代文学中颇重要也常见的一个类型。简单说来,这类小说处理的是主角自幼年或少年至成年、自天真无知至成熟世故的历练过程:或许进入社会吃亏吃苦而逐渐明白世途艰难人心险恶,或许经历某个或某些重大事件而使人生有所领悟有所改变;而在这番领悟和改变完成之际,故事亦到达(圆满的,或虽不圆满但尚称释然的)尾声。一言以蔽之,成长小说是以人物成长为主题,通过讲述主人公们成长经历与体验的小说。

2.成长小说的特点。就成长小说的特点来看,有以下几点:

首先,成长小说的主干是成长过程。人的成长过程是极其复杂且漫长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性质的成长。成长小说就是选取人物成长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阶段,将其真实且完整的呈现。由此可见,成长小说的主人公们可以不局限于青少年这一范围内,成长寓意的是人格和道德层面或人生境界的提升,与年纪的长幼并无直接关系。

其次,成长小说的情节发展需具有曲折性,一般模式为:天真——迷茫——考验——失去天真——顿悟,最终以主人公认识自我为结尾。并不是所有的成长小说都严格按照这个模式来发展情节,但大都符合这种发展逻辑,即从顶峰(自我认识)到谷底(历经磨难)再到新的峰顶(重新认识自我)的一系列过程。

再次,从结果来看,主要人物在历经各种磨难或经历各种错误,最终获得了对社会、人生以及自我的重新认识。重新认识并不一定等同于提升,在某些成长小说,人物还未获得提升就已经被生活摧毁。

综上所述,《爱玛》这部小说基本符合成长小说的特点,而且是一部以女性成长为主题的成长小说。

二、《爱玛》中女性成长的三个阶段

《爱玛》中的主人公为爱玛,小说以她的成长过程为主线,同时穿插描写另一女性——哈里特的成长蜕变。

爱玛的成长主要历经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爱玛作为伍德豪斯家的二女儿,聪明漂亮又有着显赫的家境,母亲早亡,姐姐远嫁,管家泰勒小姐对其管教很宽松,而父亲只关注其身体健康,爱玛从十二岁开始就开始打理自家庄园。爱玛有些自以为是,喜欢对别人的事情指手画脚。就爱玛看来,泰勒小姐和韦斯顿先生的婚姻完全是她一手撮合而成。在泰勒小姐婚后,爱玛一度感到悲伤和失落。这时,哈丽特出现了,作为爱玛的侍女,哈丽特不算聪明,性格温顺,这恰恰符合爱玛的胃口——她可以作为哈丽特的人生导师来安排她的婚姻。爱玛为哈丽特看中的第一个结婚对象,是牧师爱尔顿。在爱玛看来,爱尔顿脾气好,心肠好,又有着令人尊敬的职业,哈丽特应该和爱尔顿结婚而不是和农夫马丁。爱玛甚至把爱尔顿写给她的求爱字条说成是写给哈丽特的。让爱玛出乎意料的是,爱尔顿后来向她求婚了。爱玛感到又羞愧又自责。她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第二阶段:爱玛没有立即走向成熟。她继续再为哈丽特寻找理想伴侣。这一次她相中了年轻、高大、英俊的弗兰克·丘吉尔,韦斯顿先生的儿子。尤其是当哈丽特受到一群吉普赛人攻击时,弗兰克救了她时,爱玛确信两人已经有了感情,尽管弗兰克和爱玛之间也会暧昧的调情。这次她没有过分干预,而是暗中计划。此时的哈丽特也已经芳心暗许——她爱上了见多识广的绅士奈特利先生。更出人意料的是,弗兰克与简早已订婚。爱玛的第二次乱点鸳鸯谱也以失败告终。在有一次外出去盒山的短途旅游时,爱玛因为一直对贝茨小姐心存偏见,对其出言不逊,伤害了贝茨小姐。奈特利先生因此指责了爱玛。爱玛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非常难过,她反省了自己并在第二天就去拜访了贝茨小姐,主动修缮了两人的关系,并从内心深处,平等的看待贝茨小姐。相较上一阶段的成长,爱玛在道德上更为提升,她不仅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更在思想与行动上做出相应改善。

第三阶段:弗兰克与简的秘密订婚,哈丽特爱上了奈特利先生,这多重的打击让爱玛一时间承受不来。与此同时,她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发现她真正爱的人正是奈特利先生,她开始渴望婚姻,渴望与奈特利先生结婚。当她再次审视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时,她意识到:要尊重并且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要自以为是的去安排别人的命运。爱玛就此完成了对自我的认识,也收获了理想的爱情。

哈丽特的成长也伴随其中,她从最开始对爱玛的盲目崇拜,由于受到爱玛的误导产生了对自身错误的认识,从而对自己的爱情也失去原有的判断。在经历了一系列的错误后,哈丽特最终回归本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三、成长的原因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受到他人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给予主人公以启迪、参考对比甚至是毁灭。在这些影响的过程中,主人公逐渐地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明确个人生活的方向。首先小说《爱玛》中所表现的是18-19世纪的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因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英国的封建阶级开始注重人性,肯定人性,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自由。在爱玛身边,有一位这样的先进人物——奈特利先生,他始终在爱玛身边提醒与鞭策爱玛去关爱别人,尊重他人。每一次爱玛犯错,都伴随着奈特利先生对其直言不讳的训导。奈特利先生犹如道德的准绳,一次又一次的比对出爱玛身上的不足与阴暗面,帮助她向正确的方向靠拢。小说中爱尔顿、弗兰克这样的代表旧势力,带着浓重门第观念的封建阶级代表,他们很多丑恶虚伪的行为如同镜子,让爱玛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反省,不断改良自己的行为。同时爱玛的女伴哈丽特作为另一面镜子,在爱玛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力量。哈丽特身上有着爱玛所不具有的好品质,她宽厚,善良,谦卑且真诚。因为爱玛对她婚姻的横加干涉,导致她一次次和对的感情擦身而过,她并没有因此责怪怨恨爱玛,仍然与爱玛真诚相待。从她身上,爱玛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唤起了爱玛对比自己地位低的同伴的尊重。从而实现了她的成长。

四、总结

奥斯丁的《爱玛》通过对小说中女主人公们的塑造再现了当时社会中女性们是如何在人格以及道德上的成长与提升——她们对自己的生活做出判断和应有的选择,她们渐渐走出封建门第的束缚,去勇敢选择自己的爱情与婚姻。该小说如同教科书一般,昭示着女性在追求幸福婚姻的路上,时刻要铭记追求幸福的路本身就是一条自我完善,自我成长之路。这一点不仅对当时的女性有指导意义,对当代女性的成长同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李云霞.论奥斯丁〈爱玛〉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及其塑造[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2(4).

[3]简·奥斯汀.祝庆英,祝文光译.爱玛[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4]马吉莱恩.郭静译.简·奥斯汀的世界.2003.

[5]常耀信.英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成长小说爱玛奥斯汀
爱玛20周年:是跨越,更是起点
简·奥斯汀:查顿小屋的慰藉
保险起见
自我反省与救赎成长
《女勇士》中鬼的意象分析
爱与惩罚
浅谈儿童文学的本质
皮尔?托马斯和《卑劣街区》
父亲的爱与惩罚
《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墨裔女性的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