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摆脱强势文化影响

2016-05-14王娜刘娜王治梅

校园英语·上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黄帝内经

王娜 刘娜 王治梅

【摘要】作为中医奠基石,《黄帝内经》的英译尤其受到中外译者的青睐,迄今已经出现了12种译本,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内经》英译史中,《内经》译本不断被完善,译者的翻译目的逐渐从介绍《内经》这一书籍转变为了通过《内经》翻译展现中医文化;翻译策略也从以读者为中心的归化向以原著为中心的异化倾斜。本文将以《内经》翻译三个时期代表人物的译作为研究基础,来探究《内经》在这一百年来的英译趋势。

【关键词】《黄帝内经》 中医翻译 趋势研究

中医学是中国独有的医学科学,是世界医学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认识到中医文化的魅力和中医学的神奇,并对这一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使中医文化“走出去”成为了中国政府文化 “走出去”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中医文化的过程中,中医古籍翻译一直是一个重要途径。迄今为止,已经出现英译本的中医古籍有《黄帝内经》,《伤寒论》,《难经》,《本草纲目》,《千金方》,《金匮要略》,《东医宝鉴》等。而作为中医奠基石,《黄帝内经》的英译尤其受到中外译者的青睐,迄今已经出现了12种译本。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内经》英译史中,《内经》译本不断被完善,译者的翻译目的逐渐从介绍《内经》这一书籍转变为了通过《内经》翻译展现中医文化;翻译策略也从以读者为中心的归化向以原著为中心的异化倾斜。以李照国为代表的近代《内经》译者正在尝试摆脱英美强势文化影响,在翻译中保持《内经》的中国特色,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归化和异化的概念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 lawrence Venuti 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归化是以目标语为归宿,用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异化则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王东风曾在“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指出,“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 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 归化翻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流畅地道的英语进行翻译,在这类翻译中,翻译者的努力被流畅的译文所掩盖,译者为之隐形,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被掩盖,目的语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文化价值观,原文的陌生感已被淡化,译作由此而变得透明。而在异化的翻译策略中,译者和译语读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努力摆脱来自强势文化的羁绊,坚持保留文章原味。

兰凤利曾经在“黄帝内经素问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一文中将“黄帝内经素问”英译历程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25-1950年,译者身份主要为对《素问》及中医学知之甚少的西方医史学家,代表人物是Veith;第二阶段是1978-1997年,译者身份主要为在美从事临床工作的中医师,代表人物有吴连胜,吴奇父子等,最后一个阶段是2001年至今,译者身份多样化,代表人物是李照国等。这些近代译者对原著风格,内容各方面进行忠实再现,进行真正学术意义上的全译。通过他们的努力,中医著作逐渐从英美文化系统的边缘地位向中心地位靠近。本文将借鉴这一结论,以三个时期代表人物译作为研究基础,来探究《内经》在这一百年来的英译趋势。

就翻译文体而言,veith 与吴氏父子译本都采用了归化,因为中文与英语的巨大差异,这一点在所难免,因为中文讲究简洁凝练,而英语则讲究完整具体,所以,当把中文译为英语时,常常需要使用増译,来达到译文的连贯。因此,veith和吴氏父子将源文本缺失的句子成分补充,来帮助西方读者理解。李照国的译本也使用了増译,然而为了让西方人感受《内经》原文的简洁有力,该译本使用括号把増译成分括了起来,说明它们是增加的成分。这是一种特殊的异化策略。它保留了中国特色,可以帮助西方读者了解中文抽象简洁的文体特点。当然,这一作法引起来了中医翻译界的大讨论,批评者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多此一举,没有意义。然而,从传播民族文化的角度而言,这是一个值得称赞的译法。因此,从veith 与吴氏父子到李照国的译者背景来看,前两者属于海外人士,一个西方人,一个美籍华裔,而李照国作为一名国人,相对于前两者帮助西方读者了解中医的目的,更在意的是中医文化的对外传播。因此,可以看出,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意识到通过翻译传播东方文化的重要性,而《内经》翻译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从翻译内容而言,veith 译本由于译者缺乏中医知识,所以错误频出,如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有一句: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这里的“尺寸”指的是寸口脉。而veith将其译为 “feel the pulse at the pulse at the place of cubit(尺) and at the place of inch(寸)”。这样的译法不能不说是可笑,然而也从侧面说明,当时的中国,各方面发展都相对比较落后,在传播本民族文化方面,更是有心无力,因此,虽然《黄帝内经》是我国中医之瑰宝,其翻译也不得不假手他人,也就更不要提在翻译中保留中医特色的说法了。就吴氏父子译本而言,在帮助读者理解方面,吴氏父子译本堪称佳作,其中增加了大量对原作的解释说明,甚至还增加了一些相应的中医知识。对于不懂中医的西方人来说,这个译本详尽具体,非常值得推荐,然而从忠实度而言,这个译本则脱离了《内经》原型,成为了一本与《内经》相似的知识型教科书。这是对英美强势文化的一种屈从。而李照国译本多采用直译,讲究“以古译古,文不加释”,避免冗余翻译,虽然这种翻译给读者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然而每个文化的输出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总要有一个开始,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相信西方读者会更加接受这种翻译。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西方读者对中医知识的了解和接受度会加深,这也推动了异化翻译法在《内经》翻译中的应用,并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医文化的传播。

从中医特色词汇翻译而言,从veith,吴氏父子到李照国译本,可以看到中医名词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两套标准化的颁布,中医翻译正在超规范化迈进,这也给《内经》翻译带来了曙光。除此以外,随着中医文化的传播,如今大量的中医概念为西方人所熟知,如阴阳,五行等,因此,译者也逐渐抛弃释义这种归化策略,而直接选择音译的异化策略。李照国译本中大量使用的音译异化策略,也是意在向西方尽可能多的传播中医理念,增加中医在世界医学中的影响力。

对《内经》的英文翻译不是静态的,也没有终点,读者对译本的要求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黄帝内经》英译的策略选择也需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某个特定历史阶段,译者应该找到归化与异化策略在《内经》英译中的平衡点,在读者可以接受的前提下达到最大程度传播中医文化的要求。同时,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和我国在国际地位的提高,《内经》译者们也应该在翻译中把弘扬中华文化也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打破英美文化霸权地位,让英译《黄帝内经》附上中国味,打上中国印,真正的达到通过传播中医文化让西方人了解中国,喜欢中华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lawrence Venuti.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朱安博.归化与异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李照国.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5]王冰(注).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

[6]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

[7]兰凤利.《黄帝内经素问》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2)[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

猜你喜欢

黄帝内经
论《太一生水》的“生命生成论图式”特征
从冬病夏治论三伏贴之刍议
《黄帝内经》修辞格英译研究
养心的境界
浅谈黄帝内经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黄帝内经》的阅读理论
《黄帝内经》“酒伤”理论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