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村共融的村庄规划探索
2016-05-14王丽萍王贺
王丽萍 王贺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不断成为趋势,而村庄空心化、文化散失去成为村庄发展规划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以云南新平曼龙社区团结园村庄规划为实际研究案例,提出了产村共融的村庄规划策略,以期解决村庄规划与发展存在的问题,为村庄规划研究贡献微薄的力量。
Abstract: In new urbanizatio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become a trend, but hollow villages, cultural scattered become out of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village development planning. For this phenomenon, this article uses the Manlong community in Xinping, Yunnan unity Village Planning as a practical case study proposed village of Industry and village fusion village planning strategie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villag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and contribution meager strengthvillage for planning research.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就地城镇化;村庄规划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in situ urbanization;village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6-0179-03
0 引言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有现代元素,更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在促进城镇化发展中,要注重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新型城镇化注重体制改革、基础设施投入及处理人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关心如何实现产业支撑、人居环境改善、社会保障等问题。
现在中国有10%的农村会逐步城市化,60%的农村会逐步空心化,还有30%的村庄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乡村空心化、乡村文化断裂、农村治理失效、地区文化特色失落等乡村问题。乡村如何发展,如何治理令人忧心。
1 规划村庄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村庄现状概况
规划村庄属于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安置点,地处哀牢山沿线,山高坡陡、土质松散、生态环境脆弱,年降雨时间长而且量大,加之多年来环境受人为破坏较多,地质灾害隐患点面广,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为此,新平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决定把生活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和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群众进行避让搬迁。多个村民小组原址多有地质灾害威胁的,统一搬迁至曼竜社区团结园。
团结园搬迁点地处漠沙镇曼竜社区小曼竜村、牛角村和大曼竜村之间,离漠沙集镇仅600米,东面紧邻省道218线,交通方便,区位良好,规划用地坐西朝东,为西高东低的缓坡地带,共68384.67平方米,坐落在四季变换的河谷田园中,良田肥沃,植被富饶,周边景观环境优美。团结园搬迁点涉及漠沙镇4个村委会7个村民小组的地质灾害搬迁,涉及总户数192户,基本上为彝族和花腰傣族。由于村庄产业发展带动力不强,在村生活人员主要集中在老年和儿童阶段,大多数青壮年都在外出打工,村庄空心化现象严重。
1.2 对于此次村庄规划的思考
在全国、全省村庄规划实践大范围展开,但是村庄规划手法不成熟,造成村庄特色消失;规划的内容不断深化,但村民的实际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村庄物质空间规划越来越多变,但是一个个村庄只能依靠外力条件来建设,严重缺乏“自我造血”功能等问题频频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曼竜社区团结园村庄现状文化特色逐渐散失,村民搬迁到城郊面临“被城镇化”化的趋势,但是村庄发展缺乏产业支撑、村庄“空心化”现象严重的问题,如何在土地、资金问题紧张的现状下,规划如何能够协调好村民居住多样需求、村庄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让村庄和村民更好的迎合城镇化的大浪潮,实现村民的就地城镇化。
2 规划要点
2.1 目标定位
规划以本次新村搬迁点的需要出发,通过新村全面发展规划,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建成具有完备的生活功能、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质的现代生态新村,营造 “宜居宜业,和谐栖居”家园,体现自然之美、文化之美、生产生活之美,村民安居乐业,经济发展,乡情传承。
2.2 产业提升策略
漠沙镇自然气候资源得天独厚,适合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挖掘产业发展潜力,形成体系化、规模化、特色化的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使其规模化,科学化种植,进一步发展甘蔗加工等产业,延伸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另外,村民搬迁至城镇附近,通过政府支持,调动和发挥村民的主动性,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从而建立符合时代需求的现代特色农产品加工与营销渠道。同时,搬迁点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规划应在总体布局及新民居户型设计上做出相应设计,主动支撑村民积极利用新址交通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地方的后续政策上还应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村民主动参与到城镇化进程中。
2.3 产业发展支撑规划路径
2.3.1 宜居性塑造
图1所示,在“注重山水、突出宜居”规划理念的引领下,依托村庄外围山水田园风光、村庄风貌、人文底蕴,民族文化特色,结合村民传统生活习俗,顺应地势,集约利用土地,形成组团状的空间布局形式,并利用乡土树种和材料,提升村庄人居环境。在新民居设计上,通过合理布置建筑朝向、设置门廊、内置庭院、着力提升当地炎热气候制约下的居住舒适度;采取“藏”、“饰”等设计方法,解决太阳能热水器、备用水箱(池),护窗(防盗笼)等生活设备的整体美观问题;单体采用单坡,双坡平坡结合的方式,较大的屋顶平台满足晾晒谷物、宴请亲朋等需求,局部缓坡屋面构成富有特色的第五立面;同时还考虑到村民搬迁经济状况条件和家庭人口构成的不同,村民有建盖一层、二层、三层建筑的需要,对建筑本身美观性和实用性的需求等问题的考虑,把宜居性真正落到实处,以达到追求“和谐栖居”的居住环境。
2.3.2 宜业性创造
搬迁点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所以规划在总体布局及新民居户型设计上做出相应设计,主动支撑村民积极利用新址交通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整体布局上,确保村落建设用地内阶段性使用的公共用地及庭院用地在闲置时能有效服务于生产;在新民居户型设计特别考虑和满足村民发展第三产业的需求:在各户型负一层,设计了可满足汽车零配件销售维修、日杂商店、小作坊、餐饮服务等多功能的复合空间;同时,位于负一层的多功能空间,既可满足村民自家经营,也可出租给其他客商,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为村民创业增收创造空间条件(图2所示)。
2.3.3 地域文化传承
基于民族文化特色的彰显与传承,规划设计在总体设计上运用适合当地自然气候植物,及体现花腰傣族和彝族的特色小品塑造质朴和生动、富有地域特色的环境空间,着力营造花腰傣文化特色,塑造自然生态良好,景观环境优美的美丽新农村。新民居方案设计采取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思路,积极提取花腰傣民族特色元素,并进行创作演绎运用到门头、柱头、门廊、窗户、栏杆等建筑元素中,并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和民族色彩,采用以浅淡的中冷色为主,局部少量点缀石材、木竹本色活跃建筑形象的建筑色彩,在强调实用、经济的前提下,更好的展现地域特色与民族文化魅力。
在规划过程中,对于村民反映的亟待改善的急迫问题,如资金、土地紧张;建筑功能多样化需求、基础设施匮乏、生活环境差等问题,规划都进行了统筹的考虑,通过富有当地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空间环境的营造、建筑多功能可变空间的塑造、基础设施的增加等来解决这些问题,规划还特别探索了建筑多功能复合空间的营造来支撑村庄发展一、二、三产业的需求,以期实现产村共融的村庄发展目标。在规划中通过与村民的沟通和交流,村民不同家庭的人口、资金等问题制约下对于建筑层数的需求;村民日常生活中对停车、产业、日常交流等居住习惯等提出都为本次规划方案提供了较为宝贵的思想源泉。但是鉴于搬迁人口多、资金紧缺、土地紧张等问题,本次规划也存在着建筑兵营式排列,缺乏村庄应有的灵活多变的的布局、建筑过于密集等问题依然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有待改善和提高。
3 总结与反思
基于此次村庄规划的探索,可以总结出以下村庄规划的额经验:
一是在规划过程中,针对村庄的实际情况,应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有条件的村庄除了基础性的规划建设外,更多的应该探索更高层次的发展问题,而针对基础条件不好的村庄,就应该扎扎实实解决好村庄基础性的建设;
二是村庄规划在空间布局、建筑设计、景观营造等方面要尽量保持村庄的聚落形态和风格,追求以“农”为本的规划思路,展现农村的生产、生活之美;
三是注重公共参与,使其成为进行村庄规划科学决策、保证村庄规划科学编制、有效实施的重要依据,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更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防止超越当地财力、农民承受能力范围外的规划方案出现。
总之,村庄直接关系到中国千百万村民安居乐业,也关系的新时期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美丽中国”梦的实现,目前我们的村庄规划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从事村庄规划的实设计师们从村庄本身的实际出发,切实的走进乡村、了解乡村、倾听乡村后、做乡村发展忠实的协助者、助推者,而不是自我为中心的乡村主导者和引领者。
参考文献:
[1]魏开,周素红,王冠贤,等.我国近年来村庄规划的实践与研究初探[J].南方建筑,2011(6):79-81.
[2]梅耀林,江晓春,王婧,等.乡村规划的实践与展望[J].小城镇建设,2014(11):48-53.
[3]孟莹,戴慎志,文晓斐.当前我国乡村规划实践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规划师,2015(2):143-147.
[4]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4(01).
[5]葛丹东,华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C].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48-155.
[6]张尚武.城镇化与规划体系转型——基于乡村视角的认识[J].城市规划学刊,2013(6):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