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6-05-14牛志锐
牛志锐
摘 要:导学案是实现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理论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因素。随着导学案的普及和应用,如何将导学案的作用最大化的问题不断被提及。本文对导学案的作用及其应用做出了探讨。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物理教学;作用;要求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究的教学方案,是教师精心安排教学活动的重要体现。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首先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所谓现行组织者,即在教学活动之前呈现给学生的引导性的材料,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即是我们常用的导学案。导学案对初中物理教学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导学案的应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一、导学案对初中物理教学的作用
(一)导学案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
导学案是教师精心编写的,为学生自主学习准备的引导性材料,学生通过导学案的要求,明确学习目标,有重点的预习课堂知识,做好课前准备。这样,才能在听课过程中有目的、更高效。对于不能理解的问题,以导学案为载体实行小组学习或探究式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发展学生交往能力,实现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导学案是教师集体编写的,将知识以最利于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排版组合编制的,教师通过对导学案的编写,把握知识结构,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真正和学生合作学习,完成教学内容。
(二)导学案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和学习效率
学生通过导学案的预习,教学活动更容易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导学案的交流探讨,基本上能够掌握本节的基础知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协调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讲解,合理安排练习,灵活利用课堂时间,将课堂效率最大化。比如,在八年级下册《力》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导学案预习本节课知识后,力的三要素是较为基础的知识,独立画出受力分析图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讲解力的三要素,将重点放在受力分析图部分。可以先让学生将实际物体的受力情况抽象出来,建立小组进行探讨,尽可能发挥自身潜能,教师根据学生自我学习与合作学习情况,将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统一讲解和指导,既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如何应用好初中物理导学案
(二)突出初中物理教学目标和知识重难点
教师在应用导学案时,要突出本节知识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让学生能够有所准备、有的放矢。教学目标教学具有导向、调控和激励的作用,教师通过对教学目标的把握,确定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以及对学生学习要达到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调节自己的教学节奏,使教学过程高效进行。教师通过重难点的把握,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调节学生的状态,使学生注意力合理分配。学生通过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把握,了解本节课的学习方向和应该达到的水平,对学习的不足及时补习。比如,在九年级《比热容》部分中,教学目标为能够对物体吸热、放热等过程进行计算,同时此部分也应该作为重点编写在导学案中,学生通过对教学目标和重点的把握,将主要精力放在比热容的计算上,从而顺利完成本章节的目标。
(二)合理编排初中物理教学内容
学案主体部分包括教学内容导入、新授课、练习等部分。初中物理知识逻辑性较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要求较高,部分内容较为抽象,这就要求在导学案设计中,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符合学生逻辑思维习惯,条理清晰。运用各种直观手段,结合书本知识,又要联系客观事实,以最利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例如,学生在初次接触到密度的概念时,较难理解,可以将海绵和钢铁对比展示在导学案中,也可以通过阿基米德辨别皇冠真假的故事设计在导学案的导入环节,既能提高学生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又通过理论和实际结合,使学生更好理解本部分的知识。另外,课堂练习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基础情况合理安排课堂练习,合理设计习题难度,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熟练掌握本节知识。
(三)精选习题巩固初中物理知识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强调了巩固知识对学习的重要性。在导学案应用中,应该合理安排课后练习,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也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把握。艾宾浩斯对记忆和遗忘研究显示,遗忘的速度呈负增长,这就要求巩固知识要及时,24小时内重新复习本日内学习的知识效果最佳,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设计好练习题,更要及时检查和反馈给学生相应的评价,提高记忆效果。另外,教师要兼顾课后巩固习题的“质”和“量”,既不能给学生增加过多的课业负担,又要使学生能够完整的把握本节知识,这就要求教师精选习题,提高课后习题质量。
导学案是新课改的重要研究成果,设计完整合理的导学案是良好课堂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高效学习和教师高效教学的重要媒介。教师要通过教学目标和突出重难点、合理编排导学案主体内容、精选练习题巩固知识,最终实现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孙维龙.导学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求知导刊,2015,No.4024:68.
[2]姜忠年.“导学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2014,0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