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广播的“可视性”发展
2016-05-14吕洋
吕洋
摘 要:当很多人依然关注新媒体的凶猛态势时,已经有敏锐者开始捕捉新媒体的优良性能,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夯实跳板。本文将从传统广播和新媒体的融合角度,尝试提供可视性的理念和操作思路,试为全媒体的体验提供有参考意义的践行方式。
关键词:可视性;融媒体
新媒体、融媒体、多媒体的发展势头,已经让传统媒体的“传统”节奏与模式,深受挑战。然而,很多业内的探讨是如何应对迎面而来的挑战,却少有谈及如何并存发展,以“融合”的姿态适应当下的信息需求。关于广播媒体的可视性探讨,由来已久,大致分为两种模式,其一,依然是将“可视”与“想象”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声音”和“效果”的有效配合,体现想象世界的层次感,依然是在声情并茂上做文章,以求达成意境统一;其二,则是实现现场感的解密。让广播的制作过程通过镜头的方式予以记录和同步发布,然而,这在自媒体的今天然而,关于"样式"以无“隐秘”可言,因此,如何充分各取所长实现共赢,才是在今天广播媒体应该去思考和摸索的成长方向。
以互联网和移动通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速度是令人令人惊叹的。在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结果中就显示,仅仅截止到2013年12月份,中国网民数量规模已经高达6.18亿,其中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手机网规模达到5亿,年增长率为19.1%。新媒体的发展拓宽了信息传播的空间和维度,更突破了“速度”的边界。碎片化,英文为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有学者称: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无疑,“碎片化”特征是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说法,更是媒体面对的一种消费环境。
广播的伴随性与新媒体的碎片化趋势,其实是一种效能极高的结合点。而“声”与“图”的结合,不仅可以高效锁定受众忠诚度,更可以将原本有些拖沓的声音节奏纳入新的优势里,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让受众在被动收听和主动选择中,开辟出一种新的媒体消费模式。
一、“图”+“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
以“服务”为主题的节目样式,是一直以来广播所致力的重点,也因为其伴随、简便和日渐符合碎片化的发展趋势,使其成为一种与新媒体衔接最具优势的传统媒体。目前广播节目使用的新媒体多为两种,一种为节目互动话题的平台作用,基本作用等同于曾经的短信平台和官方微博;另一种则是独立于节目之外的存在,与节目“貌合神离”,实则关联不大,相对独立。
然而,纵观各类媒体形式,以声音为载体的广播,它的即时性是最适应时下节奏的,但同时广播在画面感上的空白一直是其非常明显的发展局限,而新媒体的全方位效果呈现,则是最好的空白填补技巧。其实作为服务型的节目,伴随着消费市场的多样化和细分,语言已经不能成为描述差别的唯一途径,很多时候人们对于新兴事物的凭空想象也不能实现精准。因此,实现新媒体“图片”+广播媒体“言说”,其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实践模式,这种方式即可以锁定受众最大化及时关注,也可以实现较为高效的传播互动,真正实现广播与新媒体的无缝衔接和有效传播。
二、“言欢”+“未尽”,拓展节目无限外延
所谓言欢,是指节目内容的紧凑好听,这是内容设计的功夫所在,但“未尽”,则恰恰是可以让新媒体大展拳脚,实现内容延展的有效方式。受限于节目时间,内容不能得以充分的创作发挥,但却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予以更丰沛的呈现,以及在节目进行中的互动继续,这不仅可以让节目的外延得以拓宽,更重要的是,充分弥补了声音媒体稍纵即逝的弊端,强化了收听印象,深化了收听效果。
三、以“体验性”拓宽广播的“可视之路”
在美国广播媒体市场,他们对于用户体验性是很推崇的,因为这是一个新产品推出是否成功的重要、甚至唯一的验证标准。如果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区别来看,传统媒体的辐射范围更趋向于区域性媒体,而新媒体则打破了所有的地域限制、时间限制等,以受众的体验性和需求性为最主要,呈现出"超国界媒体"和"个人化媒体"的特点,为受众提供尽可能大的使用平台。不仅仅是潘多拉、清晰频道对于新媒体的功能性开发如火如荼,传统媒体也纷纷开发新媒体事宜,比如KQED,他们研发推出移动端的APP,用户可以通过下载登陆并关注KQED;包括《洛杉矶时报》,在工作间里也为新媒体开辟出快捷直播间,通过镜头传递新闻,不仅在速度上超过了纸媒,也在形式上更便捷地接洽了用户需求,融合声音、视频、文本等多种内容,成为更广义的"声音媒体"。
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是,数字化媒体改变了大众和信息的关系,人们从接受开始转为参与。人们消费媒体的观念和方式在改变,也需要媒体不断地适应,不仅要自我开放,更要学会合作。诚然,新媒体在内容的更新和传播上,确实存在着快捷、丰盛的积极一面,但同时也存在着未加工、未确认的模糊制作,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也引导受众对于高品质内容的强烈需求。传统媒体的生存之道,更重要的是内容提供商的角色。但这个角色相对于过去的繁荣依然是某种程度的没落,但是需要借鉴的关键点在于——新媒体不是传统媒体的附属品。它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成为传统媒体向前行走的拓宽利器,对于用户体验的重视,足以形成发展的风向,更足以增加传统媒体的消费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