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名富贵无凭据

2016-05-14金晓添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功名科举弊端

金晓添

摘 要:“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了这个目标,多少读书人自此踏上为功名而奋斗的道路。然而多的是,散尽青春所有时光也未得到想要的结果。通过分析《儒林外史》,看封建科举所带来的弊端。

关键词:科举;弊端;功名;舍弃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全书开头已概括了整本书的精神。在古代,每个读书人的最高目标都是通过科考,走上仕途,费尽心机,却只留下一颗越来越焦急的心。只能举杯消愁,殊不知是愁更愁。自古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却甚少有人能真正通透这其中的道理。

楔子讲述王冕其人。“虽然如此说,元朝末年,也曾出了一个嵌□磊落的人。”开篇便说这是个嵌口磊落的人,语意此人非同寻常。而后的描述更是写出了这个人的与众不同。王冕辍学放牛并不是真的不爱读书,而是为了体恤家情。然而,正因为他没有去上正规学堂,他所读之书皆是照着自己的喜好。在放牛期间,他有充分的时间和条件接触了大自然,“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图画中其实不错!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本来依靠自己的手艺才能得到贵人赏识是每个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这事在王冕身上却变得那么令人厌恶。他一心想逃避来自“上级”的赏识,只因他认为知县仗势欺人,危素也不是什么爱民之官。事实证明,如果当时他选择了投靠危素,那么最终危素的结局也会是他的结局。

楔子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作者的态度——他无疑是很欣赏像王冕这类的人的——不被权势所曲,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最后在隐居中度过一生。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作者对整本书的定位——作者对科举考试的批判可以从书中的很多地方读出。

说道科举制度的弊端,最典型无疑是范进中举一事。科举制度对古代读书人的折磨在第二、三回中淋漓精致地显现出来。范进的“恩人”周进,因为一把年纪还没有博得功名,而遭小辈戏弄(文中多次提到“王举人也不让周进”,可以看出一个没有取得成绩的老图生地位低下)。这是科举制度带来的产物。因此,当周进看到似乎与自己同病相怜的范进时,不由自主地就想多为他做一些事情,让他能更快地走上仕途,才有了令人哭笑不得的场景。范进因中举差点一命呜呼,胡屠户态度来个三百六十度转弯,得到他人馈赠后,范母因受不住惊喜而命丧黄泉。虽有夸张的意味,却是在倾诉古代考生的心声。如此因为考中科举而“痰上心头”至死的还有很多位考生的亲戚,更有无数因得不到一官半职而家庭不和的儒生。科举制度不仅荼毒了年轻读书人的思想,还葬送了无数家庭和谐。儒家思想的引导作用使得所有人都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只锻造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整天之乎者也的读书人,而对社会发展,培养有抱负有志向的仁人志士却几乎没有实质作用。书本中出现的一个个书呆子、视仕途为命者皆是这种制度下的产物。

然而,也有人并不拘泥于这些条条框框,有自己的想法和作为。杜少卿尽心竭力地去侍奉门客娄老爹,以涌泉报滴水。他没有读书人身上顽固单板的气息,却有着一种真正的美德,仍然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同时他没有被书本禁锢头脑,反而有着自由的气息,实属难得。

《儒林外史》还描绘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严监生,家财万贯的大地主,却有吝啬到极点的个性。在临死之前,只是为了两根灯芯不停地竖起两根手指,痛苦地弥留、不肯离去。但是,不得不承认这还是一个吝啬得有礼有节的人。他既要处处保护自己的利益,又要时时维护自己的面子。他拿出十多两银子为哥哥平息官司;为儿子能名正言顺地继承家产,忍痛给妻兄几百两银子,让他们同意把妾扶正;妻子王氏去世时,料理后事竟花了五千银子,并常怀念王氏而潸然泪下。一毛不拔与挥银如土,贪婪之欲与人间之情,矛盾里也有着统一。

作者还花了大量笔墨去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王玉辉劝自己的女儿殉节,先是关于清名留史的一番感慨,接着是两次的仰天大笑,之后却又是三次触景生情,反省自己对女儿的所作所为,痛哭流涕。从同意到反悔,从笑到哭,就像拨开一个洋葱,一层一层,逐步剖析一个在封建礼教教育下成长的读书人内心关于礼法和亲情的激烈碰撞,侧面反映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反映出吃人的礼教如何一步一步将人们的亲情割断,使人们成为为封建社会服务的机器。

从写法上来说,《儒林外史》改变了传统小说中说书人的评述模式,采取了第三人称的客观观察的叙事方式,让读者直接与生活见面,大大缩短了小说形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作者尽量不对人物作评论,而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角度,由人物形象自己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一种角度,让读者更加有兴趣自己去阅读、自己做判断,而不是依赖于说书人的态度去判断事物。

通读全书,吴敬梓用犀利尖锐的笔触将古代社会封建专制制度及科举考试带来的弊端列于纸上。放到今天来看,很多东西一样让人觉得有道理的。从书中的事例中总结经验来应对今日的问题,趋利避害,才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功名科举弊端
明在“知不足”
张银珍:拓展性课外阅读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跟踪导练(四)
剪纸大师齐秀芳
“科举”
吟诗误功名的孟浩然
病后弃政从文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研究
从《聊斋?叶生》解读蒲松龄四十不灭的科考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