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诸葛亮《出师表》的情感魅力

2016-05-14潘锐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出师表

潘锐

摘 要:《出师表》是千古流传的一篇经典名篇。它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文章分析了出师北伐前蜀国自身面临的形势,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理蜀汉政权寄予的期望,表达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豪情。千百年来,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文人,他们都表现出对诸葛亮人格魅力的钦佩,对这篇经典著作的赞誉。本文尝试从忠君报效之情、知遇追念之情、父子舔犊之情和英雄悲怆之情四个方面分析《出师表》长盛不衰的原因,以期对读者有所启迪。

关键词:情感魅力;鞠躬尽瘁;英雄悲怆

北宋著名词人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在《出师表》一文中,作者诸葛亮以质朴的语言、充沛的情感表达了一代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情怀,成为封建时代臣子忠君爱国的典型。回顾中国古代文学史,优秀感人作品充塞历史长河之间,为什么独独《出师表》能感动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呢?其真正原因在于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款款深情和诸葛亮自身的人格魅力,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一、忠君报效之情

人们常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概括诸葛亮的一生。是的,每当阅读《出师表》的时候,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这位辅佐两朝皇帝的老臣的拳拳忠心。作者上奏这篇表文的时候正值蜀国积贫积弱、“益州弊病”之际,当时先主刘备含恨驾崩,肱骨谋臣庞统、法正一个被射死,一个病亡,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黄忠或战死疆场或死于非命,赵云不受重用,马超防守汉中,朝廷之上只有诸葛亮一人独撑蜀汉江山。由于关羽的骄傲大意和刘备的错误决策,蜀军惨遭荆州之失和夷陵之败,益州的豪强地主和南方的夷族也乘机发动叛乱。可以说在内忧外患之际,诸葛亮受刘备托孤,真正的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上奏之时,蜀汉政权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回顾《出师表》上奏之前的历史事件,我们不难发现诸葛亮的良苦用心。在汉中决战中蜀汉政权打败曹操夺取汉中,其实力兵强马壮,发展势头如日中天。这个时候,远在荆州的关羽看到三弟张飞,降将马超和老将黄忠都建功立业、扬名立万,不顾当时的形势轻率冒进,攻打有智勇之将曹仁防守的襄阳和樊城,被东吴英将吕蒙袭击后方,大意失荆州,不仅自己身首异处,而且造成诸葛亮《隆中对》构想的兵分两路、会师洛阳的设想成为泡影;接着先主刘备登基做了皇帝之后,不顾群臣劝阻,大发雷霆之怒,率领蜀国精锐部队御驾亲征,被吴国智谋之臣陆逊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打败,先主刘备险些成为俘虏,带领少量士兵匆忙逃往白帝城,蜀国数年来积累的财富、兵员、人才转瞬间毁于一旦,在三国中的优势不复存在。

一方面是曹魏、孙吴在人力和军事上的优势,一方面是蜀汉政权的内忧外患;一方面是豪强地主和夷族的不断侵扰,一方面是后主的平庸无能。面对岌岌可危的蜀汉政权,诸葛亮事必躬亲,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调整对内对外政策。他首先平定南方夷族叛乱,使国内局势转危为安。为了更好地锻炼将士,他又七出岐山征伐魏国。这一切都表明了诸葛亮的耿耿忠心。作者在《出师表》中这样写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这不仅是对当时蜀汉一些忠心报效国家之士的真实写照,也是诸葛亮的内心独白。在这位忠臣的心中留存的永远都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夙愿,“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的使命。他的忠心耿耿,他的鞠躬尽瘁的精神,感动着每一位读者,难怪苏轼先生说“读《出师表》而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二、知遇追念之情

“三顾茅庐”的故事传为千古美谈,成为了历代文人骚客实现理想抱负的人生寄托。“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做为德才兼备文士的诸葛亮也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在《出师表》中提到先帝达十余次之多。在叙述自身经历时写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字字用情,字字血泪,对先帝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一报先帝三顾之情,二报先帝任用之恩,三报先帝知遇之恩。

在“白帝托孤”一段,诸葛亮于表中写到:“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他的内心深处无时无刻不忘对先帝的报答,对蜀汉基业不稳的痛惜,对先帝任贤用能的追念。这不仅仅是用来劝导后主刘禅的有力证明,更是自己的肺腑之言。因为此时的诸葛亮十分清楚蜀国目前面临的境况,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时刻。一代名将关羽因为骄横大意,痛失荆州,蜀汉数十年的水军力量损失殆尽,战略要地荆州九郡拱手让给东吴;接着,已经登基为帝的刘备不顾群臣劝阻,亲率蜀国精锐深入吴境,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用火攻打败,士兵、辎重、军械、粮草损失不计其数,元气大伤。这个时候的蜀国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诸葛亮为了报答三顾茅庐之恩,在白帝托孤中毅然接受先主刘备的重托,以自己的微薄之力独抗蜀国复兴的重任,这份苦心,又有谁能知晓?又有谁能理解?

三、父子舔犊之情

《出师表》写成之时,诸葛亮的地位是较为特殊的。一方面他受刘备白帝托孤,成为后主的相父,刘禅以“父亲”礼节奉之,成为蜀国大权的掌握者;另一方面他是丞相,是后主刘禅的大臣,臣子应以不贰之心辅佐君主。这种特殊的地位使他的这篇文章具有了特殊的动人之处。对于刘禅这个平庸的“儿子”,他临行前千叮咛万嘱托。从“广开言路”到“亲贤远佞”,他深知这个“儿子”的根底——“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这个“儿子”是平庸些,但绝不像一些史学家和后人所说的那样昏庸,诸葛亮对他还是寄予深厚期望的。他知道不叮咛扎实后院就会起火,对他前方的北伐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他不厌其烦地将后主可亲可近之臣郭攸之、费祎、董允、蒋琬、向宠反复列举、一一道明,就怕这个糊涂的主子听信馋言而做出傻事不利于出师北伐,希望后主遇事多与这些贤臣商议,为他的北伐提供一个稳固的后方。

回顾白帝托孤,面对刘备的次子刘永、三子刘理跪地的场面,诸葛亮扶起他们时的“父相”使命不仅是一种显赫的身份,更多的是责任和担当。他的良苦用心在于他就像一位能干的老父亲,在临行之前对自己的儿子千叮咛万嘱咐一样,既分析当前形势,指出这样做的必然性,又“望子成龙”,希望后主能子承父业,“光先帝遗德”。难能可贵的是,在对后主的劝导中,诸葛亮害怕越位被人授以把柄,他又小心翼翼,处处摆正臣子地位,不拿大,不欺主,处处谦虚,不逾君臣之矩,不摆出一副冷面孔训人的样子。处处以臣子自居,唯愿后主能感其一片赤诚忠心,能“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自己成长起来。读《出师表》,既有白发慈父之感,又有临表涕零老臣之心,颇是感人。这种甘心扶保弱主而无谋逆之心的忠正之臣,自古以来又有几人?读之,能不令人感动吗?

四、英雄悲怆之情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曾经写过一首以歌颂诸葛亮为主要内容的诗《蜀相》,里面的每一句话都对这位英雄不能实现报效先主、统一三国的愿望而感慨非常。其中“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对诸葛亮一生奔波、为蜀汉政权殚精竭虑,维持政权四十余年功绩的肯定,是对他一生雄才大略、报国苦衷的赞扬;“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对他满腔抱负因为现实和人为原因而不能实现的痛惜。

在记载诸葛亮的主要史料《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这位英雄的悲怆和无奈。当年,适逢乱世,年轻的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卧龙岗,自比管仲、乐毅,好梁父吟,自得其乐,逍遥自在。及至刘备听从诸葛亮好友徐庶的推荐,三次拜访诸葛亮于草庐之中,他还未曾出山,便谈论天下大事,纵横开阖,著名的《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多么大气、高瞻远瞩的宏伟蓝图。

上述构思不仅反映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且也看出他一生孜孜不倦、努力进取的目标——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美好愿望。他在动乱时期,遍观天下英雄,不能不对每位英雄的用人策略有所了解,他知道曹操身边有荀彧、郭嘉,孙权身边有周瑜、鲁肃,他如果前去投奔只能在曹操和孙权身边充当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发挥不了他的特长,所以,诸葛亮不会去投奔曹操和孙权。就连自己的亲戚刘表,诸葛亮也因为不看好他的前途而没有前往荆州。诸葛亮在等待一个人,等待一个有发展潜力、重用他并且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人,这个人就是刘备。从《隆中对》一直到秋风五丈原,诸葛亮的一生都压在刘氏政权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上,他没有为自己置办家业、谋取福利,他所做的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蜀汉政权很难统一三国。后主刘禅的相对平庸,朝堂之上缺乏文武双全人才的辅佐,强大魏国的针锋对立,北伐很难有胜算的诸葛亮:“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但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兴复汉室的宏图大志又时时侵袭着这位贤相,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成为他英雄悲怆的根基。

五、结语

《出师表》问世已经将近有两千年的历史。两千年来,文中语言流露出的忠心可敬可佩,思想情感里流淌的浩然正气让人赞叹不已。诸葛亮的形象已深深地扎入每一个国人的心中,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忠义和智慧的象征。他凭借博览群书和满腔豪情,为刘备集团出谋划策、呕心沥血,辅佐刘备夺得荆州和益州,终成鼎足之势,三分天下。后又火烧新野,赤壁借风,七擒孟获,七出祁山。从无立足之地到三分天下,从偏隅一方到屡伐中原。虽功垂身败,薨于五丈原,但是诸葛亮身上的忠君爱国,知恩图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强不息的精神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当我们再次重温这篇经典名著时,我们的脑海里就会有一个一腔忠诚,呕心沥血,两朝开济,自强不息,忠君爱国,为蜀汉王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形象。因此,诸葛亮的形象是立体的、厚重的,也是有强大生命力的,因为诸葛亮的崇高形象和文中流露出的真挚感情,造就了《出师表》无穷的情感魅力,成就了《出师表》千古流传的佳话。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长沙:岳麓书社,1985:24-220.

[2]陈寿.三国志[M].长沙:岳麓书社,1990:18-75.

[3]易中天.品三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10-40.

[4]谭良啸.三国人物评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15-25

[5]若虚.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19-30.

[6]孙天启.论<出师表>流传千古的原因[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45-48.

猜你喜欢

出师表
针对初中《出师表》教学案例在语文教学中的研究
王洛勇朗读英文版《出师表》,网友:诸葛亮英语八级
初中语文《出师表》教学案例反思
以《出师表》为例谈文言文教学盲点及突破
《出师表》阅读题湖南邵阳市试题
《出师表》的思想格局及蜀汉政治背景探寻
《出师表》的研究综述与教学建议
就一个情字了得
《出师表》仿写两篇
《出师表》(选段)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