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地区乡村改造与空间设计研究
2016-05-14孙月
孙月
摘 要:一直以来,设计学科都把关注点放在城市,而跟乡村有关的设计研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处于无人关注的状态,乡村设计的特殊性和多变性也使得乡村改造在具体过程中照搬城市设计经验变得异常困难。本文希望通过温泉镇改造这个委托项目找出一些乡村改造中可能的切入点和关注点。
关键词:乡村改造;空间设计
乡村改造是近年来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设计学科中无论是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还是公共艺术设计都把关注点放在城市,而跟乡村有关的设计研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处于无人关注的状态,乡村设计的特殊性和多变性也使得乡村改造在具体过程中照搬城市设计经验变得异常困难。如何建立一套不同于城市空间设计的策略准则,使之能够有效地指导乡村改造和乡村空间设计,就是本文所关注的重点。本文希望通过温泉镇改造这个委托项目找出一些乡村改造中可能的切入点和关注点,使这个案例变成岭南地区乡村改造设计中的一个典型样本。
温泉镇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属于岭南地区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地区交界处,兼具广府地区村落特点和客家地区村落特点,属于文化混居地区,具有特殊研究价值。本项目主要研究的地区是位于镇政府所在的温泉村。温泉村属于粤北南岭地区,村名以本地特色的小苏打温泉而得名。此地地广人稀,因处于山区,所以本地人以种植水果等经济作物为主,现村中保有完整清代岭南古村落建筑群,面积约2000平方米。20世纪20年代,广东省军阀陈济棠在古村落建筑群附近修建了民国风格的公馆建筑群,50年代,又在陈公馆建筑群附近修建了“广东温泉宾馆”,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疗养地。80年代开始,原有的旧式村落被大规模废弃,而在村中主干道两侧修建了大量混凝土和砖式混用的底层民居建筑。90年代末,在广州市的总体规划布局和发展战略下,温泉镇开始有意识地发掘本土的旅游资源,修建了数量众多以温泉作为主题的餐馆、酒店以及娱乐会所。但随着政策的调整以及珠三角周边地区旅游业的整体提升,温泉镇现存的旅游优势不复存在。因此,温泉镇政府多次邀请专业建筑规划团队对本地区进行整体旅游风貌的提升设计,但因种种原因,这些计划并未得到有效的开展实施。基于这种现状,温泉镇把本项目再一次进行了委托,他们希望本次设计能够以激活本地经济作为项目设计的重点,希望能够以温泉镇的地理、文化现状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依据,结合新媒体和互联网思维,切实有效地对本地的乡村空间进行有效的改造提升。
1 乡村改造设计的切入点分析
切入点是空间设计开展实施的首要问题,切入点直接说明了设计实施方以什么样的学科理论作为设计支撑来进行问题思考。先前几次改造设计方案中,建筑学或者景观学思维作为切入点具有巨大的盲区,因为在乡村改造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土地使用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任何空间相关的项目都无法开展实施。而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要的目标就是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把政府、村民之间的关系引进来,如何既保证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让政府在接下来的经济开发和经济建设中隐没而只作为监管方存在,如何让村民获得真实的幸福感,才是乡村改造和空间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因此在项目设计的时候,要考虑从本土历史人文风俗出发,从村民的集体记忆出发,保留对本地村民的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行为活动,通过行为转换,再加上对本土建筑遗产和本土典型建筑风格的梳理,使之成为满足本地村民特殊情感记忆的乡村空间设计,建立居住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动力学模型。
在现代互联网和信息传播普及化的时代,本土村民在思维上和行为上已经与现代城市人的生活无异,一方面,他们同他们的前辈一样,是地方性和传统文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地方语言、饮食、习俗的传承者;另一方面,他们不再是只具有内部视野的一群本土村民,他们正试图进入全球文化的语境体系。如果设计者无法再克服这种定势思维,那么乡村空间的设计将是脱离当下语境、脱离现实用户的设计。
对于期望整理发掘旅游资源的村镇来说,“政府—村民”的二元切入点必须要增加一个新的要素——游客,使之成为新的“政府—村民—游客”三元结构。对于游客来说,学习和了解一段跟自己毫无关系的历史知识是非常不切实际的,这个问题必须带入文化体认与乡村空间的视角下去分析。游客是文化观察者的主体,但他们不会被动地去检索观察寻找文化价值点,主动地观察、主动地发现、主动地去探究并且记忆文化价值点才是我们有效开发旅游文化项目的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就必须要通过空间设计营造出具有“独特体验”的“情境”,通过体验来激发游客对文化价值点的观察,通过体验来固化游客对文化价值的记忆。
2 乡村改造设计的关注点分析
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城市与乡村之间在生活行为上的差距越来越小。随着虚拟技术的发展,当代的生活行为主体与前代人相比,彻底地脱离了生产—消费的行为特征,而进入到了高度的象征化、体验化的阶段,一切商业活动必须重新定位自身,面对面交易越来越成为非必要行为,聚合的商业活动场所已经变成乡村生活空间里一个很尴尬的存在。因此,在乡村的新一轮改造设计中,如何重新调整乡村中的功能分区变得非常重要,一方面,零售业为主的商业开始消解;另一方面,以乡村社区文化、以生活服务为中心的商业在蓬勃兴起,人们不再热衷于消费真实的、客观的物质产品和氛围,而更热衷于消费虚拟的体验、情绪和记忆。那些必须在聚合的空间场所中进行体验感知并牵动人们情绪的事物,经过新技术的改造,替代了被消除的传统聚合零售业,成为当下重新激活乡村生活、构造乡村聚合空间和体验式乡村文化的引爆点。
空间设计不是孤立的行为,正如温泉镇项目之初,当地政府所给予的期待那样,空间设计必须以激活本地经济作为项目设计的重点,必须结合新媒体和互联网思维;在设计策略的思考中,必须坚持把营销策略、运营策略、推广策略放入设计策略中一起思考,这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系统,而空间设计只是为了满足整个乡村文化经济提升的总体目标。在宏观设计层面,设计的目标是配合经济发展、文化提升重塑视觉环境;在微观设计层面,设计的目标是让本地人觉得传统价值和情感记忆被珍视,被尊重,重新唤起本土村民的文化认同和区域认同,重新把他们的生活重心从城市拉回到这片出生成长的空间。
针对乡村普遍存在的年轻人外流、空巢独居老人现象,有针对性地为独居空巢老人设计特殊的空间设施和街区步道,在改造过程中充分考虑老人行动不便、视力不佳、记忆力衰退、怕光怕热怕寒等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空间尺度,增加扶手、座椅等设施,设置明显的符号化的视觉导视系统,方便老人辨认方位和行动,尽量少对空间和街区风格做大规模的改动,尽量保持街区的外立面视觉记忆,重视设施的朝向、通风、遮阳等问题。
乡村空间改造是一个复杂而具有现实性的设计问题,只有不断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总结积累,才能形成与城市空间设计相区别的乡村空间设计方法论。
参考文献:
[1] 朱雪梅.粤北传统村落形态和建筑文化特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 冯原.样式的对策——建筑的符号生产及其象征的逻辑[M].广东出版集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