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情趣看“邢不如越”
2016-05-14牛芳杰
牛芳杰
摘 要: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对茶碗作出了论述,并有“越州上”的评价,既是对物质实用性的考虑,更是精神层面的境界升华。但不可否认,陆羽的“邢不如越”观点具有一定的个人主观色彩,是狭义片面的。邢窑白瓷并非完全不如越窑青瓷,因为不论实用价值、烧制技艺还是审美价值上两者的差距并不十分明显。
关键词:邢窑白瓷;越窑青瓷;审美;技术
1 “邢不如越”的起源及依据
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可以说是对当时陶瓷茶器的大点评。陆羽根据当时的饮茶方式和审美主流,从实用价值提升到精神层面,对邢州、越州等生产的瓷制茶器作出了精准评价。
抑邢扬越并不单纯从二者的物理性能和制瓷技术的层面出发,而是出于从以茶色的审美与适用性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陆羽认为“越州上”,原因是“越瓷类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这其中有君子与玉比德的思想渊源,也与陆羽“精行简德”的精神要求一致。“越瓷类冰”——冰即冰清玉洁,侧面反映了饮茶君子的内在人格。“越瓷青而茶色绿”,“青则益茶”——青瓷的釉色益茶色,茶色也使青瓷更显内敛深沉,茶与器相得益彰。
2 陆羽提出“邢不如越”在审美观上的片面性
陆羽提出“邢不如越”的观点,是兼顾茶器的功能适用性、文人的人文精神取向和审美趣味进行综合考虑的选择。但不可否认的是,陆羽“邢不如越”的观点具有浓重的个人主观色彩。
“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单从类银和类玉的对比就断定邢不如越,难免以偏概全,虽然君子以玉比德,但从色泽感、坚韧度、可塑性来说,银器却更胜玉器。“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雪不如冰也只是单一阐述了其坚固程度,若从洁白度、绵柔度等方面看,“雪不如冰”就不成立了。“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茶色红不如茶色绿,与个人阅历相关。绿色容易使人想到树木、草地、青山绿水,绿色使人心旷神怡、悠然自得,而红色不免会与血液、火焰、警告等相关联,令人紧张焦灼,但西瓜、草莓、炮竹、灯笼等香甜的食物、喜庆的事物也为红色,况且茶色绿或红,对不同的茶种以及不同的受众来说审美价值也不同。“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邢州瓷白茶色红……悉不宜茶”,陆羽指出青则益茶,红、紫、黑皆不宜茶,这种观点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是分不开的。唐代虽烧瓷技艺发达,但培育水平有限,所种茶类基本为绿色,加上当时人烟稀少,山清水秀,放眼望去皆为青山绿水,才有了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王湾的“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等优美诗词。因此,绿色对古人来说代表自然,“青则益茶”更多的是对“天人合一”意境的向往。
另外,从心理学角度看,“先入为主”不无道理,第一印象对思维的主导性较强。例如,在选择材质相同的布料时,若曾有德高望重的权威专家细致论述过绿优于红的种种依据,那么大部分人第一选择就是绿布。但两者材质相同,坚韧度与耐用性也无差别,红色为何不如绿色呢?两者的审美价值是相当的。
3 越窑青瓷与邢窑白瓷的审美特点
3.1 越窑青瓷的技术美和功能美
在唐代,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分别代表了南、北方制瓷业的最高成就。唐中后期,越窑青瓷的烧制技术和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成为南方青瓷的中心和杰出代表。越窑茶器经茶人们吟咏相传,享誉甚高,成为唐代饮茶器之首选。
在审美特点上,唐代的越窑青瓷以素面为主,只有少量生动简单的划花、刻花,充分展现了“静影沉璧”般的釉色之美与胎质之精。到晚唐时出现了褐色彩绘装饰,原料的加工制作更加精细,烧成后的瓷胎坚硬致密,釉层细致均匀,使得越窑青瓷温婉如玉,晶莹滋润。越窑青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素雅与自信是以唐代高超制瓷技艺水平为基础的。
3.2 邢窑白瓷的技术美与功能美
唐、五代时期,邢窑白瓷广有盛名。尽管当时越窑青瓷生产兴盛,但皮日休作《茶欧诗》仍然对邢与越一并称赞:“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唐代邢窑白瓷有粗、细两类:粗者,胎质粗糙,呈灰白色或泛黄色,器底较厚,一般为民间所用;细者,选用优质瓷土精制,胎质坚实细腻,胎色纯正洁白,釉色更显纯白光亮。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就有“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的句子,所用茶碗明显为白瓷碗。
青瓷和白瓷唯一的区别,仅在于原料中含铁量的不同。如果瓷土中的含铁量超过百分之一,烧制出的瓷器胎体就呈灰白色,含铁量越多颜色越重。烧制胎釉洁白的瓷器,必须把胎料和釉料中的铁质控制在百分之一以下。因此,从烧制技术上来说白瓷比青瓷困难得多。可以说,白瓷的技术和功能价值与青瓷相当,甚至超越青瓷。
4 结语
《茶经》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越窑青瓷的发展,但邢窑白瓷与之相比,不论烧制技艺还是实用、审美价值都毫不逊色。没有白瓷就没有后来的青花、斗彩、五彩等彩瓷。白瓷的生产与青瓷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我国的早期瓷器全属青釉系统,经过制瓷工人的长期实践,控制了胎釉中的含铁量,克服了铁的呈色干扰,从而发明了白瓷。这是制瓷手工业的飞跃,是陶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 高良.“越州上”与“邢不如越”——唐代专用陶瓷茶器的生产及其文化内涵[J].齐鲁艺苑,2007(02):39-41.
[2] 李莎莎.唐代越窑茶具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3] 林士民.越窑瓷器装饰艺术之研究[J].东南文化,2000(05):68-76.
[4] 方忆.唐代越窑青瓷刻划花之相关诸问题[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01):84-159.
[5] 秦丽荣.唐代邢窑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06.
[6] 张志强.析论唐代邢窑白瓷装饰艺术[J].邢台学院学报,2012(03):29-31.
[7] 杨文山,朱爱茹.邢窑白瓷分类与工艺研究[J].中国历史文物,2007(04):5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