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美术”的多重含义身份与使用背景转换
2016-05-14张翔
摘 要:“美术”一词在晚清以前并非是作“图画”“艺术”等为人们所理解,如药方等其他含义是作为晚清以前“美术”一词的核心含义。晚清以后,随着西学东渐影响的逐渐深入,“美术”一词作“图画”含义逐渐进入社会视野,并与该词的其他含义并存发展。从“图画”含义上说,使用该含义的文献作者身份、生平以及文献性质本身都在不断提升,最终被写进大清刑律,从国家层面得到最终认可并广泛传播。
关键词:“美术”;图画;艺术;含义;文献
19世纪初,晚清西学东渐拉开历史帷幕。最初是由外国来华的传教士在沿海城市活动而逐步展开,随着晚清国门被列强用舰炮打开,西学东渐程度也在朝着全面、深度方向发展。熊月之先生将西学东渐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811~1842年的“开端阶段”、1843~1860年的“传播新阶段”、1860~1900年的全面展开阶段、1900~1911年的深入阶段。[1]从广度和深度上来说,是逐渐递进的关系。据陈振濂先生认为,“美术”一词于1904年王国维先生引入。[2]据林晓照先生认为,“美术”一词出现年代更早,于1880年出现于清人李筱圃所撰的《日本游纪》中。[3]我们从宏观上对“美术”一词传入定位,两种说法都将“美术”一词的传入定格于整个西学东渐的后期阶段,是整个西学东渐全面展开和深入的阶段。“美术”一词也正是在这一个阶段开始有“图画”“绘画”等含义,此前并不完全归宗于此意。
1 关于晚清“美术”一词含义的分类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时代关于“美术”一词的含义恐怕都没有晚清时期多,这或许是晚清社会文化多元的一个反映。我们通过文献梳理,大致对晚清“美术”一词含义分为如下几类:
1.1 与现代“美术”一词基本同义,即“绘画”“图画”的意思
“积三百余载之菁华。一旦大暴于世。先朝美术。触手如新。斯其难得者欤。华瓷冠绝全球。”[4]这是一段出自我国清末著名瓷器专著《匋雅》的记载,又叫《陶雅》,初名《瓷学》,也叫《古瓷汇考》。作者为陈浏,字湘涛,别署寂园叟,望云轩、唐经室,清代丹徒(江苏镇江)人。《匋雅》初稿成于清光绪32年(1906年),[5]刊于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匋雅》以谈清代瓷器为主,涉及器物名称、釉色、款识、特征等各个方面,其中就有大量关于“美术”的记载。
清端方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3年)所撰《大清光绪新法令》中关于“美术”的记载,此时美术已经从技法层面提高到了“思想”层面,并且是以法律形式固定。“通修课目:一修身。授以中外古今名人言行之大义,以端其为人之始基。二算法。授以加减乘除诸等数求积法,并另授以簿记法之大要。三博物。授以各种动植矿物之形状性质,以助其美术思想。四理化。授以理化大要,以助其製造思想。五历史。授以中外历史大要俾各艺徒于历代服装制度沿革了然于胸以为糢画雕刻之本。”[6]
1.2 工业制造、工艺、设计之含义
《清续文献通考》又称《皇朝续文献通考》,是继《通志》《续通志》《清通志》《通典》《续通典》《清通典》《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清文献通考》的又一重要政书,是记录我国古代史部有关典章制度的重要典籍。据悉,刘锦藻编纂的《清续文献通考》始于光绪甲午年(1894年),初稿辑录乾隆五十一年至光绪三十年间的清代典章史料。清朝覆灭后,刘锦藻又补辑光绪三十年(1905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内容。[7]内容记载如下:“资若有养无教蚩蚩者氓转,以衣贪无虞不谋生计而游惰之辈日以加多,查五城教养局令自食其力意在化莠为良,虽与臣部工艺局招募雋敏艺徒教,以美术工业宗旨不同而收效,则一顺天府所管普济堂、功德林两处,设自康熙年间。”[8]此处的“美术”一词与“工业”相并列出现于其中,可以看出这里的“美术”含义与工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3 “美”形容词作动词,“术”技术、技能之含义,即“创造美的技术”
“先生尝诡语宾亲,帷几之侧,网之上,殆缅穹岩大谷,惘惘与造物者游也。淑人幼工刺绣,凡山川卉木虫鱼禽兽人鬼物怪之属,脱于缣幅,巧合天制。顷岁国人始竞美术。淑人有所绣《三村桃花图》,缀先生《蓦山溪》词其上,传视仕女,莫不惊叹。”[9]本段出自王蕴章先生的《燃脂余韵》,这是一部笔记体诗话,收录的是清朝闺阁诗事。当然,其内容也不仅限于诗歌与文学,还包含了艺术、风俗等方面。据悉,王蕴章先生的《燃脂余韵》成于“民国肇造之三年春”,[10]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美术”已与现代意义上的“美术”含义有所接近了。
1.4 处方、药方之含义
“烈日坐纳凉之亭栖避暑之室,如出寒氷剖瓜实,胜彼安石红榴、洞庭甘橘。此御暑之良方,消烦之美术,实可慰主人驱暑之怀,愿从言而莫失主人曰:吾常设为此饮爱其青青,每陈列乎几案亦群享其清馨然而甘则甘矣。”[11]《稽古斋全集》是清代和亲王弘昼所著,据载:“和恭亲王弘昼,世宗第五子。雍正十一年,封和亲王。十三年,设办理苗疆事务处,命高宗与弘昼领其事。乾隆间,预议政。弘昼少骄抗,上每优容之。尝监试八旗子弟于正大光明殿,日晡,弘昼请上退食,上未许……(乾隆)三十年,薨,予谥。”[12]由此可知,弘昼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可见在清朝中期时,“美术”一词的词义与“图画”还没有太多关联。
“彼方自以为得处世全躯保妻子之美术,而君子见之念其均是人也,而何以至于此有代为之媿者矣?”[13]本段出自王夫之《四书训义》,是明清之际重要的朱子学说书籍。有学者认为,《四书训义》是王夫之晚年关于儒学思想重要转变的代表作品之一,[14]有着重要的思想史价值。
1.5 文化之含义
“虽电邮、汽车、财政、美术一切形下之物靡不与前数国者。”[15]关于严复先生的《法意》前文有详述,此略过。
综上可见,纵观清朝“美术”一词的具体含义多种多样,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晚清之前的“美术”含义还未有“图画”的含义,从该词的词语使用环境来看,大多是作普通词使用。而自晚清西学东渐以来,“美术”一词的使用才逐渐开始有“图画”之含义,当然也并非一蹴而就的。在该词作为“图画”含义后近三十年里,该词一词多义混合使用的语言环境仍然没有改变。因此,“美术”一词作为“图画”含义出现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伴随着其他含义而“共生”于晚清西学东渐深度影响的社会各个领域。
2 晚清“美术”一词作“图画”含义的相关分析
从上文“美术”一词的分类来看,在清朝特别是清末“美术”一词的含义事实上并非完全属于现代意义上的“绘画、图画”的含义,而是夹杂着工业、实业、制造、药方等多种含义。换个说法,“美术”一词作“图画”的含义远远要比其他含义“年轻”许多。这样说,也就有了我们接下去专门讨论“美术”作“图画”含义的必要性。从笔者目前的不完全统计的14部文献来看,时间、文献、作者可以看成是不变量,我们控制这部分不变量对作者的身份、生平以及文献性质做基本定性分析。当然,对于文献时间的确定我们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找到作者写作的明确时间。未能明确时间的文献我们通常采用如下两个方面作标准予以参照:一是通过文献首刊时间或进呈(皇帝)时间确定其写作时间的下限;二是通过现有最早刊本确定。当然,上限我们暂定为公元1880年,这是前文有述林晓照先生所认为的上限时间。在我们分析之前,笔者在此以时间升序将文献排列对所收集的文献做了一份统计排列:
从表1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明如下最基本的两部分问题:
第一,从深度上说,“美术”一词的作者使用身份由最初的学者身份转向政治家身份,最后转入清朝皇室阶层身份;从广度上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者身份的多样性也在增多。
在看似词语使用者身份转移的背后实际上是“西学”逐渐受到中国统治阶级甚至是掌权者的重视。从一开始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和杞庐主人的《时务通考》上看,多半带有学术性质、海外研究性质。此时的文献还并未受到晚清统治阶层的重视。到了1897年、1898年左右,“美术”一词的使用逐渐受到晚清政治家的重视,当然政治家有可能同时也是学者。但无论如何,“美术”一词在政治意识形态上得到了“关注”。这种“关注”的时间节点也让我们敏感地联想到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的“公车上书”,似乎把将“美术”一词的使用者身份引向了政治掌权者那里。如果非要按历史分期来划分学者、政治家、掌权者的时间顺序的话,1898年一定是政治家们过渡学者和掌权者使用“美术”一词的“中间地带”。此外,也必须注意到,“美术”一词使用者社会身份的逐渐提高,直至国家机器的最高层。
广度上讲,从早期的学者身份逐渐增加到官僚士绅、政界人士、经史学家、书法家,最后增加到晚清重臣、维新运动领袖人物、实业家、思想家、法学家、政治掌权者等。从这一方面说,“美术”一词使用者身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扩大,反过来说也得到了更广大社会阶层的认可。本质上来说,“西学东渐”的接受程度在清末逐渐深入到知识分子的各个层面,并在1898年康、梁主导的“戊戌变法”后逐步走向晚清权力社会的最顶端。
第二,从文献性质与内容上说,“美术”一词所出现的文献种类大致有日记、史书著作、美术著作、经世文著作、政书著作、政务奏折、法律著作、国家律法。从时间上看,大致经历了从个人著作影响到社会效应影响的总体转变。说开去,一部文献对社会造成影响无非是具有强大的社会约束力或是具有强大的社会自觉功能,律法层面的文献就属于前者。从宏观上说,社会约束力的形成主要受到制定者与接受者两方面的影响。
3 结语
晚清“美术”一词并非是从非“图画”含义逐渐转向“图画”含义的,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其含义很大程度上都出现并存。作为“图画”含义的“美术”一词,在西学东渐的晚清时期,逐渐受到晚清权力的最高层重视,甚至是直接出现于国家法律之中,这对于“美术”一词作“图画”含义的全面传播、推广起到最直接作用,反过来说,社会大众对外来词作为“图画”含义的“美术”也广泛认可。两个层面的相互理解、接受才致使“美术”一词的“图画”含义最终在晚清社会的中国得以确立,并最终形成我们今天对“美术”一词理解的核心与格局。
参考文献:
[1] 熊月之.晚清西学东渐史概论[J].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1):155-159.
[2] 陈振濂.“美术”语源考——“美术”译语引进史研究[J].美术研究,2003(4):64.
[3] 林晓照.晚清“美术”概念的早期输入[J].学术研究,2009(12):93.
[4] 陈浏(清).匋雅(上卷)[M].民国静园丛书本,第75页.
[5] 陈宁.匋雅版本流传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5(6):61.
[6] 端方(清).大清光绪新法令[M].清宣统上海商务印书馆刊本,第1131页.
[7] 金晓东.《皇朝续文献通考》编纂始末与学术价值[J].兰州学刊,2009(1):110.
[8] 刘锦藻(清).清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三国用考二十一)[M].第1610页.
[9] 王蕴章(清).燃脂余韵(卷六)[M].民国本,第130页.
[10] 史化.王蕴章《燃脂余韵》[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56-57.
[11] 弘昼(清).稽古斋全集(卷五)[M].清乾隆十一年内府刻本,第79页.
[12] 赵尔巽(民国).清史稿(列传八)[M].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第2790页.
[13] 王夫之(清).四书训义(卷七·论语五)[M].清光绪潞河啖柘山房刻本,第224页.
[14] 邓辉.王船山四书学思想研究略论[J].中国哲学史,2010(3):101-102.
[15] 严復(清).法意(卷四·论教育宜与治制之精神相表里)[M].清宣统元年本,第232页.
作者简介:张翔(1990—),湖南怀化人,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史与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