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越来越幽默》中的“幽默”解读
2016-05-14朱庭萱
摘 要:《师傅越来越幽默》是莫言的一篇中篇小说,小说通过叙述丁师傅在国家从计划经济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和辛酸,展现了丁师傅的观念因逐渐落后于时代而呈现出种种幽默风格。这种幽默风格产生的源头是不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环境对人的不同作用而导致的观念的冲突。这种观念冲突也体现了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人类所面临的极端功利主义、道德失范和诗意的贫乏等问题。
关键词:市场经济;物质;道德;想象
《师傅越来越幽默》反映的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社会现实。在计划经济体制保护下的丁师傅在失业以后面对新的社会状况做出了一些被外人看起来“幽默”的言行。这些言行之所以“幽默”,其实说明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人们与市场经济时代的人们之间深刻的隔膜,这两个时代的生存法则、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差异性导致丁师傅无法完全融入新时代。而小胡作为新时代的具有现代特征的典型人物无法与“滞后”的丁师傅共用一套话语,所以小胡只能认为丁师傅的言行表现出了“幽默”的特色。但是这种外在的特色实质上反映的是两种经济模式之下的思维模式和生活规范的巨大差异。
丁师傅失业以后最突出的表现是在现实社会中对如何生存的迷茫无助,这种迷茫是不同的经济体制、政治环境导致的。
市场经济活动对劳动的要求不同于计划经济。所谓计划经济就是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又要求人们有高度的纪律性和螺丝钉精神,服从分配按计划完成工作。这种经济体制要求人们一切行动听指挥,使个人不具有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计划经济时期表面上的平均主义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这种平均主义实际上是以权力的运用和等级为基础的,抑制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的发挥,也压抑了人的创造性,淹没了人的个性发展。”[1]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一方面从市场经济的特征来看,“市场经济的实质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调节社会生产比例,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要求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才能赢得优越的生存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人既可以是客体,也可以是主体。马克思认为:“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的表现自己的。”[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人的主体性增强,人能够充分地表现自己,同时也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提高自身的生存水平。另一方面,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国家分配职工住房、粮票、教育和医疗等。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国家推动的过程,在现代化和改革的名义下,国家权力机器(在国家的一党体制下也不可避免地包括政党机器)的不同方面全面卷入了经济范畴……由于市场与国家逐渐成为相对‘中性化的领域,在公共领域中有关发展问题的分歧演变成为市场调节与国家调控比例的技术性分歧……通过将新的、政治性的安排置于‘去政治化表象之中,新的社会不平等被‘自然化了”。[4]当国家政治活动与经济活动构成了某种合谋关系,国家不再管理个人的工作分配,那么只能由个人担负起基本的生计方式。所以丁师傅按照马副市长的承诺去找他解决困难时,却被门卫无情地推倒在地上,政府已经不会为丁师傅的养老负全责。但是丁师傅对生存法则的认识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很多弊端,这些弊端的最集中表现就是阻碍了人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1]一旦丁师傅附带着计划经济的烙印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习惯了被压抑的自我能动性和相对较低的物质水平的他就必然会遭遇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困境,这首先体现在他不能迅速融入发展的物质世界,失业时期的丁师傅在生活上十分贫困,因为他不知道除了做原来的工作还能做什么,因此他没有了经济来源,存款只有一百元钱。他的生活用品都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产品,不会追逐现代化产品的他还骑着一辆60年代生产的大国防牌自行车,当小胡带他去上厕所时,先进的厕所设备让他不禁感叹自己撒了一泡高级尿。其实所谓的“高级”是他不能快速适应丰富的物质产品和发展的表现,而他的落后观念在已经习惯现代化设施的小胡眼里成了“幽默”的表达。其次是丁师傅突然被置于极度强调主体性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显出迷茫和怯懦,他在无能的表现中被妻子嫌弃而又失去尊严,走出家门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在地洞里生活了多年的老鼠一样畏缩。丁师傅几十年以厂为家导致生存能力退化,使丁师傅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感觉到了陌生与恐惧。而当丁师傅捕捉到了市场需求信息,应市场需要而积极行动之后,他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好转。
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具有以占有社会财富为目标的特点,人不但要拥有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而且还要努力去积累更多的社会财富。市场经济“是人的关系通过物的关系表现和实现,是通过物的关系来表现(实现)人和人的关系。”[5]因此在“市场经济这种以‘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为依托的人的社会关系”[1]中,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开始出现纯粹的经济利益关系,一旦强调了物质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商业利益的追逐就开始逐渐抢占了道德对人类行为的约束空间。市场经济对人的能动的表现以及自身的开放就不可避免地放松了人对人性之恶的自律。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宗教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6]所谓的内部世界包括一个人对道德的自律和对诗意生活的想象,当人对物质利益的欲望越来越强烈,随之就出现了人性物化和人的片面发展的问题,出现了道德滑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官本位意识等现象,仁爱、无私奉献等价值追求相对减弱。小说中的小胡是市场经济体制影响下的典型人物,他在面对建造类似于“淫窝”的场所时并不觉得这与道德问题相关,他只认为这个生意市场需求大,只看出丰厚的商业利益,而计划经济体制则“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目标,以非功利性为特征的理想道德人格设计的”。[1]丁师傅作为计划经济时代塑造下的“老古董”一开始还在金钱与道德之间摇摆不定,在他的思想意识中行为的合法化和规范性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且这种思想的斗争一直持续到最后的报警事件。虽然中途被金钱利益和男性尊严打动而开始做了这个买卖,但是当他面对神情忧郁衣着体面的一对情侣在房间内长时间没有回应的时候,丁师傅首先想到的不是他们想逃票,而是觉得他们会在房间里殉情自杀。他为了抢救两人的性命而不顾自身安危将自己的犯罪行为报告给了警察,他内心中的良知最终战胜了私欲。丁师傅产生要救人的想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从看到这对情侣的悲苦表情的那刻起就对他们产生了同情心,他想象着发生在这两个相爱的人身上的悲情故事,女人后来的抽泣声更加深了丁师傅对于这个爱情故事的浪漫想象,因为他内心中对于完美爱情的想象就是这种哭哭啼啼的充满感伤色彩的悲剧,而不是现代年轻人纯粹肉体激烈碰撞下的嘶声喊叫。丁师傅对他们的爱情以及修养的认同导致了他认为这对情侣一定不会骗他的钱,可是他的这种认同只是想象的结果。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小胡认为就算这对情侣死在车里也跟他们无关,小胡对生命的轻视和冷漠表现了市场经济中社会道德的下降。小胡不愿意找表弟办事也是因为表弟一家的势利让他感受到亲情冷漠,而小胡的表弟听说了情侣神秘失踪的事情后只觉得他们想象力丰富,对于他人生命的安危也表现出冷漠的态度。最后丁师傅误以为的人命案其实是虚惊一场,小胡在缺乏浪漫想象的拜金思想作用下更加确定那两个人就是为了不交钱,人们为了钱什么样的怪招都能想出来。而丁师傅对爱情和道德信念的坚守使他无法相信情侣会骗钱,只能认为这一男一女是两个鬼魂。人们对于无法认识的事物往往就会附上神秘色彩,而两代人这种认识上的障碍让小胡误认为师傅又“幽默”了。
参考文献:
[1] 张红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问题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4:60-68.
[2] 叶德勋,黄江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教程[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28.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1.
[4] 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47.
[5] 韩庆祥,宫敬才.计划人与市场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167.
[6]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8.
作者简介:朱庭萱,上海大学2014级文学院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师从王光东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