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黄梅戏《雷雨》的艺术追求
2016-05-14朱晓燕
朱晓燕
摘 要:黄梅戏《雷雨》是我国戏曲中的一颗闪耀明珠,《雷雨》强大的艺术张力以及高尚的艺术追求促进了黄梅戏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黄梅戏《雷雨》进行研究,分析黄梅戏《雷雨》中的艺术特性及其艺术追求。
关键词:黄梅戏;《雷雨》;艺术特性;艺术追求
0 前言
曹禺创作的话剧《雷雨》可以堪称是话剧界的一朵奇葩,经过改编之后的黄梅戏《雷雨》则是戏曲界的一颗闪耀的明珠。黄梅戏版《雷雨》打破了话剧版《雷雨》的严肃感,反倒增添了一丝浪漫感。黄梅戏《雷雨》相对于话剧《雷雨》而言,戏曲化的《雷雨》更注重写意,轻于叙事,重在抒情。《雷雨》有话剧向戏曲转换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原著,又要在原著的基础上将其细化,对稍作调整,将其更好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在黄梅戏《雷雨》中,将周萍作为戏剧的中心,围绕着周萍这一个人物展开,这个改造非常具有创造性,不仅开拓了黄梅戏的表现空间,还为戏曲增添了艺术气息,将黄梅戏中的人物丰富化,与此同时,还给黄梅戏《雷雨》增添了神韵之美以及空灵之感。
1 戏曲舞台艺术追求
对话剧《雷雨》进行二次改造创作,黄梅戏《雷雨》将戏曲的舞台艺术完美、优雅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黄梅戏《雷雨》是黄梅戏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创新,使黄梅戏的艺术品位以及艺术气质得到了提高。黄梅戏“无动不舞无声,不歌德戏曲”的艺术特色为黄梅戏《雷雨》添加了灵动感和韵律感,使得沉闷枯燥的话剧变得多姿多彩。在《雷雨》的第一场中,四凤的出场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在一个初秋的早晨,悦耳的鸡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天真烂漫的四凤正拿着扫帚在打扫庭院,一边唱,一边跳舞,少女的清纯、活泼、可爱以及天真在观众面前展露无遗;又如,四凤和周萍手里拿着荷包在深情地对唱《绣荷包》,一词一句都充分地使用了黄梅戏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很好地将人物内心活动以及细腻情感变化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又如,蘩漪和周萍那段背唱式的内心独白,将黄梅戏曲善于抒情的艺术特征运用得活灵活现。这些舞台艺术表现手法,在黄梅戏《雷雨》中还有很多。[1]
黄梅戏《雷雨》具有婉约悠长的抒情特点,如乐珠玉落盘一般清脆铿锵的打击乐声,在舞台表演上还注重运用无声留白,对原著人物的内心情感作深度剖析,很好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促使剧中人物的情感得以升华。具有徽州地域文化的特点,舞美设计不仅唯美典雅,还厚重大气,舞台表演既完美流畅又细腻精致,完美地将话剧转化成了戏曲形式。精致完美的舞台艺术才是黄梅戏《雷雨》最重要的艺术追求。
2 人物呈现追求
在话剧《雷雨》中,周萍的内心忧郁、挣扎、痛苦都源于他胆怯懦弱的性格。黄梅戏《雷雨》中,周萍从颓废到奋起,由胆怯懦弱变得勇敢无畏,从迷茫到彻底醒悟,最终周萍雷霆式的爆发,令人感叹不已。周萍的内心饱含着痛苦与挣扎,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与继母蘩漪之间感情是多么的荒诞,在他内心深处充满了对四凤的自责和愧疚。其实周萍明白,一个男人必须要对自己的爱人负责任,所以他的内心非常痛苦。伴随着一声枪响,周萍仿佛经历了凤凰涅槃似的洗礼,用生命的毁灭换回灵魂、人性的回归。此时此刻的周萍不再是以往忧郁、懦弱的形象,他以雷霆式的爆发走了出去,而那些淤积在他心中多年的煎熬和痛苦,正是促使他爆发的根源。黄梅戏善于抒情的艺术特征将周萍的懦弱以及之后的雷霆之怒表现得恰到好处。黄梅戏向来都是擅长于表现女子的恬静与柔美,因此,黄梅戏都是以女性作为戏曲中的主角。而黄梅戏《雷雨》却打破了多年来以女性作为旦角的惯例,将周萍这个男性人物作为戏曲的中心人物,这是黄梅戏艺术史上第一次把小生当做黄梅戏的故事主线,是黄梅戏艺术史上一次大胆的尝试。在黄梅戏《雷雨》中,非常注重塑造周萍的气质、性格以及神情,使得黄梅戏的艺术特色已经完全地融合到《雷雨》当中。[2]
3 艺术创新追求
将话剧《雷雨》改编成黄梅戏,并不是一味地照搬照旧,而是对其进行创新,使得黄梅新《雷雨》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呈现在观众眼前。戏曲和话剧之间存在很多的差异,戏曲是将唱、念、做、打、舞等艺术手段综合为一体的艺术;黄梅戏《雷雨》的改编,必须要将黄梅戏的特色融入当中。黄梅戏的特色,即以“曲”的音乐唱腔来呈现剧情,总而言之,没有曲就不会有戏。在黄梅戏的唱、念、做、打、舞等艺术手段中,最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就是“唱”,因此,黄梅戏《雷雨》的改编者最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唱”,这样才能符合黄梅戏的戏曲特色。
在对《雷雨》进行改编的过程中,改编者精确地抓住了话剧《雷雨》中的家庭悲剧这一故事主题,将蘩漪的乖悖违戾以及周朴园的独裁伪善描绘得活灵活现。为了充分地将黄梅戏的特点呈现出来,改编者将黄梅戏《雷雨》按照黄梅戏的结构特点分为五个场次,这五个场次分别为雷雨之前、雷雨将近、雷雨来至、雷雨之中以及雷雨之后,每个场次都安排有戏曲唱段表演,如在第一场次中,以《我的热血行将变冷》作为周朴园的唱段;在第二场次中,以《草惹野火焚自身》作为蘩漪和周萍两个人的唱段等,这些唱段将黄梅戏“唱”的艺术特色完美地呈现出来。黄梅戏《雷雨》中的大量唱段,将故事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以及心理活动刻画得非常细致,唱段中极具文采的唱词是人物内心的独白。
4 追求人性
在黄梅戏版《雷雨》中,编剧对曹禺先生的《雷雨》中的主体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得出周萍临死之前内心的夙愿是:“待雨后、天晴时,还世界清心、净水、绿野、碧空。”周萍在话剧《雷雨》中被认为是多余的人,而在黄梅戏《雷雨》中一跃成为了中心人物;编剧竭尽全力地在周萍身上寻找值得放大的人性。戏剧中,随着一声清脆悦耳的枪响,周萍完结了这个家庭曾带来的所有罪恶;此时屋外响着震耳欲聋的雷声,正稀里哗啦地下着雨,仿佛雨水能够将世界上的一切罪恶都冲刷干净,黄梅戏《雷雨》在尊重原著的痛时,更深入地挖掘了人性话题。当时的封建制度使得社会变得阴暗,变得污浊不堪,人性严重缺失导致了一系列家庭悲剧的产生。长时间受到黑暗社会的压抑和束缚,使得人性变得扭曲,人们期望着黑夜中的一身雷鸣,希望雷声能够将人们沉睡已久的灵魂惊醒,能够摧毁那虚伪的尊严,找回缺失已久的人性,希望在雨水的冲刷下,能够将这肮脏的社会涤清干净,让人性中最龌蹉、最阴暗的一面随着雨水流走,还给人们一个和谐友爱的世界。黄梅戏《雷雨》强调对人性的追求,努力想要打开束缚在人们身上的枷锁,让人性和灵魂得以回归。黄梅戏《雷雨》摒弃了话剧《雷雨》过于严肃的现实主义,强调对灵魂自由的追求,对人性回归的追求。
在黄梅戏《雷雨》中,周萍选择扣动扳机来结束自己胆怯懦弱的人生,选择让自己的灵魂得到自由,随着一声枪响,周萍一生的胆怯和罪孽都随风消散了,他在扣动扳机的那一刻是勇敢的,他以结束生命的形式去追寻他向往依旧的光明,使他那被禁锢已久的灵魂得以释放,使得被束缚的人性得以回归。周萍的一生都想走出去,走出这个家,走出黑暗的社会,走向光明,走出去是他心中最强烈的欲望;终于,周萍不再懦弱,他的爆发终于让他走了出去,虽然是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走出去,但那也是他的夙愿所归,虽然有些悲壮,但是能够让他冲破束缚,使得灵魂和人性获得自由。那一声枪声不仅让周萍走出去了,还使黄梅戏《雷雨》对人性的追求展露无遗。[3]
5 结语
黄梅戏《雷雨》是近年来戏曲舞台上千年难遇的一朵奇葩,其打破了黄梅戏长期以来都是由女性人物作为戏曲中心人物的历史记录,为提升男性人物形象在黄梅戏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使得黄梅戏的形象变得丰富化,拓宽了黄梅戏的艺术表达空间。黄梅戏《雷雨》是一次戏曲艺术上创新。
参考文献:
[1] 李松睿.后革命时代的艺术与爱情——谈新编黄梅戏版《雷雨》[J].党政干部学刊,2012(11):121-123.
[2] 张静.黄梅戏《雷雨》的唱腔研究——对主调的运用与拓展[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7):66-68.
[3] 陶君艳.《雷雨》在地方戏曲舞台上的传播——以沪剧、黄梅戏、京剧、眉户剧为例[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