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的特色研究
2016-05-14王彦蘅
摘 要: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品,其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在分析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释译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特色的内容,提出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特色创新的路径。
关键词: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特色研究
1 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特色的基础
1.1 地域性是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的基石
洪泽湖地理位置处于苏北平原中部西侧淮河下游,淮安、宿迁两市境内,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原为许多浅水式的小湖群,古代被称为“富陵湖”。两汉之后湖的面积有所扩大,又被称为“破釜塘”。隋朝又改称“洪泽浦”。由于湖的深度加深,面积变大于唐代始名洪泽湖。洪泽湖流域的人以农业与渔业为主要的生存方式,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逐步产生民间音乐范式。例如,泗洪县出土于西汉时期的《歌舞图》与《饮宴图》,唐代《乐府杂录》中所记载的“香火戏”与“僮子戏”,明清时期的“淮红戏”等。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以南闸民歌、淮阴小调、金湖秧歌三个民歌文化体系,逐步成为具有区域性的民间音乐文化“标识”,并受到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2 生活性是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的种源
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与地方人文思想、人文生活、人文发展密不可分。明清时期淮安府管辖区域较大,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京杭运河“大都市”,是南北地理位置的“分割点”。明清两朝,淮安人文荟萃,被朝廷选中的人才百人出头。历史上“南船北马”说的就是洪泽湖流域的中心城市淮安。淮安地方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对洪泽湖流域的民俗民风文化产生直接的“引力”,各种民间音乐文化与地方人文环境和谐融合。例如,洪泽湖区渔民家姑娘出嫁后,头年大年初一刚过,娘家人便驾着花船,唱着渔歌,驶进洪泽湖上的“小龟滩”,接姑娘回家,叙家常,酒席款待。这一“彩船带姑娘”的渔家民间音乐小戏,在洪泽湖地区流行甚广。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的各种形式始终来源于当地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实践。
1.3 技艺性是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的显示
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的技艺性十分突出,艺术风格独特。[1]既有南方民歌的委婉与曲折,又有北方豪放高亢的元素。旋律一般由四度的短音程构成,以二、三度五声、六声音阶的混合组合,装饰音少,但变化音级跨度较大。曲调的起音与落音经常采用同音表示法。音乐的节奏以二四拍与四四拍为主。音乐调式调性统一,调式富有变化,调性走向较为复杂。洪泽湖流域民歌具有生成性,同一首民歌在不同村落可产生相似曲调或曲调群,形成相互关联。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的曲式呈现短小精干、灵活多样的特点,曲式变化性大,对应性强。民歌中“五句半”“串十字”的形式较多,广泛运用于劳动歌曲与叙事歌曲中。例如,《放风筝》《只因哥哥在心上》等,要求演唱热情欢快、平滑稳重、旋律丰满。
1.4 文化性是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的动源
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形态具有生态性。它具备历史性、客观性、时代性,能反映洪泽湖流域人们的社会物质与文化生活,以及精神文化和音乐实践行为文化。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是具有深刻内质的“淮文化”。尤其是洪泽湖流域有白马湖、洪泽湖,沿岸渔民生活与劳动存在一定的音乐质感,生态渔歌表现了热情的捕鱼场面、青年男女爱情的浪漫与坚贞。例如,《水功鼓》《拉抹滩》《对鱼花》《小哥哥鱼人也动情》《西凉月》等。洪泽湖流域是革命老区,是淮宝抗日根据地所在,延安鲁艺文化工作队利用地方民歌调式创造了大量的革命历史歌曲。例如,《抗战歌谣》《还我中原好河山》《打日本除汉奸》等。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与地方文化有着紧密的渊源,受到地方“淮文化”的内在动力支撑力量的注入。
2 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特色的内容
2.1 南闸民歌
南闸位于白马湖西北角,西临洪泽湖,东临京杭大运河,面积尽管只占68平方公里,但风景秀丽、人文环境优越,受京杭运河文化哺育,沉积湖泽文化的丰韵,乡土民歌种类多,流传着千首民歌,是江苏省民歌之乡。南闸民歌的内质表现为水乡文化,“村村有民歌,村村有歌手”是南闸民歌文化的“标识”。南闸民歌属于口头音乐艺术形式,以地方方言口语演唱,水乡韵味浓厚,婉转动听。南闸民歌中的唱词是演唱者即兴创作,生动形象,记忆方便,利于传唱。例如,《姐儿香儿》《十二只舟船》《手扶栏杆》《十二月调情》《四季游春》等。目前,经过挖掘整理,南闸民歌有500多首,各种调式156种,类别
10多种。[2]省级非遗南闸民歌代表性传承人金矿30多年来,收集和整理的南闸民歌多达1000多首,为保留和推广当地的民歌文化作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2.2 金湖秧歌
金湖秧歌在淮安白马湖、洪泽湖周边县市流传与传承超过10代以上,已有百年历史。金湖秧歌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湖秧歌曲调节奏欢快、音调优美、悦耳动听,调式转换手法灵活。[3]调名与曲调变化无穷,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在中国的民歌中具有独特性,单乐段中有三个不同的、连续的调式变调。金湖秧歌采用方式独特的“折叠”式演唱。在演唱上分为专业性质与业余性质,专业性质演唱即一人打鼓,一人敲锣,边敲边唱,专为插秧人表演,也称为“锣鼓秧歌”。业余性质即一边插秧,一边唱秧歌。[4]金湖秧歌是洪泽湖民间传统的舞蹈项目,如《四句头》《抢八句调》《串十字调》等秧歌,强调活泼快乐的劳动场面,积极大胆地描绘了劳动人民生活中的情趣与意境。
2.3 洪泽湖渔鼓舞
洪泽湖渔鼓舞分布于江苏省泗洪、泗阳、洪泽、盱眙等地。是洪泽湖流域湖区渔民的一种祭祀舞蹈形式。舞蹈的主要曲调有“嚷神咒”和“念佛记”等。传统曲目有《魏征斩老龙》《张郎休丁香》《还魂记》《水母水淹泗洲城》等10多部。渔家传统的祭祀活动中以舞蹈的方式请求神灵驱鬼神,保佑渔民出湖捕鱼风平浪静、平平安安,鱼满舱地收获而归。洪泽湖渔鼓舞民间表演形式在洪泽湖流域民俗文化中具有独特性,显示出浓郁的渔家风情。洪泽湖渔鼓舞的表演者均为男性演员或男扮女装。演出服装艳丽,演出的场地由多条船只并成一排,成为适用的水上“舞台”。洪泽湖渔鼓舞随着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洗礼,唱腔中逐步融进了曲艺、渔家号子、渔歌等,舞蹈中出现了劳动动作的舞姿。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洪泽湖渔鼓舞的舞台民间舞蹈形象十分丰富,从舞蹈动作到音乐,彰显了洪泽湖流域人们的劳动场景与幸福的生活。
2.4 金湖香火戏
金湖香火戏(僮子戏)来源于民间祭祀、娱乐、欢庆融为一体的民间音乐与舞蹈活动。表演艺术形态有说唱、舞蹈、戏剧、杂技以及剪纸、绘画、民间工艺等造型艺术。金湖香火戏文化内涵丰富,以人们爱神、祈祷、求生、乐人为目的,广泛流传于洪泽湖流域的香火戏,是融歌舞、音乐、戏剧为一体的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具有原始生态音乐文化特征,具有洪泽湖流域的地方历史文化意蕴。例如,《踩五花云》《花船舞》《马灯舞》等,金湖香火戏融合众多的民间文艺形式,如说唱、古曲、酒歌、民歌、民舞、法曲、水词、串词、淮戏、器乐合奏、系列号子等。金湖县香火戏存在的历史价值珍重,为现代地方音乐的创新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地方音乐文化哲学的层次提升融入人文化的、生活(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化的因素。
3 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特色的创新
3.1 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艺术节
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离不开地方节庆的支撑。目前,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节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如白马湖艺术节、金湖秧歌节、盱眙龙虾节、洪泽湖文化艺术节、南闸艺术节、淮安文化艺术节等。通过喜庆的节日,传承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展现了具有地方性、区域性的文化特色。
3.2 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产业链
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应该扬弃传统计划经济背景下的民间音乐表现方式,应该利用市场经济的法则,构建民间音乐文化产业链。应该从网络文化的视角,将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传播方式现代化与产业化。政府通过“引导资金”,提供优惠政策,扶持与积极鼓励地方民间文艺团体进入文化产业。
3.3 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国际化
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是具有时代性的文化遗产。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这种地方的音乐文化形态已向国际化方向迈进。应该充分利用民间音乐国际化的趋势,把洪泽湖流域地方音乐文化精品通过海外人士的努力,传播到世界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地方政府要积极支持民间文艺团体参加国际音乐文化交流活动,展现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的魅力。
总之,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在中国先进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面向未来,要让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赋予时代性的多元化元素,焕发地方民间音乐文化的社会文化教育功能,使之在实现中国文化梦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刘跃华.浅析江苏民歌的艺术特征[J].中国音乐,2005(3):184-187.
[2] 丁昕春.淮安地方音乐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 王彦蘅.金湖秧歌音乐体裁样式特征分析[J].时代教育,2007(24):149+130.
[4] 王彦蘅.金湖秧歌中长歌的语言艺术与演唱特点[J].艺术百家,2011(6):247-250.
作者简介:王彦蘅(1979—),女,江苏金湖人,研究生,200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声乐教育与研究方向,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声乐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