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2016-05-14程欣慧王爽
程欣慧 王爽
内容摘要:随着高校的扩大招生、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文章就非平衡自组织理论角度探讨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就业能力 培养 非平衡自组织
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和农村等方面急需的具有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就业市场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高校培养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打破了旧有学生的培养模式,产生新的平衡,新的有序,本文以非平衡自组织理论为依据探索如何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
一.非平衡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非平衡自组织理论概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自组织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协同学(Synergertios)、突变论(Calastrophe Theory)。其科学性不仅在于它能够完整地描述出现代科学系统的共同机制与规律性,而且在于它来源于自然科学,又超越于自然科学。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证明,自组织理论不仅适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和生命现象,也适用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等现象,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二.高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具备自组织系统特征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基础技能、个体管理技能和团队工作技能等方面,其中必须的基础性的能力,包括沟通能力、信息管理能力、数据运算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如何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点。近年来,高职学院就业指导工作逐渐科学化、体制化,形成由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学院管理部门等实施主体和学生群体的受众群体的具有自组织特性的非平衡系统。
1.就业工作的开放性
系统自组织理论十分重视其进化的开放性。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客体系统只有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获得负熵并大于系统自身正熵的增值,才能保持系统的有序性,才能通过涨落获得新的稳定结构。高职就业指导工作是由人员(大学生、教师和管理者)、设备、教育、管理信息等相关联的要素,以相对稳定结构状态组成,实现对大学生思想素质、专业技能水平的培养功能。它是自组织系统具有与外界环境交换的“开放性”。同时,高校就业指导系统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封闭性,是两者辩证统一。封闭性使其具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性。社会上的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学习无用论、欠缺诚信等负面信息可由该系统自主选择性来消除。
2.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非平衡性
自组织理论认为,系统只有离开平衡态,才能从无序向有序方向演化,非线性保证了系统所有要素之间都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高校就业自导系统中各子系统功能各异,它们又时刻面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并对环境变化产生的影响迅速做出反应。正是因为其远离平衡性,及各子系统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才能保证该系统的正常运作。
三.自组织理论指导下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以平衡自组织理论为指导,分析高校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各方面影响因素,找出推动其向前发展的内、外因素,只有摸清发展规律,才能真正有利于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效率,从而达到提高高职毕业生质量的目的。
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为开放的非平衡自组织系统。外界环境及内部各子系统的协同相互作用都会导致涨落,最终形成系统的自组织演化。学生建设系统作为开放系统,其子系统均具有开放特征。无论是人员(学生、教师、管理者)\设备、管理制度等子系统均易受外界环境变化影响。随着我国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方法被广泛引进,加之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引进负熵,推动了其自组织演化进度。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最终目的—大学生群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而有相应改变,尤其是网络的发展,便影响学生群体的外界因素更加复杂。
系统外部因素及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形成涨落。涨落是实现高校学风建设子系统自组织的动力,人员、设备、管理——系统的要素。在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线性时期,各系统间相互合作、协调——涨落可使系统达到下一个非平衡态的量的积累,推动子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进程。
(作者单位:沈阳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