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马克思理论下的新闻价值与西方理论体系下的新闻价值的差异—以中国重正面报道,西方重揭丑报道为例
2016-05-14朱莉
朱莉
【摘要】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剖析中西方新闻传播中的不同新闻价值理念,对现阶段我国新闻现状有更好的认识,从而产生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西方;新闻价值;异同
一、新闻价值含义以及东西方差异
新闻价值是为了解决究竟选择什么事实才会引起公众兴趣这个难题的。余家庆主编的《新闻学辞典》关于新闻价值的解释是:“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素质的级数越高,价值就越大。”
我国的新闻价值主要起源于西方,在实行改革开放后,西方国家的新闻价值理论再次被介绍到中国,中国学者结合国情总结出了关于新闻价值的一些基本观点,即真实性、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当下中国国情在8?19讲话中提出“时度效理论”。谈到做好舆论工作,一定要把握好“时、度、效”。
对比新闻价值在我国的引入和发展,不难发现,中国的新闻价值理论不是对西方的照搬照抄,而是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总的说来,中西方的新闻价值观有一定的共识。
二、东、西方新闻价值不同的原因
中西方媒体在新闻价值观上存在差异的三大根源:中西文化存在差异;中西媒体的性质定位存在差异以及中西新闻、媒体从业者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1.中西文化存在差异。西方媒体盛行揭丑新闻,实质就是自由平等的普世观和民本思想。这一特质体现在了西方媒体的自我定位中:它们将自己定位成党派、政府之外的“第四种权力”,是社会、政府的“监督者”。西方新闻界历来有“扒粪揭”的传统,例如普利策倡导报纸报纸进行揭丑,认为罪恶,卑鄙、腐败最怕就是报纸,任何法律、伦理、规章制度都无法和报纸相比。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这些丑闻不但没有扰乱美国的社会秩序,反而加强了美国社会对自由意志、社会责任感、民众知情权、社会正义与同情心的追求。
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对他人,特别是对于家庭和国家的意义。新闻报道也崇尚“利他”,如大公无私、鞠躬尽瘁、见义勇为等,而且中国传媒习惯顾全大局的价值取向。集体主义观念使中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更注重整个社会和谐的形象,着力反映和谐的一面。在很多灾难报道中,中国新闻报道经常传达出,天灾人祸给人带来悲苦,但可以通过人类努力,改变不利的环境,正面新闻往往多于负面新闻。
2.中西新闻事业运作方式存在差异。新闻事业具有双重属性,事业化属性和产业属性。
我国的新闻运作事业性质大于企业性质,媒体往往是阶级的舆论工具。近代开始,政党报纸为主,新闻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产生了新闻报道功能的“喉舌论”。我国也一直是把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等革命领袖的新闻理论作为功能定位的基础和出发点,“喉舌论”一直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今天,新闻传媒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舆论工具,为配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需要,证明其正确性,并为其实施创造良好舆论环境,报道侧重典型报道和正面宣传。
西方的新闻事业诞生在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基础上,是资本家赚钱的工具,媒介相对独立。传递情报、获得广告、赚取利润成为其最初的重要功能。今天,西方媒体,既发挥文化传播、环境监视、社会调节、娱乐共享的作用,又在参与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运行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
3.中美新闻媒体从业者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超越文化》一书中提出东方人属于“高语境”,思维强调整体性和辩证性;西方人属于“低语境”,思维倾向分析和逻辑性。
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很多灾难性报道中。我国记者擅长波澜壮阔式的全景式素描,多着眼于社会的抗灾救灾行为,西方记者则注重事实和细节描摹,多聚焦在受难者的惨象,以具体的个例反映普遍的社会问题,由感性的披露上升到理性思考的角度。
中国媒体一向认为“灾难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对于灾难的报道多停留在全党全国救灾的宏观场面,从灾民,医护工作者,救灾英雄、灾区基础设施等基本情况介绍灾区救援,同时突出党和政府的领导,以及全民面对灾难无所畏惧的乐观主义精神。西方报道中既有灾难发生时的场景再现,也有灾后惨状的描述,强烈而直接地表现出人的痛苦、悲惨境地以及被毁灭的命运,渲染灾难的残酷性。
三、如何看待中西方不同的新闻报道价值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传播理念,在肯定不同特色的基础上取长补短,扬长避短。通过2003年的非典破冰灾难报道也证实了我国新闻业在进步。中国在很多报忧,揭短方面也不再是不敢为而不为。在新时期,各种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的时代,新的媒介力量会倒逼我国新闻的改革,从而全面实现新闻价值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余家慶主编的《新闻学辞典》
[2]爱德华·霍尔在《超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