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2016-05-14董进智
董进智
庄稼人的情结
时间:3月6日星期四
在雅安芦山县下场口一个十字路口,看到相邻的三栋砖混结构楼房都是比较严重的危房,而且都有人住,就进去看了看。
三栋楼都是一楼一底,都没有构造柱,而且墙壁都断裂了,甚至错了位,非常危险。其中一户住了一大家老小7口,建议他们注意安全,他们似乎无所谓。一位50多岁的妇女说,平时她一人在家,住楼下,开着门睡,地震来了跑得赢。这话,说出了几分无奈。
聊的时候,李现军来了。老李是当地人,今年59岁,上世纪80年代任村干部。起先,老李以为我是上面下来暗访的。当知道我是从省委农工委下来蹲点调研的时候,非常热情地同我交谈,后来陆续加入了几个村民。
老李说,现在老百姓最期盼的是能把玉溪堰右支渠修好。他说,去年就因为堰不通,那么好的坝子没法种水稻,大家都改种玉米。但是,在田里种玉米,雨季水多,又把玉米泡烂了。他家种了一亩多玉米,后来只收了一两百斤。据他们分析,去年青龙场坝子里种的玉米,烂了大约八九成,严重的甚至颗粒无收,损失很重。他们希望堰能修好,不要把今年的水稻给耽误了。他们说,只要把庄稼种好了,其他事情包括建新房,可以慢慢来。
老李还谈了一件事:现在大家修房子,建聚居点,都去占良田,很可惜。老李所关心的,正是庄稼人之痛。青龙场地处河谷地带,有一个冲击坝,那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历来是芦山的粮仓之一。让人心疼的是,已经动土的白伙、张伙、王伙、河心、付家营5个集中安置点,都选址在坝子当中,小的四五十亩,多的上百亩。除少量坟地外,都是良田。老李觉得,如果在原有村庄基础上规划建设,不去占良田,才是比较合理的。
下一轮,我还会去蹲点
时间:4月11日星期五
蹲在青龙场的时间虽短,但净心富脑强身,收获颇丰。印象最深、最受感动也最受教育的是,白伙集中安置点一对七十多岁的老夫妇。他俩不靠政府,也不靠儿女,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用旧砖块、旧木料建起了自己的“新房”,屋里屋外整整洁洁。我去看望老人的时候,老大伯帮忙去了,老大娘正在种地。大娘说起话来,乐呵呵的。我曾经先后到农村蹲过4次点,其中1990年春夏那次也是在龙门乡。思来想去,还没有哪一次像这样深入、这样到位、这样富有收获。有些方面,3个月胜过了3年。
无意间听到的小故事,对我也很有启发。李伙一位叫李现良的老大爷说他去办新农合的时候,主动向办手续的小伙子说,名字当中的“现”是“王”旁那个。小伙子很有礼貌地解释:“阿伯,用在姓名上的都是‘圣贤的‘贤。”李大爷一下火了:“看来你爸供你读书没有白供,你可以及格了。”没想到,当别人帮李大爷把本本带回去时,发现还是“圣贤”的“贤”。李大爷只好再跑了一趟。说到这里,李大爷还引用法律条款说,未经允许,使用或篡改他人姓名是违法的。这件小事告诉我们,我们经常讲尊重农民群众,问题是怎么尊重?看来,不能凭我们的想象,不能搞简单的逻辑推理,必须搞清农民的真实意愿。
回到单位也有些日子了,心里总有一些牵挂,老想着青龙场。想着那里的村民,想着那里的重建,想着乡上那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想着自己想做却来不及做的事,也想着每天中午的回锅肉和萝卜汤。也许,我已经迷到蹲点里面去了。下一轮不用说,我还会争先恐后报名,还会选择去条件差困难多的地方,还会老老实实在一个村甚至一个组呆下去,还会每天行走在乡间小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