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论据表述恰切与否判断方法探究
2016-05-14曹丽丽
曹丽丽
议论文论点的确立,要能鞭辟入里地剖析事物,深度呈现事物所透析出来的为人处世态度、原则,精炼地呈现可借鉴的人生要义。论据的选择,则要恰切、充分地证明论点,重现所议话题的精髓,论点的确立与论据的选择,事关一篇议论文的成败,笔者在此以具体探究一下论点论据表述恰切与否的判断方法。
一、正推反逆,代入求证
议论文在于通过事物的剖析得出论点。简而言之,论点就是事物揭示出来的人生启迪,中国文学样式中的寓言,也是通过一个故事阐述一个道理,二者文学模式相同,正推反逆求证法正是基于此点。
寓言道理由寓言故事中得出,寓言故事,自可证明寓言道理;反之,道理可以还原到故事中,在故事中找到依托的证据,二者互逆。如刻舟求剑的故事告诉人们:为人处事,要运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不能拘泥不化。逆反代入寓言故事中,我们会发现,那个乘船的人正是因为不懂船在行进,剑却沉沙不前,虽然刻记号在船舷之上,亦是于事无补,他所犯下的错误正是不能运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太过拘泥。我们从寓言故事中得出结论,又完全可以用寓言故事来证明结论的正确性,议论文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就是这样的一种关系。
2015年新课标第I卷作文材料讲述了一位女儿举报高速路上边开车边打电话的父亲,原因是多次劝告无果。有学生立意:亲情的举报是道德沦丧的悲哀。我们运用正推反逆法,代入求证法检验其恰切与否。
代入观点到原材料中:如果亲情的举报是道德沦丧的悲哀,那么材料中女孩子举报父亲就是一种错误,她应该无视父亲高速开车打电话这一危险行为,恪守父亲不能违背的道德理念,这才是道德的遵守、典范,代入后我们发现,原本是值得赞扬的女学生,现在却成了批评的对象,可见,这个观点是不可取的。正推反逆、代入验证即可知晓论点的恰切与否。
二、喻近求似,择据之法
论据使用正确与否又要怎样来检验呢?我们以《孟子》这部作品为例解析。《孟子》最典型的艺术手法在于喻证,即通过故事说明儒家的治国处世之论。如《孟子·梁王第三章》,梁惠王对于民不加多的疑问可视为一则材料,孟子意在告诉梁惠王他的政策实行与邻国治国之策相差无几视为论点,那么五十举笑百步的故事可视为论据。我们比较一下梁惠王民不加多之疑与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就会很容易发现二者之间的相似性。梁惠王移民补粟与邻国之君治国治民相较,正如逃跑五十步者与逃跑百步者,皆为逃跑,皆是治国之策的表面功夫。由此可见,论据与原材料之间相似,这正是我们检验所选择论据表述恰当与否的参考标准,“喻近求似,择据之法”就是这样的一个理念体现。
举例说明,有则材料阐释:只有鹰跟蜗牛可以到达金字塔的顶端。通过分析可知,鹰之所以能够飞上顶端,是因为它有一双强硬的翅膀,而这翅膀的强硬是通过无数次飞翔的历练,才成熟它的一飞冲天;蜗牛渺小,可是它执著、坚忍,这也是它能够最终到达顶峰的原由。鹰与蜗牛的成功都是坚持的结果。有学生为了证明这一论点,选择了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那么这个例子能不能充分而恰切地论证观点呢?我们运用“喻近求似,择据之法”验证一下。
鹰坚持飞翔历练,成就坚强翅膀,到达金字塔顶端;蜗牛执著前行,最终成就登峰的脚步,勾践国灭,决心复国,卧薪尝胆,最终灭吴复越。对比之下,我们会发现论据与原材料之间并没有多大的相似性,唯一能将二者联系在一起的,不过坚持一词,这在写作过程中被称之为“擦边球”,似是而非,缺少了恰切与充分性。喻近求似,验择据之法。
三、以法验之,依法而写
“正推反逆,代入求证”与“喻近求似,择据之法”,不仅可以用来检验论点与论据表
述恰切与否,更可以用来指导写作。这便是以其文之法御行文之道。
既然论点是对材料全面而精准的点评,那么论点呈现的一定是材料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所折射出来的精神,我们可以依据“三定原则”与结构解析法推出中心论点。在选择论据之时,找到选择的人物事件,对比原材料,以喻似相近性入手去述说,这样论据才能更好地为论点服务,我们还以上文的勾践卧薪尝胆为例。
鹰坚持飞翔历练,成就坚强翅膀,到达金字塔顶端;蜗牛执著前行,最终成为登峰的胜利者。勾践国灭,决心复国,正如鹰与蜗牛所要到达之顶峰。他卧薪尝胆,卑微侍主,甘当上马石,甚至不惜尝粪,隐忍坚持18年!终于复国成功!
这样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其落笔点便是与材料之间的相似性之上,如此,勾践成了名正言顺的论据。
教学方法的探究源于实践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我们在反思中探究更好的教学方法,提升语文的学习,这也正是论点论据表述恰切与否的判断方法探究之精髓所在。
作者单位:福建莆田市第二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