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竖笛

2016-05-14张锦芳

艺术评鉴 2016年6期
关键词:音乐学习竖笛

张锦芳

【摘要】俗话说的好:人要入乡随俗。那些跟随打工父母遷徙而来的流动儿童要想更好地融入到发达地区学习、生活,就需要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素养。相对于那些本地家庭,大多数流动儿童家庭的经济状况处于弱势。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且已经有很多学校把乐器教学纳入课堂教学的今天,让流动儿童学习钢琴、古筝、吉他等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于是物美价廉、音色优美、便于携带、简单易学的八孔竖笛就成了首选乐器。

【关键词】竖笛;农村流动儿童;音乐学习

我们武进在全国可算是发达地区,物质文明建设高度丰富,因此人们越发注重精神领域的富足,体现在音乐教育方面的就是高度重视音乐素养。俗话说的好:人要入乡随俗。那些跟随打工父母迁徙而来的流动儿童要想更好地融入到发达地区学习、生活,就需要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素养。相对于那些本地家庭,大多数流动儿童家庭的经济状况处于弱势。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且已经有很多学校把乐器教学纳入课堂教学的今天,让流动儿童学习钢琴、古筝、吉他等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于是物美价廉、音色优美、便于携带、简单易学的八孔竖笛就成了首选乐器。

一、竖笛进课堂,助力歌唱教学

以“竖笛”为载体“吹”出新歌,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我在教授一些适合吹奏的音乐作品时,会冷不丁露一手,自己声情并茂地吹奏歌曲,让学生耳目一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再让学生听范唱找出歌曲的难点,相对容易的乐句就让学生们直接吹奏,稍微难些的部分则拎出来师生共同解决突破,然后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吹奏练习。经过吹奏,学生对歌曲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这时教师再稍加点拨,对歌曲作一些细致地处理,学生很快就水到渠成地掌握新歌 了此外还可以分组,一组吹奏一组唱,交替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进行齐奏伴奏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唱歌的兴趣,又让学生的竖笛吹奏技能得到了提高,一举两得。

二、竖笛进课堂,欣赏更具深度

作为音乐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欣赏课曾经是我心中的“痛”,因为在学生眼里,和唱歌相比欣赏课枯燥、乏味,即便我讲得唾液飞溅,学生依然一脸茫然。痛定思痛,我开始反思:欣赏其实并不是简单地灌输,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和主动地探求。于是我改变策略,上欣赏课时,我想方设法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竖笛的加入,为我的欣赏课倍增活力。 在欣赏《八月桂花遍地开》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了一段女生齐唱版的视频,优美的曲调、明快的节奏、生动的形象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这时我提议大家一起吹一吹旋律,立马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响应,稍微吹得熟练些,我又带领大家一起试着和二胡版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合奏,让孩子们在“听赏、齐奏、合奏”中走近音乐作品一遍又一遍潜移默化地感受乐曲的主题,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其更真切地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在愉悦的活动中充分地感受、理解音乐,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竖笛进课堂,识谱长足进步

长期以来,识谱之于音乐教学的作用,已毋庸置疑!有人说“识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是通向音乐之宫的阶梯”;也有人说“要像语文教师重视学生识字那样重视学生的识谱,以期解决谱盲问题”;更有甚者“乐谱是音乐的文字,学音乐不学识谱,就像文盲不学识字却偏要让他们读书一样,还不是瞎子点灯?”。这些观点固然有些片面甚至偏激,但却直指要旨:识谱是音乐教学的基础,是音乐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如何让识谱教学既有成效又不失趣味呢?竖笛进入课堂就是农村流动儿童识谱教学的不二选择。学习竖笛吹奏的过程,本身就是识谱的过程。借助学生对竖笛的兴趣,从认谱到读谱,再到记谱背谱,才能熟练地吹奏演绎乐曲。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正确地奏出乐谱中各种音符,还能通过反复的听音训练,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地增强识谱能力并有效地调动学生识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将竖笛引入音乐课堂,流动儿童的识谱能力将会取得长足进步。

四、竖笛进课堂,创作热情高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创造机会去满足学生的这种创作欲望,让孩子们的创造力像泉水般喷涌而出。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创造能力,作为老师,我的责任是发掘他们的创造力并且为他们创设宽松的创作环境,教给学生一些创作上的小窍门。由于学生受到视唱水平的局限,他们在创作中往往因为不能准确地读出谱而无法判断创作的旋律是否流畅、通顺,此时我们就可用竖笛将创作的旋律进行试奏,这样就能判断旋律的创作是否准确,也可以试着奏一奏,觉得舒畅、顺耳了再记录下来如让学生按指定节奏和要求完成某一旋律,可以让学生先吹一吹,觉得练好了才定下来,也可自己写下来先试吹感觉后再作修改。在旋律完成后,还可以和小伙伴们商讨,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修改,对优秀的创作旋律给予适当的表扬。比如学生刚接触竖笛时,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在学生学会吹“5、6、7”后,我就在课堂中设置了“争当小小作曲家”的环节,让学生用这三个音自定拍号自由创编旋律。孩子们的神经立刻兴奋了起来,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积极参与到了活动中,仿佛每个人都是小小作曲家。于是就有了:

五、竖笛进课堂,合作意识增强

新课程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打破传统的以老师教为主学生们总是围着老师的指挥棒转的思维,让我们的教学思维由单向变多向、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寓教于乐使音乐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竖笛走进课堂就很能营造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教师不再充当课堂的主角,而是让位于学生,让他们在唱、奏、想、动的过程中,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掌握并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提升音乐素养。在合奏时有的学生承担主角、主律声部的任务, 有时又要求这些学生承担配副旋律、甚至是伴奏的任务这种角色的变化,意味着他们必须要与他人紧密合作,他们在什么时候应该突出,什么时候应该配合,什么时候应该出现,什么时候应该沉默……所有的学生都要有一种角色感,都应该把握适当的分寸。这些演奏活动大大提升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

六、竖笛进生活,内心充盈丰富

学过乐器的人都知道,仅仅充分利用好课堂上那点时间是远远不够的!竖笛也一样。因此,要想学好竖笛,就必须把竖笛教学延伸到课外。如布置一个浪漫的课外作业:落雨了,坐在廊檐下吹奏《小雨沙沙》;夏夜里,沐浴着月光吹奏《萤火虫》;暮色中,站在田埂边吹奏《乡间的小路》……还可以用竖笛写日记诉心情,让学生学会用音乐表达情感,可以是悲伤的,也可以是快乐的,使学生学会用竖笛说话,让农村流动儿童的内心世界更充盈丰富!

自从竖笛走进我们的音乐课堂,走进孩子们的生活,我很明显地感受到我的音乐课堂“活”,孩子们的音乐学习兴趣、创造能力和合作意识都有了潜移默化的提高,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竖笛真是农村流动儿童音乐学习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音乐教育》

[2]《小学音乐课堂竖笛教学有效性初探 》 陈韶华

[3]《竖笛——音乐课堂的好帮手》 高慧

猜你喜欢

音乐学习竖笛
浅谈音乐课堂中竖笛辅助教学的运用
如何提高竖笛教学的质量
初中音乐课堂竖笛应用域度探微
浅析竹笛基本功训练学习的感悟
在音乐课堂中快乐成长
我们班的小能人
中职学生音乐学习的现状及教学对策分析
成功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