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与纯美(评论)
2016-05-14杨晓敏
杨晓敏,河南获嘉县人,河南省作协副主席,郑州市文联百花园杂志社原总编辑,《小小说选刊》《百花园》《小小说出版》原主编。
提起王剑冰这个名字,当下社会各界的读者朋友——尤其热爱散文阅读与创作的朋友可能无人不晓。他的散文名作《绝版的周庄》《吉安读水》《天河》《洞头望海楼》等作品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中国当代散文长河,在各地被刻碑铭记。散文集《喧嚣中的足迹》被中国现代文学馆和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收藏;散文集《绝版的周庄》被评为2008年“中国最美的书”,并被德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数年来所获的各种嘉奖与荣誉更是数不胜数。王剑冰曾担任《散文选刊》副主编、主编,是集创作、理论、编辑于一身的三栖作家,对中国当代散文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毋庸置疑,王剑冰的小小说写作是一定要带着他的散文写作印痕的:朴素自然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淡淡地诉说着寻常生活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不追求小说里情节的离奇与波折,却于字里行间不显山不露水地给人以生命的感悟、思想的启迪。读多了传奇故事,看多了太像小说的小说,冷不丁来读这样一组作品,忽然让人有种于繁华闹市置身田园之感,文字如松风泉水,清新莹澈,意境优美却并不虚空,带着一股暖暖的人间烟火之气。那些近的远的人物,仿佛就在你我身边,发生在那些人物身上的故事也让人读来倍感亲切。
《安装工小马》似一幅城市底层人物的素描画,尺幅之间,寥寥数笔,就将两位实诚、吃苦耐劳、不慕虚荣、踏实追求美好生活的年轻人形象勾勒出来。要在千把字的篇幅里写活两个人物,还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作依托,似乎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这篇小小说却做到了,它靠的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真,真诚的人,真诚的语言,真诚的感情,当然也有作家独有的匠心安排。
小说以安装工小马遗忘在客户家的一副墨镜为引子,引出小马一个寻常的生活片断,却选择了几个小细节来完成对这个城市底层小人物的刻画:一是写小马独自一人在狭小的卫生间里安装热水器,却不要主家帮忙而险些发生危险——小马工作的艰辛与敬业;二是小马工作期间与女朋友的电话——侧面描写,一个勤劳又朴实,心灵美好的年轻姑娘形象,就此立于读者面前;第三个动人细节是小马婉拒主家递来的包子,体现了安装工小马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职业尊严。
小马黑黑的,壮壮的,精精明明的,小马很是让人念想。
我再一次给小马打电话,告诉他我会把他的墨镜直接送到卖热水器的商场去。
小小说的结尾也非常自然,又充满亮色与温暖。安装工上门给人服务这样的寻常小事,在城市里居家过日子的人几乎每个人都能遇到,在作家的笔下,这样的寻常人寻常事却自有一份动人心弦的力量。他在向读者传递着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体谅彼此相助的温暖,也在传递着一种催人向上的正能量。尽管红尘碌碌,生活多艰,依然有像安装工小马和他的女朋友那样可爱的年轻人,在脚踏实地凭着自己的劳动与汗水为未来拼搏。
《野地里有棵花椒树》,文如其题,通篇洋溢着一股子乡野间花椒树的清新之气,还有一股子淡淡的麻辣。作者在小说中描写了一对乡间年轻人朦胧而美好的情感往事,却是通过一个非常大胆又原始粗朴的情节:去地里摘花椒的二妞蹲下去尿尿,不巧被前去地里挖苦苦菜的“我”无意中瞧见,二妞又羞又恼,却向“我”提出一个在成人眼中近乎惊为天人的要求:她要对方用同样的方式让她“看”回来:“说咧,一片儿白光,那是俺的羞。俺娘说了,羞不能让人家看到,看到了就不能见人了。俺得把俺的羞换回来!二妞说。”读到此处不免让人为文中这位纯朴到家的二妞忍俊不禁。这笑当然不能带半点杂质的,因为你会被这一对少男少女的纯美所感染。
二妞的话音里有了潮气,湿湿的,像今早起的露水。
我的嘴不再帮我说话,我不知道咋办了。
你快点呀,你快点呀!二妞的露水尤其重了。那我,那我……我真的不知道该咋办。我怕二妞的露水一会儿把我淹了。
二妞的眼睛大了起来,好像带了钩子,就要直勾勾地把我那伙计给钩了出来。
谁知道就在此时,二妞哧溜一下,撒腿跑了,比一只獾跑得还快。
一对少男少女,朦朦胧胧中对异性的好奇与渴望,却是慌里慌张懵里懵懂,优美的字句,与人物身份极度契合的动作与语言,似乡野间清亮的露珠,让这样一份美妙的感情变得不染尘埃,清新可人。现在很多作家为迎合某些读者的阅读口味,文中极尽其能事,大肆渲染情色,粗俗让人不忍卒读。能将情色写到如此境界,也真可谓情感圣手了。
多年来,王剑冰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散文、小说佳作,在散文创作理论上也深有建树,他的三十万字的理论著作《散文时代》在2007年全国申报的作家作品中脱颖而出,被列入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
“越朴素、越自然、越纯真的东西,就越有生命力”,剑冰还认为在散文创作中应有“坚韧与永恒,鲜活与纯美”,认为“散文的生命力在于它能让读者从中获得生命的感悟、思想的启迪、魂灵的慰藉、学养的滋润和审美的愉悦”。这种创作追求其实不仅仅体现在王剑冰的散文创作上,在他的小小说创作中也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
责任编辑 卢悦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