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2016-05-14谢辰

艺海 2016年6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博物馆服务

谢辰

〔摘要〕博物馆诞生以后,从小众拥有、发展到大众共享经历了漫长的时间,逐步被人们认识喜爱,通过发展壮大,融入到为公共服务的大范畴之中,在不折不扣保护物的同时,将物蕴藏的博大精深知识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传输,不断凸显为公众服务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公共服务关系作用

博物馆的诞生是部分酷爱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贤们为收藏保护艺术品而创立的一种特殊机构,在其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由私人收藏欣赏场所跨越到社会公共文化机构,逐步演变为公共服务范畴的一份子,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研究历史、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化的独特平台,并且越来越显示出她与公共服务的紧密关系和在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一、博物馆与公共服务的结缘

1、博物馆的诞生

“博物馆”原义是指在公元前500年~前450年,喜爱文化遗产的大师们所设立的供奉司艺术与科学的9位缪斯女神的神庙,从此博物馆萌芽破土而生,机构也开始与重要的建筑类型联系在一起,也启封了茁壮成长之路。

博物馆最初还被认为是非常公共性的机构,随着其不断发展壮大,涉及范围越来越宽泛,就逐步演变为用于收集、保存、展示和研究且具有文化传承责任的机构。初始专家们的简单收藏被称为"博物馆",也为他们肤浅而凌乱的收藏奠立学术性环境,首先珍贵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作为装饰陈设而被收集和展示,用部分真实内容的记录详细地揭示了关于历史趣味的重要信息,开启博物馆“兼收并蓄”的发展。

伴随着其社会功能的日益扩大,通过收集和不间断展览的变化,缜密研究和考察历史语境,针对每一个展出主题知识的大量增长要求它们有区别对待,从此"博物馆"成为一种经验知识的框架,通过学者们搜集汇集成果,对混乱的藏品进行分类整理及分析研究,然后这些物品才将被理解和诠释,同时把这些知识利用博物馆舞台向他人进行充分展示。所以,“博物馆也被其创立者理解为大千世界中遥远的国度与过去岁月的微观缩影①”。

2、博物馆的功能和作用

博物馆的功能除了有丰富精美的收藏品、专业扎实的研究以及具有特色的展览外,更重要的是它肩负着教育服务的光荣使命,并提供给公众多样化参与机会,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彰显博物馆的使命与活力,在不间断充实、完善和创新中,博物馆逐步迈入公益事业单位行列。随着社会进步,仅仅满足于尽兴参观的公众是远远不够的,鉴于博物馆馆藏内容的日益丰富多彩,展品由种类繁多的藏品中提炼出来,也包含有复仿制品,它们可以代替有限原真品或特殊孤品进行展出。

最重要的是,作为普通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博物馆被设想为有可能取代宗教机构,能够帮助人们树立保持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的价值观,并在科学发展环境中幸福地享受充满现实意义的生活。人类社会要实现不断进步,有赖于通过博物馆从过去永恒不灭的知识和真理中吸取营养,成为文化成就感化公众心灵服务社会稳定的象征。

博物馆步入公共服务范畴曾经历三次影响巨大的革命,使博物馆作为一门专业完成了从无到有,从粗糙笼统到精细专业的历史进程,也使其对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由朦胧发展到日臻完善。

二十世纪以前世界上多数博物馆遗留着许多收藏所的痕迹,为使博物馆从纯粹收藏研究机构和它们所依附机构中解脱出来,变博物馆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开放机构,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世界博物馆事业开始了第一次革命,称为“博物馆现代化运动”,作为这场革命的结果,社会逐渐普遍地接受了博物馆是一个社会教育机构的观点,博物馆现代化运动和专业化趋势还推动了博物馆共同认知体系的形成。

第二次博物馆革命主要体现在对博物馆社会教育作用的再认识,也对日后的世界博物馆大发展和多元性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时段博物馆事业经历了腥风血雨的战火洗礼,国际博物馆协会也应运而生,在推动博物馆专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充分强调了博物馆在社会教育和文化行为中的潜在能量。

在世界范围内,博物馆是一个发展迅速的领域。据国际博协统计世界各地博物馆总数已经超过30000多座,我国的博物馆数量更是突飞猛进,目前已有3800多座。博物馆的类型和内容更是多种多样,几乎含盖了人类自然和人文遗产的所有领域,无论是结构、功能,还是运作方式,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纷繁局面,形成了人们关注博物馆的认知。博物馆业内人士也形成了一个重要共识,博物馆不仅关心物,更要关心人,是第三次博物馆革命的结果。人的因素成为衡量一个博物馆能否实现办馆夙愿的最基本标准,并逐渐成为一种博物馆时尚。

3、博物馆发展的趋势

目前,国际博物馆界主要显露出七个方面的主要发展趋势:那就是以物为中心向以社会为中心的转移;博物馆物的概念的拓宽;原状联系性保护思想的发展;博物馆非集中化实践的推广;博物馆专业进一步理性化;博物馆经营管理的合理化;文化、商业机构的博物馆化。这些方面从不同角度彰显出博物馆自身发展的活力和多样性,紧扣公共服务主题,勾勒出博物馆今后美好的发展前景,也为多角度碰撞人们获知历史信息的要求和感知美好未来的憧憬描绘了蓝图。

二、博物馆与公共服务的关系

公共服务的起源:公共服务原始社会已经存在,在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旧石器时代的遗存中这方面开始显现,当时的公共服务主要体现为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共同抚养年幼,共同赡养老人、所有财产共同拥有等。人类社会发展进入新石器时代,从大量的河南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材料中,可以看出进一步得到完善,特别是河南郑州大河村遗址发掘出30多万平方米的原始村落②,从作坊、房基、水井、墓葬等各类遗迹现象中考察到,公共服务不但存在,而且得到迅速发展。

公共服务的范畴:公共服务是一个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驱动器,也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社会发展的保障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分为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数量和服务方式。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对于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对于节约社会资源、提高服务效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福利体系等。

博物馆与公共服务的关系:公共服务体系由多个方面公共服务组成,公共服务可以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分属于不同的公共服务体系,博物馆事业属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范畴,也赋予有教育体系的内容,它的以物为主的教育方式,是在原有应试教育方式的基础上,为公众获取新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服务,为在校生已获知识的巩固和多元化服务,为其他人群提供休闲娱乐服务,为小朋友提供初期认知及满足好奇心服务。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显示出共享性、公平性、公益性和公众参与性的特点,是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的公共服务理念必须时常创新,直接或间接为社会公众提供新鲜的公共文化产品,立足公众需要,以满足不同群体学习知识的需求。博物馆必须建立各类人才库,培养各类人才团队,精心研究和设计不同的展览形式和寓教于乐模式,把展览从死办到活、从无声到有声、从单一到故事、从馆内到社会,凸现文化公共资源为满足公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直接提供服务,实现在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教育、愉悦公众和休闲娱乐的特殊作用。

三、博物馆为公共服务提供正能量

1、确立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理念

博物馆属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范畴,是传承华夏优秀文化和弘扬中华文明的窗口,是播撒阳光的事业,唯其服务对象是公众,所以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我国古文献中,除了管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之外,大多是讲“民为邦本”、“民为贵”、“民者,君之本也。”③,“闻这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④,“国以民为本”,“民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⑤等等。这说明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的本质体现,以民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的可贵说法;以人为本发展经济是不断满足和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基础和前提,以民为本发展文化是将仁义道德放在物质利益之上;以人为本是要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创造性和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⑥。鉴于此,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必将贯穿博物馆全部工作的始终,也是办好博物馆的座右铭。

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办馆宗旨,管仲提出的"以人为本"应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当今我们既要继承,还要超越。博物馆功能的设定是人们学习、研究、休闲的地方,所以博物馆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对象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观众是博物馆存在发展的基础,没有观众的博物馆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所以博物馆自诞生以来就成为以人为本进行公共服务的文化场所。坚持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作为博物馆事业加速发展的原动力,树立博物馆文化资源属于人民、博物馆文化发展依靠人民、博物馆文化成果惠及人民的理念,鼓励公众参与博物馆事业,维护博物馆文化资源共享的公平,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文化家园。

以人为本的教育形式是博物馆最终目标,虽然博物馆是物的收藏所,是对物进行研究的知识宫,更是人们进行终身教育的第二课堂,但最重要地,博物馆人不但是不折不扣的物的保护者,也是将物的博大精深知识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传输者。博物馆的物属于人类,博物馆的人是收藏者、又是研究者、教育者,更是将物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还原成为部分真实完整历史信息奉献人类的劳动者,文化惠民工程的养护者。博物馆人当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博物馆发展观,坚持服务优先,把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作用作为博物馆发展的根本任务,努力创新展示教育传播的途径、内容、形式、手段,切实提高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凸现博物馆作为公共服务体系做出的贡献。

2、“三贴近”把公共服务落实到位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博物馆为民服务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也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服务形式之一,从而达到以优秀的展览鼓舞人为目的。所以“三贴近”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贯彻和落实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其核心的科学的方法论,我们必须正确地理解与认识,恪守其规律与科学方法,贯穿其内在联系。因此,“三贴近”不仅是我们博物馆工作中应遵照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更是要坚持的一个方法论,“三贴近”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以人为本的观点。博物馆践实“三贴近”,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促使博物馆人在了解群众、引导群众的过程中服务群众、宣教群众。

3、不断优化博物馆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与实现博物馆公益性的社会价值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博物馆掌控的公共文化资源,是否在为大众服务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是衡量博物馆成绩的重要标准。博物馆应深挖潜力,整合资源,以公益性为终极目的,努力为社会贡献更多优质、鲜活、多元化的高尚展览元素。

首先是抓好博物馆展览的整改工作,任何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发展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时的合理性迅速可能被打破,所以整改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每时每刻需谋划,时机成熟就整改。特别是展示形式的多样化和时尚性,及时地更新是对博物馆工作的有力促进,只有对原始的行政工作、安全保护工作、藏品保护工作、科学研究工作,特别是陈列设计工作等进行不停顿的整改,才能使博物馆的整个管理工作上新台阶,才能使陈展形式新颖别致,才能使人民群众不断耳目一新,流连忘返。

其二是做好博物馆的完善工作,所有工作只是暂时的满意,展览形式只存在临时的可观性。要使各项工作时刻趋近实际要求,各项展出活动符合更多公众的观展需求,必须随着时间变迁和社会发展而变化,时时刻刻都需要改进和及时完善,特别是陈列展出工作更要新意频出,妙招纷呈,方显博物馆活化之本色。

其三是搞好博物馆的提升工作,促进展示水平进一步提高,更加接近展出的完美性,博物馆展出形式需要不断改进,展品时常更新,展出手段新招叠出,展出内容日益新颖,声、光、电使用变化无穷,展出周期缩短,附属设施及时更换的一个全新过程。

其四拓展博物馆的补充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实现博物馆的藏品的不断增加,充实藏品体系,完善征集程序,不断增加藏品数量。加强近现代文物、20世纪遗产、当代遗产实物资料的收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载体和信息载体的收藏;加强自然历史标本、科技发展物证的收藏;加强当代各门类艺术品的收藏;做好考古发掘文物的依法收藏保护,依法做好对移交文物的收藏:做好对捐赠文物的收藏;创新馆际藏品资源交流共享激励机制,通过依法调拨、交换、借用等方式,完善博物馆藏品资源的有效扩容。

博物馆的创新工作是充满活力和昂扬向上发展的必由之路,2013年5月26日李克强总理在参观爱因斯坦博物馆时留言“创新是人类活力的源泉”。所以,博物馆必须把握创新发展的关键,与时俱进,实现让全世界文化握手,让文化精华实现跨越时空的碰撞梦想。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博物馆文化资源,共享人类文化优秀成果。

建设高素质博物馆人员队伍,明确博物馆知识密集型文化教育机构的属性和定位,树立为公共服务终身理念,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博物馆从业人员队伍,提高保护利用效率,加强博物馆能力建设,创新发展理念和运行模式,使博物馆“收集和保护”、“教育和研究”、“开放和服务”三种内在职能统一化、组织化,大幅度提升专业化水准,为优质的公共服务奠定良好基础。

博物馆是项重大的人类文化工程,不但需要博物馆人的倾心打造,也需要所有人的参与和关怀,博物馆在向公共服务传送正能量的同时,也同样需要社会对其注入新鲜血液。社会迅速发展,博物馆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今天的物品,就是明天的文化元素,人们今天不在意抛弃的东西,明天在博物馆出现时可能会引起惊喜,越来越多的惊喜串联起来,就形成巨大的文化冲击魅力,吸引人们有寓意的回味,不但增加知识储存,也能提升素质和修养,更能给力梦想的实现,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了解历史,传承文明,成就未来。(责任编辑:晓芳)

注释:

①《博物馆的起源与发展》杰弗瑞.艾布特著李行远译

②《考古学报》作者李昌韬。1973年03期

③(《谷梁传》)

④(贾谊《新书·大政上》)

⑤(唐太宗李世民《民可畏论》)

⑥《理论前沿》2005年第18期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博物馆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博物馆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