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遗梦
2016-05-14黄光焕
《虞美人》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的课文。本单元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即声情并茂地吟咏、诵读诗歌,在古典诗歌的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王国维说得好:“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要求教师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尽量做到细致入微,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吟咏诗韵,体会情感。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春花”、“秋月”为春日之花与秋夜之月。春带生机,秋带相思。春日之花、秋夜之月既象征着美好的一切,又略带伤感之味。对于“春花秋月”为何时之春花与何时之秋月,我想可以有两种解读。一种解读,词作中的春花秋月为后主身为皇帝时所欣赏到的种种美景,是一切美好事物与美好时光的象征。另一种解读,后主被软禁汴京也曾经过春与秋,见过花的开和月的圆。而此时的春花秋月之美则不堪与之前相比。心境不同,即便对待相同事物,感悟也会有不同。春花与秋月何时可以了结、完结。此处对“了”的理解,也就存在两种不同的解读。一种解读,“春花秋月”所代表的是后主身为皇帝时所欣赏到的美好的事物。那么,为什么身为帝王的李后主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因为李煜为避祸,醉心经籍、不问政事,自号“钟隐”、“钟峰隐者”、“莲峰居士”,以表明自己志在山水,无意争位。这样一位无意争位的人最后当上了皇帝,但却也不曾感觉到真正的自由,内心的拘束感可想而知。于是才会发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感慨。另一种解读,“春花秋月”所代表的是后主被软禁期间所见之景,那我们所感受到的便是身为一室之囚的后主见美好事物时心生的凄苦与忧惧。 “往事”包括李后主人生经历中一切值得回忆的事物。 “往事”紧接在“春花秋月何时了”之后,可见“往事”的内容非常的丰富,可以泛指后主人生中的一切活动。而在众多往事中,有一事便值得我们去探究。前面我们分析到身为帝王的后主感叹“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因为帝王身份的约束,以致再美的事物也无心欣赏。而此时呢?想想往日的约束与今天的束缚,往日的约束怎可与今日的束缚相比,简直小巫见大巫了。今天的痛苦是始料不及的。“知多少”并不着眼于对往事的回忆能有多少,而着眼于这其中令人挥之不去的哀痛。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小楼”是后主现今囚居之所,“故国”是往昔自由之地。这里有多层的对比。有地方的小大之比,有时间的今昔之比,有地位的贱贵之比,有人身的拘禁自由之比等等。在这多重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后主的心酸之痛。昨夜又东风,暗示着后主又度过了一个失眠之夜。“又”说明了次数的频繁。可见身为囚徒的后主常常夜不能寐,思绪万千从而勾起。后主写作本篇时,应该为七月初七前不久。农历七月,已入秋。为何后主不用“西风”而用“东风”?“东风”从何而来呢?后主体察风物是假,情系故国才是真。“东风”与后文的“故国”为同一指向,暗含对故国的思念。那是否会有重整旗鼓,卷土重来的念想?我想,在深夜无法入眠的时候萌生这种念想是绝对有可能的。不堪回首,即事已往去,无法回头。后主不想或者说不敢去回首往事,不忍提及故国,皆因“明月”之故。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雕栏”指的是雕刻精美的栏杆,“玉砌”指的是玉质般的台阶。此处指的是南唐皇宫,是故国的象征。经历过劫难的故国皇宫,这里沉定着太多太多后主的往事。“应”字,表现出后主希望了解故国近况,但又不得而知,仅能主观猜测罢了。“只”表明仅有的。南唐宫殿内万物皆安然无恙,仅有“朱颜”改变了。这“只”着重写出了“朱颜”改变是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其中有多少的心酸悲摧。那么“朱颜”为谁呢?对“朱颜”的解释,亦有多种说法。一说,“朱颜”指的是后主本人。亡国后的后主日渐憔悴。一说,“朱颜”指的是宋朝皇帝。意即朝堂易主、政权更替。一说,“朱颜”即红颜。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不管是何种解释,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人事的变化,诗人在情感上虽不愿接受,但事实上又不得不正视、肯定他的存在。正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多少悲情隐藏其中。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文本中“问君”,谁在问?“君”是谁?谁回答?这三位一体,均指李后主本人。后主在此自问自答。“几多愁”,既指愁的种类,又指愁的范围。从文本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后主对往事之哀、时光易逝之愁;对宇宙不变、人生无常之愁;对亡国之痛、物是人非之愁等。这愁绪种种,犹如飞湍激流滚滚而来,大有不可挡之势。
“一江春水”有何特点能载得动这许多愁?春季的水量是丰沛的,词人的愁就像这“一江向东流的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有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让我们更好地体会的愁之深、愁之多、愁之长、愁之绵绵不绝。同时,“春水”取之冬来,不禁让我们想起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再看,“向东流”,东为故国的方向。后主是否有意在说,何以解万千之愁?唯有还我自由,还我河山,这愁才能消退。所以,我们从中看到了李后主直面惨痛、直面人生的勇气和坚韧,看了了他对一切美好的深情而执着的眷恋。
《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参考文献:
[1]袁行霈,许逸民.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包树望.《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解读》.《文学教育》2008年第10期
[3]贾知洵,张志慧. 《李煜〈虞美人〉的重新审视与解读》.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月第6期
[4]www.baidu.com百度.百科.李煜.人物生平
作者简介:
黄光焕(1983~),男,福建泉州人,福建省晋江市陈埭民族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