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在《汉越互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中的运用
2016-05-14钟娇陈宇
钟娇 陈宇
【摘 要】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强调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翻译的过程和方法,将此教学法运用到《汉越互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中,以课前记录、课堂讨论、课后反思的方式,促进学生思考,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翻译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以过程为导向;翻译教学法;《汉越互译理论与实践》
随着中越两国交流活动日益频繁,社会对越南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市场需求定位也越来越高,越南语专业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就要达到基本的职业要求,这就要求本科越南语教学必须突出实用性,而翻译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实用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目前,我国已有30多所高校开设越南语专业,这些高校在越南语专业高年级阶段都开设专门的翻译课程,旨在通过翻译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及专业知识技能实际运用能力,能够从事外交、文化、新闻、经贸、科研、教育、旅游等领域的越南语翻译工作。这一目标定位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本科越南语翻译课程教学的要求,为适应社会对越南语专业翻译人才的要求,调整越南语翻译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汉越互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是针对越南语专业高年级开设的翻译课程,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即课上先让学生翻译,然后教师点评学生译文并指出译误的词语、句子等,继而给出标准译文,课后让学生做大量的翻译练习巩固。在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在纠正学生用词上的错误,教师试图通过无数次的纠正来让学生记住或者学会,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学生在课堂上不积极不主动,还是不能将翻译技巧熟练地运用到翻译实践中,一个学期的翻译课结束,学生只是在词汇量上有所增加,而翻译水平和能力都没有明显提高。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尝试采用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一、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主要基于社会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以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注重翻译的整个过程,教师通过对学生翻译过程的指导和监控,帮助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学生和教师互为评价主体,教师全程指导,鼓励学生合作学习,课堂生动有趣。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注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以掌握翻译方法和资源,从而实现翻译知识和技能的内化,提高翻译能力。与传统的将翻译技巧传授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练习的教学方法相比,这种教学模式是“授人以渔”的做法。
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在《汉越互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中的运用
(一)过程设计
在学生进行翻译之前,教师和学生一起做好译前准备,包括:①教师教授翻译理论与技巧,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后期的翻译实践奠定基础,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②教师提供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合理使用翻译辅助工具,以便提高翻译效率及质量;③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推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协调小组活动。
(二)组织设施
在《汉越互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中,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运用到课前、课堂和课后,具体操作如下:
1.课前记录
为了让教师能够清楚掌握学生翻译中的思维过程及对所学翻译理论知识、技巧的运用,同时也是为了学生清楚自己的翻译过程,要求学生在翻译的时候记录整个翻译步骤,并标注出在每个步骤遇到的难点、解决的方法以及运用了哪些翻译技巧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大家一起对照各自的译文,找出译得好的地方和译得不好的地方,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最后确定一份由全体组员讨论通过的译文作为初稿交给教师,并说明译文的生成过程。这个小组讨论的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度,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学会小组协作。而把初稿交给教师,教师能在上课之前掌握学生的翻译情况,以便在课上能够结合学生翻译的问题进行讲解,做到真正的“有的放矢”。
2.课堂讨论
为了加强小组之间的交流学习,反映出学生在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各小组在课堂上分享翻译过程,题出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已解决的问题、方法及尚未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能够互相借鉴,有些简单的问题在分享的过程中就能解决,并不需要教师解决。各组分享结束之后,教师对学生的译文和翻译过程进行点评,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最后将最佳的参考译文展示给学生。点评过程以启发和鼓励为主,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后反思
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反思,要求学生在课后对整个翻译过程进行总结反思,将参考译文与自己的初稿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通过在翻译过程中与本组组员、其他组成员的交流学习,学习别人好的翻译思维和翻译技巧。
学期末,要求学生写一篇翻译心得。从学生交上来的心得体会可以看出,学生进步了,也成长了。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翻译方面,接触了很多类型的文本,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词汇,掌握了翻译技巧及方法,提高了翻译能力;心理变化,从一开始的畏惧心理、遇到不会翻译的词语就烦躁,慢慢地通过和组员一起讨论,在互相学习和鼓励中克服这种心理之后便是享受翻译这个过程。
《汉越互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中实施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并处于主动地位,课前记录、课堂讨论、课后反思让学生清晰整个翻译过程,明确自身翻译存在的问题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教师通过对学生翻译过程的监控和指导,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翻译方法和技巧,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二、作用和不足
(一)作用
(1)有利于教师充分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以前的翻译教学,太注重译文本身,教师通过学生的译文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观判定译错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掌握,而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关注的是译文的生成过程,从过程中发现到底是由于思维方式或理解能力或翻译技巧导致最后的译文错误,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具体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2)活跃课堂气氛。前两轮的翻译课课堂,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愿主动讨论交流,教师“自问自答”,上演“独角戏”课堂气氛沉闷乏味,而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愿意分享自己的翻译过程及成果,主动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3)培养学生学习翻译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处于主动地位,主动地去学习翻译、与组员讨论翻译,享受学习翻译的过程。此外,教师以启发、引导、鼓励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点评,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4)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在翻译过程中,学生大胆尝试,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翻译,在用词选句上敢于创新,会将一些流行词语进行翻译,总之,在学生的译文中,总能发现惊喜。
(5)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与之前的翻译教学方法相比,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思考自己误译的原因、思考如何解决、思考如何让译文更精彩,学生养成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而不是一味等着教师公布标准答案。
(6)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第三轮的教学中运用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学习氛围明显比前两轮好,课上积极发言、讨论,各小组你追我赶,都想译出最佳译文;课余时间也愿意花在翻译上,各小组都建立了翻译群或讨论组,学生在群里讨论翻译难点、交流翻译方法,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二)存在的不足和思考
一个学期的翻译课下来,90%-95%的学生翻译能力都有明显提高,但小部分学生还是原地踏步。查阅期末提交的翻译心得,发现这部分学生写的翻译心得都是空话或套话,并没有深入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反思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尚存在以下不足:
(1)课下学生分组学习情况掌控不够。翻译的主要过程都是学生在课下完成的,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的监控不够等因素导致个别学生未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2)教师不容易掌控教学进度。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不容易控制讨论的人数多少和时间长短,所以经常会出现预先准备的教学内容讲不完、教学进度跟不上的情况。
(3)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现行的课程评价体系是注重结果评价的,未能很好地体现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
针对以上存在的不足,教师可以定期让组长汇报组员课前翻译情况,熟悉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及时帮助水平较差或是不够积极的学生。课堂上规定每次讨论的人数和时间以便教师管理课堂。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促进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有效实施。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运用到《汉越互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中,能够实现翻译知识和技巧的内化,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前、课上和课后环节中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翻译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教师对课下学生分组学习的监控不够、课堂不好掌控及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越互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但这些都不是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定能更有效地将以过程为导向的方法运用到翻译教学中。
参考文献:
[1]苗菊.翻译能力研究-建构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研究,2007(4):47-50
[2]王改霞.建立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模式[J],科技视界,27
[3]王树杰.高师英语“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探讨[J],教育探索,2012(7):51-52
本文系2015年红河学院“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任务型教学模式下《汉越互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