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例题适切教学
2016-05-14朱田力
朱田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例题的优化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选择合适的例题及教学方式,优化例题教学过程。如何选择呢?我认为要溯“本”求源,进行适切教学。百度词典中对“本”是这样释义的:草木的根、事物的根源、原来、中心的、主要的……“溯‘本求源,适切教学”中的“本”,有三重含义,一是以生为本,二是以课标为中心,三是突出数学本质。下面结合实际例子谈谈我的实践与研究。
一、研读课标,切合方向
课堂教学中,选择的例题要切合课标,就必须潜心研读课标,谙熟于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比如,《课标》中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与求解,阐述如下:①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②经历用观察、画图或计算器等手段估计方程解的过程;③会解一元一次方程;④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从《课标》来看,这部分内容突出了模型的思想,关注了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取方程、检验方程的解等,关注点是从现实背景中列出方程,而不是方程的辨析。因此为例题教学的选择明确了方向。
二、回归课本,体现主体
课本的重要性决定了例题来源必须以课本为主,教材的内容的选择及其编排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兼顾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在例题选择时,回归课本是根本。数学课本上展示的不仅仅是概念、命题、例题、习题,还有许多栏目,比如节前语、“想一想”、“做一做”、阅读材料等,这些都是帮助学生系统性的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积累经验,感悟方法,真正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策略。
三、开放设计,释放本源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课堂中要设计例题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比如:二次函数复习时,常规做法是教师带着学生给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从而复习相关知识点。我们可以改变例题的呈现方式,将原本要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来。如设计开发性问题:已知抛物线y=-x2-2x+3与x轴交于点A,B,与y轴交于点C,抛物线上现有动点P,过点P作y轴垂线,垂足为D。请试着提出几个与点P有关的结论或问题。
学生得出的结论有:点A,B,C的坐标,顶点的坐标,△ABC的面积,抛物线的对称轴,增减性等;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当点D与点C重合时,求点P的坐标;当△ACP面积最大时,求点P的坐标;当点P关于AC的对称点落在抛物线上时,求点P的坐标;当△ABP为直角三角形时,求点P的坐标;连接BP,当BP被AC平分时,求点P的坐标;当△ADP为等腰三角形时,求点P的坐标等。
学生的问题从几何问题研究的大小、形状、位置出发,设计了许多典型问题,涉及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较好的进行知识的梳理,又积累解决此类问题的思想与方法。课后,学生继续的将问题与我、与同伴交流,所谓好问者,必优也,能不优吗!
四、关注本质,知其所以然
我们容易忽视教材中的一些研究点,总是也像学生一样想当然的认为,这就是定理,这就是性质,却不明了其所以然。因此我们需要设计相关例题,让学生站在高度去看本质。比如:是无理数吗?教材中提出,既不是整数,也不能化为分数,再通过计算器寻找一系列的近似值,进而说明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从而给一个名称叫做无理数。那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问自己,我会证明是无理数吗?呢?对于任意一个无理数,都能证明吗?现证明是无理数如下:
用反证法:假设是有理数,则设(p,q是互质的正整数)。
∴,∴。
左边是偶数,则q是偶数。
∴设,代入得,即。
左边是偶数,则p也是偶数。
这与p,q是互质的正整数相矛盾,所以是无理数。
这让我联想到浙教版八上《第七章一次函数》中,对函数的增减性问题的教学,一般都是通过观察图像,感受到它的趋势,从而得出其增减性。我们能否从函数解析式为切入口证明其增减性呢?以正比例函数为例,设,在函数的图像上,则,,若,则,即,则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引申到k>0的正比例函数,证明过程中将2变为k,就可得出当k>0时,y都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
浙江富阳特级教师盛志军老师曾说过:我们要做一桶有营养的活水!确实,在设计例题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理所当然认为这就是结论,要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五、关注本质,拓展延伸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教师要钻研教材,依据教材,同时也要拓宽教材,给学生留下思维发挥的空间。我们经常发现课堂铃声响起时,学生的表情还意犹未尽,教师可以适时的设计例题的拓展问题。如《折纸中的数学问题》就源于一节关于“折叠”课后设计的。从生活中的折纸到折纸蕴含的数学问题,上了一堂全新的数学课。从能折出的角的度数,,到探索得到的30°的角,及相关的度数;从折出角度的各种图形中到线段长度的计算(如图一);到折出原来正方形面积(n=2,3,4,5,6,7,8,9)的初步探索,学生兴趣盎然,乐于去研究其中的数学问题。
在折纸中又应用了数学中的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等解决问题。在折纸中,让学生充分的感受、体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完整的过程,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综上所述,对《课标》进行潜心研读,回归课本,回归本源,关注数学本质,可优化例题,适切教学,从而创设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