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散文阅读的答题要领

2016-05-14孙大娟

高中生学习·高二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肉馅乡下人草木

孙大娟

散文作为现代文阅读的一种,一直是高考中最难把握的部分。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有两点较为主要:一是文学作品阅读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答题既涉及理解、鉴赏,又涉及表述,训练很难系统适度;二是命题的文本选用没有客观标准,难易的差异很大,题目的设置与表述也缺乏科学的规范,设题指向多有不明。结果同学们付出了时间与精力却拿不到分。下面我们结合例题,分析了同学们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大家的答题误区,给出一些答题策略,以期能有效地帮助同学们提高散文阅读水平。

例题

乡下人哪儿去了

王开岭

(1)我以为,人间的味道有两种:一是草木味,一是荤腥味。年代也分两款:乡村年代和城市年代。乡村的年代,草木味浓郁;城市的年代,荤腥味呛鼻。心灵也一样,乡村是素馅的,城市是肉馅的。

(2)沈从文叹息:乡下人太少了。是啊,他们哪儿去了呢?

(3)何谓乡下人?显然非地理之意。说说我儿时的乡下。

(4)70年代,我随父母住在沂蒙山区一个公社,逢开春,山谷间就荡起“赊小鸡哎赊小鸡”的吆喝声,悠荡,拖长,像歌。所谓赊小鸡,就是用先欠后还的方式买刚孵的鸡崽儿,卖家是游贩,挑着担子翻山越岭,你赊多少鸡崽儿,他记在小本子上,来年开春他再来时,你用鸡蛋顶账。当时,我小脑瓜还琢磨,你说,要是赊鸡的人搬家了或死了,或那小本子丢了,咋办?那赊鸡人岂不成了冤大头?

(5)多年后我突然明白了,这就是“乡下人”。

(6)来春见。没有弯曲的逻辑,用最简单的约定,做最天真的生意。他们把能省的心思全给省了。

(7)如今,恐怕再没有赊小鸡了。

(8)原本只有乡下人。城市人——这个新品种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他们擅长算术、崇尚精明,每次打交道,乡下人总吃亏。于是,羡慕和投奔城市的人越来越多。

(9)山烧成了水泥、劈成了石材,树削成了板块、熬成了纸浆……田野的膘,源源往城里走。城市一天天肥起来,乡村一天天瘪下去,瘦瘦的,像芝麻粒。

(10)城门内的,未必是城市人。

(11)城市人,即高度“市”化、以复杂和谋略为能、以搏弈和争夺见长的人。

(12)20世纪前,虽早早有了城墙,有了集市,但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骨子里仍住着草木味儿。

(13)古代商铺,大清早就挂出两面幌子,一书“童叟无欺”,一撰“言不二价”。

(14)一热一冷。我尤喜第二幅的脾气,有点牛,但以货真价实自居。它严厉得让人信任,傲慢得给人以安全感。

(15)如今,大街上到处跌水促销、跳楼甩卖,到处喜笑颜开的优惠卡、打折券,反让人觉得笑里藏刀、不怀好意。

(16)前者是草木味,后者是荤腥味。

(17)老北京一酱肉铺子,名“月盛斋”,尤其是“五香酱羊肉”,火了近两百年。它有俩规矩:羊须是内蒙草原的上等羊;为保质量,每天仅炖两锅。

(18)有一年,张中行去天津,路过杨村,闻一家糕点有名,兴冲冲赶去,答无卖,为什么?没收上来好大米。张先生纳闷,普通米不也成吗,总比歇业强啊?伙计很干脆,不成,祖上有规矩。

(19)我想,这祖上规矩,这死心眼的犟,就是“乡下人”的涵义。

(20)重温以上旧事,我闻到了一股浓烈的草木味。

(21)想想乡下人的绝迹,大概就这几十年间的事罢。盛夏之夜,我再也没遇见过萤火虫,也是近几十年的事。它们都哪儿去了呢,露珠一样蒸发了?

(22)北京国子监胡同,新开了一家怀旧物件店,叫“失物招领”,名起得真好。

(23)我们远去的草木,失踪的夏夜和萤火,又到哪去招领呢?

(24)谁捡到了?

(25)我也幻想开个铺子,叫“寻人启事”。

(26)或许有一天,我正坐在铺子里昏昏欲睡,门帘一挑——一位乡下人挑着担子走进来。满筐的嘤嘤鸡崽儿。

(选自王开岭《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消逝的美》)

1.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第一段中“素馅”和“肉馅”的特点。

学生答案 (1)素馅:代表乡村,草木味浓郁、乡村年代、气味单一而不失香味;肉馅:代表城市,荤腥味呛鼻、城市的年代、肥腻令人厌倦。

(2)素馅:没有弯曲的逻辑,简单、天真;肉馅:擅长算数,崇尚精明,以复杂、谋略为能,以博弈和争夺见长。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从同学们的答案来看,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参差不齐,如:学生(1)的答案是审题不清,没有“结合全文”而局限在“第一段”进行理解的;学生(2)的答案结合全文理解此二词,但在答题时大量摘抄原文,忽视了题干中“概括”二字。

答案 素馅:单纯、质朴、率真、诚信;肉馅:复杂、精明、市侩、欺诈。

点拨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所要理解的重要词语,一般是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表达感情特别强烈的词语、在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等,结合文本可知本题所考的两个词是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因此,根据第一段“心灵也一样……”可知 “素馅““肉馅”与两类人的“心灵”有关,然后在答案区间7~20段中筛选关键段、关键句,再将其进行分类、分别提取关键词或进行简要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2.赏析画线的文字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

学生答案 (1)具有深刻的代表意义,“山烧成水泥”代表乡村变成了高楼耸立的城市,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平常乡村变成城市的历程。

(2)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乡村渐渐消失的惋惜和痛心。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语言表达艺术的赏析。难度不大,但答题情况并不乐观,典型答案如:学生(1)的答案审题不清,答非所问;学生(2)的答案知识结构残缺,要点不全,不能规范答题。

答案 ①运用比喻、比拟、夸张的修辞手法;②运用对比的手法;③形象地表现城市人对乡村资源的野蛮掠夺;④表达作者对乡村“草木”远去的忧虑。

点拨 在赏析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手法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答案的组织:①选取典型的意象、场景、场面;②观察的角度;③修辞手法; ④表现手法; ⑤分析语言上的特色;⑥概括语段主要内容(品味语段所包含的情感)等等。

3.文中写老北京的“酱菜铺子”和天津杨村的“一家糕点”两则“旧闻”有何作用?

学生答案 (1)这两则旧闻,具体真切地写出了“乡下人”的特点:死心眼的犟,表达了作者对这两个事例的认可和赞许。

(2)作者写这两则旧闻,充分说明了上文所说的“城门内的,未必是城市人”,他们骨子里仍住着草木味;与上文内容相照应,为下文内容作铺垫,更凸显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中重要段落的作用。从同学们的答案来看,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①答案都考虑到了对这两则旧闻内容的理解,但部分同学没有结合上下文,导致理解不准确;②答案角度不全面,或仅是术语堆叠,表述不够精准,丢掉不该丢的分,如:答案(2)仅答“与上文内容相照应”,而未具体阐述与上文什么内容相照应。

答案 ①表现过去(20世纪前)城里人骨子里还是“乡下人”质朴、诚信的“草木味儿”; ②与上文乡下人“赊小鸡”和古代商铺“两面幌子”的叙写相照应;③与“如今”的“城里人”高度“市”化形成对比。

点拨 鉴赏文中重要段落的作用,同学们需要对解答此类题的角度和相关内容做一些全面系统的了解。它包括:①角度:内容上(即结合上下文对该段落内容进行理解)、结构上(即结合上下文考虑此部分在文中结构上有何作用);②结构上的作用,要根据段落所在位置进行一些知识系统的构建,如,本题所在位置,是在文本中间,所以要考虑的结构作用常有:与上文……相呼应;与下文……相照应;与上文……形成对比;与下文……形成对比;为下文……作铺垫;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等等,但需注意的是,不管结构上是何作用,答题时不能仅是术语的呈现,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作出具体阐释。

4.请探究作品最后一段文字的意蕴。

学生答案 (1)结合上文“寻人启事”可知此“人”指的是赊小鸡之人,表达了作者对乡下人的怀念及呼吁人们继承乡下人的那份天真、诚信、质朴,表明当今社会正在消逝的“美”。

(2)运用想象,表达了对真诚、善良“乡下人”的怀念;呼吁人们要像“乡下人”那样;表达了作者对现代社会里的“城里人”的不满和讽刺。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从同学们的答案来看,问题有:①学生(1)的答案无“看分定点”意识,且答案未紧扣“意韵”二字,仅答“内容”遗漏“情感”,如:表明当今社会正在消逝的“美”,未能得分,可惜;②学生(2)的答案,相比较而言就显出高下了,读懂了题干,分点作答,但是在答题过程中忽视对答案的审查,导致答案重复,且对文本的深层含义的理解还需加强。

答案 想象之境,收束全文,形象地揭示文章主旨。①表现作者对“乡下人”品格和心灵的热切呼唤;②表达作者对城市人“市”化的“荤腥味”的否定和批判;③寄寓作者对城市化发展致使原有(“乡下人”)纯朴品格失落的伤感和忧思;④寄托作者社会转型期人性(精神、道德)回归的社会理想。

点拨 解答此类“探究题”常见的方法如下:①借助关键词和重点分句进行解读和探究;②借助语境进行解读和探究,如本题答案的第一点;③借助本文主旨或段落中心句进行解读和探究子,如本题答案的第二点;④借助写作背景或节选的原文章标题进行解读和探究,如本题答案的第三、四点即可由所原题《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消逝的美》得到启发,同时在答题时要注意“内容与情感”的结合。

猜你喜欢

肉馅乡下人草木
草木深
论20世纪80年代我国电影中的“乡下人进城”叙事
乡下人家
——根据课文《乡下人家》编写
草木深
买回来的肉馅再剁几下
市售肉馅有“馅阱”
巧炒肉馅不结块
冻肉快速变肉馅儿
草木的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