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2016-05-14杨新华
杨新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学生学习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高中的数学学习,还是以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存在着单一、被动、封闭、单向的知识接受的特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学习方式要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涉及具体的学习方法、策略等,还应包括其学习是否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等基本特征.
要转变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课前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进入高中后,高中数学的难度明显大于初中数学,这就要求学生上新课之前一定要先自学,预习的主要手段是阅读,把要上的新课阅读1-3遍.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对学生的“读书”却有所忽视.从长远看,一个人不可能终身依靠教师,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终身学习是时代的发展对我们每一个人提出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要学会阅读自学.
比如,在学习“逻辑联结词”这节内容时,我要求学生先读书.这一节分四部分内容:命题、逻辑联结词、复合命题和复合命题的判断.我分别请同学来讲解、讨论和总结.学生通过认真读书,认识了教材中有关的数学术语,理解领会了数学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促进了数学语言的内化.
通过自学,学生除了对要学习的新课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外,肯定还存在许多不能理解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对这些内容做一些记号,留到课堂上解决,促进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
二、交流互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生经过课前自学,带着不同的自学成果,进入课堂.由于学生基础不一,思考问题的途径不尽相同,因而对自学目标的理解程度也各异,这时,学生通过小组展开自学情况交流,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学生小组共同讨论或教师点拨,得以解惑.这样的交流不但增进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增进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多方位的合作交流.
比如,对数函数是运用所学函数知识去加以研究的一个重要初等函数,而对数的运算法则是学习对数函数、研究对数函数性质的基础和工具,因而是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把“对数的运算法则”设计为探究性课题,搞了一次“数学实验”,让学生4人一组,利用计算器,自定m,n的值,自主探究lgM、lgN、lgM+lgN、lgM-lgN、lgMlgN、lgMlgN、lg(MN)、lgMN、lg(M+N)、lgMn、nlgM等之间的关系,并要求每一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请他在探究结束后代表小组做汇报发言,向大家介绍小组的探究历程、交流实验心得、证明数学猜想.交流结果表明,学生们在“数学实验”中不仅兴趣高涨,而且通过计算、观察、归纳,发现了对数的运算性质,体验了数学发现、创造的历程,发展了创新意识,不仅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而且身心和品质也得到发展.
师生互动,可以说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学效果如何的一个体现,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及讨论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是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有针对的教学,通过“问”学生或“答”学生来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值得强调的是,教师的“问”要“问”的恰到好处,“问”要问出水平.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精髓,并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
三、问题引领——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不好的教师传播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去探究,才能真正转化成自己的能力.新课程理念下,倡导积极的、勇于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学应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条件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因此,教学中注意挖掘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再说数学的抽象过程,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提出、构造问题,鼓励学生去猜想、实践、学会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研究性学习课题:调查市场上各种易拉罐的形状,并用数学知识说明设计的合理性.课题以课外作业的形式给出,要求在下一节课上交流研究成果并展开讨论.由于问题具有开放性,因此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在探究实践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发展了创新意识,又提高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培养了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善于反思——培养学生知识构建的能力
所谓反思,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通过反思,可以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产生新的发现.因此,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积极的反思,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平时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从四个方面培养自己的数学反思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建立学习档案.学习档案内容可丰富多样,如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好的习题解法或学习方法,容易解错的习题等.(2)听课反思.没有反思的听课是被动的、肤浅的.反思老师讲解,从中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会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见解.(3)解题反思.问题解答后对结论的正确性进行检验或提出疑问;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或更佳解法;能否对问题的题设或结论进行变式;能否把当前的命题推广到一般情况;进一步考虑问题题设的完备性(充分性)及结论的精确性等.(4)写数学周记.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教师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等,都可以通过写数学周记(或数学日记)的形式宣泄出来、记录下来,它使师生之间有了一个互相了解、交流的固定桥梁.
在新课程理念下,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志在必行,一方面要求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要求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从小处入手,从一点一滴抓起,工作做到实处,必将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