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式教育之困
2016-05-14王君
王君
近日耶鲁大学华裔法学教授蔡美儿公开表示,“虎”式教育虽然让大女儿出人头地,但小女儿露露对这种强硬的教育方式十分抵触,甚至用剪刀剪短了自己的长发,冲着蔡美儿大喊:“我恨你,你是个讨厌的妈妈,让我不开心。”害怕失去女儿的蔡美儿最终做出了让步,痛苦地允许已经成为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小女儿放弃了小提琴,转而选择网球。这位崇尚虎式教育的母亲开始认识到,虎式教育的结果是两个极端,如果成功则皆大欢喜,如果失败则彻底走向反面,造成亲子关系破裂。
在此之前,蔡美儿于2011年出版的《虎妈战歌》曾引起人们关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这位虎妈会骂女儿垃圾、不许女儿在外过夜;不许她们参加玩伴聚会;不可以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不能低于“A”;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虎妈事迹被美国主流媒体轮番报道,漂洋过海,吸引了中国读者的关注。在“育儿宝典”越来越走俏的图书市场,中译本《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发售后不久,就登上了某图书销售网站非虚构类首位。自此中国出现了一大批虎妈、虎爸的效仿者……
虎式理念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很累,中国的父母更累。因为他们只有一个孩子,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为他们设计好了人生。
“虎妈”登场不久,“虎爸”冲进人们的视野。“虎爸”名叫萧百佑,是个商人,家有一儿三女,根据自身的教育理念编著了《所以,北大兄妹》一书。此书写的是自己如何将孩子中的3个儿女“打”进北大的。
之所以如此信奉棍棒教育,是因为萧百佑从内心里坚定地认为,只有中国传统教育才是最正统、最优秀的教育方式。这或许也是他与“虎妈”的共识之一。当自己的教育理念被一帮朋友群起攻之时,他大声反驳道:“中国几千年的礼不可丢,父亲就要有做父亲的威信,孩子不对,就要打,打,他们才能记住。”在《所以,北大兄妹》一书中,实现“一门三北大”的奥秘简单而清晰:“古人很聪明,发明出藤条,打到身上对皮肤的刺激很大,但不伤筋骨。”在快速促成孩子懂事和成长方面,萧百佑觉得藤条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过去十多年中,萧百佑无数次从家中的仿古花瓶里取出藤条,没有任何商量余地,孩子犯了错误,必然要打。他的妻子虽然对丈夫这套教育方式不完全赞同,但看见孩子的学业进步,也就无条件支持了。
她会在孩子被打出伤痕之后,为他们上药。外涂的万花油,4个孩子有时候轮着用,有时候一起用。
萧百佑对孩子的惩罚没有上限,因为“错误没有上限一说”。有一次他打完小女儿萧冰,萧冰的姑妈边哭边给侄女洗澡。因为要练琴,萧冰只能被打腿,上面全是血印。“姑妈你别数了。”萧冰冷静地说,“28下。”“这证明我在打她的时候,她头脑是清晰的,知道自己是错的,应该受罚。”萧百佑对女儿的表现充分认可。
当被问及“还是有很多家长不打孩子,也培养成才了”时,萧百佑说:“没问题,如果他的家庭是书香门第,他爸爸是钱钟书那有什么问题。要么他爸爸是个省委书记,那也没问题。家庭背景又好,学习又争气的孩子凤毛麟角,现在最多的是‘李刚的儿子。”
他的打法流派被自己总结成七条:一、初中以后少打,因为性格已经定型,但在幼儿、小学时期,定要严厉管教;二、只用藤条或鸡毛掸,伤皮肉不伤筋骨;三、只打手和小腿,身体其他部位不打;四、打前先训话,讲明错误之处再打;五、一个孩子犯错,其他孩子必须站在一旁听从教诲,看着兄弟姐妹挨打;六、打之前告诉孩子这次要打几下,让孩子自己数,不多打不少打,数错一下罚十下;七、孩子必须主动伸手挨打,不能缩手躲避,不能喊疼,缩手一下多打一下,喊疼打得更重。
孩子们当然有过反抗。萧尧曾据理力争说,现代社会要讲求民主。父亲不屑地回应:“你是民,我是主,这就是民主。”
狼式教育模式在萧家,要求孩子不允许自由看电视和上网,不允许随便开冰箱喝可乐,家在广州时,孩子的房间也不允许开空调。从刚会说话开始,几个孩子的必修课就是《声律启蒙》《三字经》《琵琶行》。
孩子们上学后,与同学的交往一直被严格限行。为杜绝被同龄的孩子带坏,萧家子弟想去同学家串门,必须先提交一份格式完整的申请书,列明去哪位同学家,这位同学在班级担任的职务,学习成绩如何;同行的同学有哪几个,都在班上担任什么职务,学习成绩如何;大概要待多久,何时可以回来;同学家长的姓名和电话。最后,申请书还必须由班主任签字。孩子们当然不好意思为了找个同学还去见老师,申请书大都断于签字环节。
孩子在上大学之前不需要朋友——这是萧百佑众多不近人情的坚持之一。因各种原因,萧家搬迁过五次,每次转学、搬家后,萧尧与之前的同学便完全失去联络,他的小学同学如今一个也联系不上。在萧百佑看来,以前的同学既然已经不“同学”了,又有什么可交流。从小到大,萧尧只在学校参加过两次春游,对如此严格的社交控制,萧百佑认为,这“为孩子们在同学圈中圈起了一个最纯洁、最安全的环境”。
任何课外活动在萧家都被禁止。小学时代的萧尧曾沉迷于植物研究,家里阳台上摆满他种植的各类花草。但在一次幅度不大的考试成绩下降后,萧百佑命令儿子把全部植物扔进垃圾桶。为此,萧尧与父亲发生了少有的争执。萧百佑拿着藤条对儿子喝道:“我本来不想管你,但是你太不争气,有兴趣可以,考上大学再来给我谈兴趣!”
打完儿子,萧百佑又布置了十遍《滕王阁序》的抄写。回忆这段往事,萧尧说,自己对植物的兴趣,如今也只限于帮妈妈种些葱姜蒜了。
在孩子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之前,萧百佑也不给一分零花钱,因为有了零花钱便会有新鲜好玩的东西,对学习也就越发没有兴趣。
因为父亲的“暴政”,萧尧曾经想过离家出走,却始终下不了决心。没有钱,没有朋友,他想,能走去哪儿?
虎式教育悲剧
加拿大华裔女孩詹妮弗·潘的父母运用虎式教育把她培养成为了别人眼中一名优秀的女儿,然而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当女儿长大后,她却雇凶杀死自己的父母……
詹妮弗·潘的父母是来自越南的华裔,他们在加拿大的多伦多相识、结婚,并生了詹妮弗和菲利克斯两个孩子。这对讲着广东话的夫妇都是汽车配件厂的工人,他们精打细算买了一栋有两个车库的房子,父亲开一辆奔驰车,母亲开一辆雷克萨斯。
4岁时,詹妮弗开始学习钢琴,压力也便始于那时。控制欲极强的父亲每日跟踪着詹妮弗的学习状况和一切活动。然而直到一次膝关节的损伤,詹妮弗花样滑冰的奥运梦想破灭了,8年级时作为班级告别致辞演讲人的希望也同样破灭了,于是,詹妮弗开始自残。除了她最擅长的音乐课之外,她其他科目的成绩都直线下降,微积分不及格,未能从高中毕业。
然而,她的父母并不知道这些。
詹妮弗伪造了假成绩单,同时精心编造了谎言。她甚至假装去一所附近的大学上医药学的科目——那是她爸爸对她的期望。实际上,她只是躲在市中心的图书馆里。加拿大华裔的男友则是詹妮弗的另一个秘密,因为她的父亲不让她交男朋友也不许她参加聚会。当她的父母得知了真相,便将詹妮弗关了禁闭。于是,詹妮弗找来了杀手。那年,她只有24岁。2010年11月2日,三名枪手走进了潘家,他们将詹妮弗的母亲杀死,父亲尽管活了下来但却身受重伤,詹妮弗及其同伙被判处终身监禁。
无独有偶,2015年10月,贵州一对夫妇为自己的虎式教育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对夫妇俩平时对自己的一对孪生女儿管教十分严格,两姐妹从小被寄养在姨姑家学习,到小学三年级时才跟父母同住。由于错过了孩子成长的关键几年,孩子对父母的感情也无从谈起。相反,爸爸总是以家长自居的威严对待他们。妈妈是家庭主妇,经常打麻将,平时也没跟孩子交流。
但没有哪个父母不是为孩子好的,他们为了让孩子考好成绩,不让孩子看电视、不让孩子出街、也不让孩子带同学回家。周末父母还请了家庭老师为他们补习。
孩子们感觉很累很压抑,但是父母不理解。父母把漂亮衣服和零花钱当最好的爱。一次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被妈妈数落说“孩子把她的脸丢光了”,爸爸也罚他们跪了20多分钟。在某天夜里,失落的姐妹俩突然萌发了把父母整死寻找自由的念头。
第一次谋杀计划是在屋里开煤气。两人半夜起床偷偷关上窗户打开煤气,想把半夜起床上厕所的父母毒死。父亲半夜上了厕所但又平安回到了卧室。第一次谋杀失败。第二次谋杀是趁妈妈在厨房忙活时,将毒鼠药放妈妈的饭菜里,妈妈被送进了医院,爸爸也刚好因痛风入院输液。在医院的日子里,两孩子感觉到爸妈从来没有过的和蔼,因为爸妈跟他们亲切地聊天拉家常,这是从来没发生过的。父母的和蔼却让她们下定了更大的决心——下次一定要多放一些。结果第三次谋杀,两孩子将6瓶毒鼠强倒进爸妈的稀饭,两夫妻在痛苦中死去……
不得不说,这是家庭教育的失败。本以为是爱孩子,却没想到为自己挖了坟墓。
反思
事实上,“虎”式教育的积极作用也被质疑。美国教育学家曾对300多个美国华裔家庭进行了长达10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和“支持型”父母的孩子相比,“虎儿”们的成绩低于前者。而与家人关系的疏远也造成“虎儿”们情感问题更多,抑郁和焦虑水平更高。
家庭教育研究专家、天津社科院研究员关颖对于“虎妈”“虎爸”的教育理念无奈地叹息:“家庭教育突出的问题是对儿童权利的漠视,‘虎妈‘虎爸受到一些家长追捧和盲目效法,父母凌驾于孩子之上,不尊重孩子的生存、参与的权利——这是集体无意识,也暴露了多年来家庭教育指导的缺陷。”有心理学家说:“超越”或“落后”于孩子心理和生理发育水平的教育,都会妨碍孩子的身心发展。一味地模仿“虎妈”“虎爸”的“棍棒教育”,会“望子成聋,盼女成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