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苏轼文化精神对眉山的影响

2016-05-14蒋兴满

魅力中国 2016年6期
关键词:眉山

【摘 要】“爱国爱民、实事求是、正直明辨、乐观豁达”的苏轼文化精神,对眉山的民风民俗、建筑规划、社会思想和价值取向等城市精神都影响深远。如何促进东坡文化的现代化,古为今用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苏轼文化;眉山;城市精神;古为今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民族学院2015年度大学生科研项目“苏东坡与眉山文化的关系对当今社会的影响(DXS14009)”的成果

苏轼(1037—1101)才华横溢,作品颇丰。今存诗歌2700多首,词350首,及文章4200余篇。[1]他在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亦饶有建树。其在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为后人所称道,形成了独特的东坡文化精神,对眉山城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苏轼文化成就略述

苏轼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以文、诗和词为代表的文学成就,以书法、绘画和音乐为代表的艺术成就和融合儒道释三家的思想成就等方面。

(一)苏轼的文化成就

1.苏轼的文学成就

苏轼的文与欧阳修并称“苏欧”。宋代释德洪《跋东坡池录》:“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为文要“有益于济世之用”。[2] 苏轼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评论苏轼的诗:“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苏轼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词的代表。清代陈廷焯说:“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白雨斋词话》卷七)他扩大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打破了“艳科”的藩篱。

2.苏轼的艺术成就

苏轼的书法和米芾、蔡襄、黄庭坚并称“宋四家”。苏轼酷爱书法,其弟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晋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苏轼书法成就极高。黄庭坚《山谷论书》:“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数百年后,必有知余此论者。”苏轼在黄州时所作《寒食帖》亦为现今中国三大书法名帖之一。苏东坡的墨竹和枯木怪石在绘画史上享有盛名,也是文人画的开创者。[3] 苏辙《汝州龙兴寺修吴画殿记》云:“予兄子瞻少而知画,不学而得用笔之理。”可见苏轼对画功底深厚。同时,苏轼还发展了绘画的写意功能,强调精神意蕴而不是形象本身。苏轼精通音律,他的词可诵可唱,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苏轼在被贬荒疆之时还对民间音乐进行了整理,并把音律应用到了诗词赋文之中。

苏轼的文学艺术风格论与创作论都贯穿着一种“通”的精神。[4] 这使得苏轼通晓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集中体现在文学和艺术上。

(二)苏轼的思想成就

1.“达者兼济天下”——苏轼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坚守

苏轼自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饱读经史。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说:“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苏轼自小就有奋历当世的精神。科考入仕,苏轼成就极高,仕途上的荣光,必将转化为他经世济时、献身政治的决心。[5] 苏轼《答虔倅俞括奉议书》说:“有意于济世之实用,而不志于耳目之观美”,这反映出苏轼不期望虚名和志在济世利民的情怀。儒家思想赋予给苏轼的品质,也使苏轼遭遇多次贬官,但他被贬谪到岭南依然不改其志。苏轼《与李公择》说:“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可见他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坚守。儒家的淑世精神是苏轼人生道路上行进的一条基线,虽有起伏偏斜,却始终贯穿。[6]

2.“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对道家思想的回归和升华

苏轼早年师从道士张易简,接触道家思想。在历经宦海浮沉后,便逐渐结缘于老庄思想。苏轼对道家思想回归和升华体现在他面对世事的态度和将道家思想融入自己的文学作品中。钱钟书说:“他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而且在他的诗里还看得到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在中国散文家里所喜欢的周庄和韩愈都用这个手法:例如庄周的“天运”篇连用刍狗已陈、舟行陆、车行水、猿狙衣服桔槁、柤梨橘柚、丑人学西施六个比喻来说明不合时宜。”[7]因而,苏轼在苦难的贬官生涯里,其精神不但没有消沉,反而变得更加乐观豁达。他《答毕仲举书》说:“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所期,而先得所似,不为无害。”可见苏轼回归道家思想是为了完善人格和培养豁达的人生态度。

3.“是非忧乐本来空”——苏轼对释家思想的领悟和借鉴

苏轼在表现个人内心世界的诗歌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禅学主题,即人生如梦,虚幻不实。[8] 苏轼时常感叹人生短暂,“吾生如寄耳”和“人生如梦”,释家思想中的旷达让苏轼在贬谪中找到了一种解脱。苏轼三贬,贬地越来越远,生活越来越苦,年龄越来越老,然而这“喜——悲——旷”的三部曲过程却越来越短,导向旷的心境越来越快。[9] 苏轼同样将释家思想应用到文学创作中,在《赤壁赋》中他就借用了佛教的永生不灭的观点写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都体现了苏轼对于释家思想的理解到借鉴,并应用到其苦难多变的人生中。

苏轼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既有儒家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抱负,也有道家安贫乐道的乐观豁达,还有佛家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这也使得苏轼能够兼通各家思想,为己所用。

二、苏轼的文化精神与眉山的联系

苏轼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苏轼文化精神,历史悠久的眉山也有其独特的城市精神。苏轼对于眉山有着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文和城市等方面。

(一)苏轼的文化精神

在苏轼卓越的文学成就下,蕴含着丰富的苏轼文化精神。其文化精神可概述为:“爱国爱民、实事求是、正直明辨、乐观豁达”。

其一,爱国爱民。苏轼深受儒家尊主泽民思想影响,其一生历经五帝,对君主都尽心竭力辅佐。对人民,他所到之处皆做了一番好事,在徐州抗洪,改革凤翔“衙前”役法等。其二,实事求是。苏轼实事求是,不盲目跟风,在《上丞相书》说:“凡学之难者,难于无私。无私之难,难于通万物之理。故不通乎万物之理,虽欲无私,不可得也。己好则好之,己恶则恶之,以是自信则惑也。是故幽居默处而观万物之变,尽其自然之理而断之于中。其所不然者,虽古之所谓贤人之说,亦有所不取”。这也使他在政治上与王安石、司马光等人产生分歧,以致屡次被贬,但他不改其志。其三,正直明辨。这是他的人生信条和处世准则,他在《与杨元素书》中言: “某近数章请郡,未允,数日来杜门待命,期必得耳。公必闻其略,盖为台谏所不容也。昔之君子,惟荆是师;今之君子,惟温是随。所随不同,其为随一也。老弟与温相知至深,始终无间,然多不顺耳。”从中可以看到苏轼正直独立的品质。其四,乐观豁达。苏轼在艰难困苦之时,总能化悲痛为力量,用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他在《超然台记》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正因为这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才使苏轼在外放岭南七年的时间里安然自适。

(二)眉山的城市精神

眉山位于天府之国,古称眉州。眉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称为“千载诗书城”。李白《蜀道难》描写“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其中“蚕丛”氏就来自今天眉山青神地区,据明代余承勋《青神考》:“青衣之野,蚕丛尝主之,土人名其邑,以寓思焉。”(青衣指今青神地区)。眉山在宋代较为发达,又因“三苏”的成就,引来世人对古老眉山的关注。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是城市的灵魂,在这种精神的支撑和激励下,城市才得以快速发展。眉山这座城市的核心精神是:“坚韧图强,求是创新,团结进取,苦干兴眉”。[10]于此同时,眉山将苏轼文化精神融入到了眉山的城市精神里面,使之富有历史性和文化性。

(三)苏轼文化对眉山的影响

1.苏轼文化对眉山人的影响

苏轼对眉山的人的影响体现在思想文化和价值取向上。“三苏”文化历来为眉山人所推崇,又以苏轼最甚。清代张鹏翮撰三苏祠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轼一家因文而举世闻名,深深影响了眉山地区的学子。据《眉山县志》记载:“其民以诗书为业,以故家文献为重。”苏轼文学在历代皆盛行,陆游《老学庵笔记》:“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士尤盛。”受苏轼等影响,眉山士人读书成风,人才辈出,仅在两宋眉山地区考取进士的人数就多达八百多人。[11] 宋代唐庚等眉山文化名人皆是受苏轼的影响,刘夷叔曰:“唐子西善学东坡,量力从事,虽少,自成一家。其诗工於属对,缘此遂无古,意然其品在少游上。”(《唐子西集》十五卷),唐庚亦被后人称为“小东坡”。

2.苏轼文化对眉山城市的影响

苏轼对眉山城市的影响体现在建筑规划、文化风俗、特色饮食、旅游产业等方面。建筑规划方面:为更好继承和弘扬东坡文化,眉山将市中心命名为东坡区,以示对苏东坡的敬仰;眉山还建立和修缮了一大批和苏轼相关的建筑和遗迹,修缮了历经数百年的三苏祠,并修建了三苏博物馆;围绕三苏祠的古纱縠行地区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宋城”,复古建筑处处可见,体现出苏轼对眉山地区的重大影响。文化风俗方面:每逢高考,眉山学子都会相继前往三苏祠祭拜苏轼,这成为了眉山的一种文化习俗,更成了眉山人心中的崇拜。特色饮食方面:眉山饮食文化浓厚,因苏轼而著名的有“东坡肉”和“东坡酒”等。眉山人家中遇红白喜事,“东坡肉”则必不可少。东坡好酒,眉山酒文化源远流长,并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方面:眉山有悠久而独特的历史文化,亦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以苏轼为核心的三苏祠地区、青神古中岩苏轼读书之地以及岷江和东坡湖等景观。

三、继承东坡文化,发扬东坡精神

东坡文化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东坡文化的现代化,使之古为今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继承东坡文化,并用现代化的媒介去传播和发扬东坡精神。

(一)继承东坡文化

学习和传承优秀的东坡文化可以提高眉山人的文化素养,展现眉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促进以苏轼为代表的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发展,把眉山建设成为知识型的历史文化名城。

继承苏轼文化会面临很多困难,一是年代久远,二是古今文化的差异性。继承和发扬东坡文化,首先就要正确认识东坡文化。正确地理解和继承东坡文化,会避免产生文化误解和流失。需要对于苏轼的生平和作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整理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东坡文化和现代化的文化相结合,并根据地域特色打造一批现代化的东坡文化载体,促进东坡文化的现代化和长远化。

(二)发扬东坡精神

“东坡文化”是眉山的名片。为更好发扬优秀的东坡文化,推动眉山人民对东坡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在中小学课堂,可以开设东坡文化课堂和相关课程,对苏轼文化进行宣传和讲解,让学生认识苏东坡、了解苏东坡,以便于更好传承和发扬东坡文化。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主题博物馆、特色公园、名胜古迹、网络媒体等宣传方式,有计划地宣传东坡文化的文化内涵、特色和成果。此外,对外传播东坡文化,利用网络公共平台进行苏轼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苏轼和苏轼文化。与此同时,举办“东坡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弘扬东坡文化的活动,扩大东坡文化的影响力。另外,可以修建一批关于“东坡文化”的特色建筑,大力开发关于东坡文化的特色旅游产业。此外,依托东坡文化打造特色的产业和品牌,例如“东坡肉”“东坡酒”等饮食文化,这也是企业依托文化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并推动文化的传播的有效途径。

发扬优秀的苏轼文化精神,加深我们对于苏轼的了解,提高眉山人民的素质,着力打造和推动以“东坡文化”为核心的“中国诗书城”这个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发扬东坡精神,让这些优秀的文化继续传播,让更多的人熏染到东坡文化,践行东坡精神。

参考文献:

[1]苏轼(宋)著、刘石导读.苏轼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8,P2,P3

[2]刘乃昌.苏轼文学论集.[M].济南.齐鲁出版社,2004.8,P181

[3]林语堂.苏东坡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10,P223

[4]莫砺锋.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艺思想.[J].中国韵文学刊.2008年第6期

[5][6]王水照. 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J].文化遗产.1989年第5期

[7]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5,P99,P100

[8]周裕锴.梦幻与真如—苏、黄的禅悦倾向与其诗歌意象之关系.[J].文学遗产.2001年第3期

[9]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5,P579

[10]三苏文化与眉山地区现代化研究课题组.三苏文化与眉山精神.[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4期

[11]杨文等.两宋眉山进士群体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5年第4期

作者简介:蒋兴满,男,四川眉山人,四川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学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眉山
眉山农商银行:开启便民支付新场景
从蜀刻本知见目录看宋代眉山刻书特点
从蜀刻本知见目录看宋代眉山刻书特点
袁泉《瓦屋山下的幸福村》国画
基于三苏文化视角的眉山旅游地形象构建研究
涂白
四川眉山:瓦屋春雪
书写眉山的几种方式(组章选三)
眉山扬眉,才气出鞘(组章)
云在青山月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