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学习的青年职工积极心理教育应用研究
2016-05-14庞玉泉
庞玉泉
【摘 要】互联网便携终端带来的移动学习对于青年职工积极心理教育作用积极、有效,对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教育等概念进行概述,近三年国内青年职工心理研究论文主要方向及关注点进行综述,指出青年职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善于拓展新模式,主要集中基于移动学习的积极心理的应用教育,基于培养积极内在心理状态的线上团体辅导,进行基于发展和提升优点和潜力的个别指导,促进青年职工积极心理教育。
1、积极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中间学科,在现代社会有着广泛的应用。人们常常有一个认识悖论:似乎社会越发展,人类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这其中多数原因是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提升了大众的观测视野与认知范围,即了解的浅层知识增多。其实是社会越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也随之拓宽,关注的社会与人的细节越多,并把很多问题上升为理论,在现代媒体的飞速传播下,得到很大的关注。
国内学者积极研究日趋增多,在面对压力事件时,通常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人不易生病(李金珍等,2003);有学者以积极心理健康理论为指导,致力于青年职工的积极心理品质的探索和量表的编制(孟万金,2009);而在研究方法上,有学者认为没有什么实质性突破(崔丽娟等,2005)。也有学者认为心理研究包括心理健康研究不是生活现象下的被动行为,不是对某些消极生活现象的顺从和认同,亦不是对人类病例性心理问题的被动应对,而是一种向社会和生活现实自己精神力量、自由意志和道德立场的自觉行为(陈晓娟,任俊,马甜语,2009)。
2、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应用模式
当传统的心理咨询模式滞后于青年职工对于心理知识需求,尤其是不能形成青年职工对于心理问题的自我应对。探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2.1基于移动学习的积极心理教育应用研究。
依托于移动互联设备的移动学习正成为新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工作,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和工作内容并且提供大家之间的双向交流。”互联网终端设备的简易与便携使得智能手机成为青年职工登录互联网的首要选择。如何把青年职工心理健康教育与手机为主要操作仪器的移动学习使用相联系是今后企业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应用研究方向。
心理教育课程的微小化、互联化,不仅可以缩短传统课程模式的应用时间,消除同事之间的时空差距,还可以增加业余时间的兴趣性、增强同事之间的互动性,可以凭借互联网实现远程优质教育资源的灵活应用。健康心理知识传播与自我指导、学习榜样都可以在移动学习中实现。
2.2基于培养积极内在心理状态的团体辅导。
群体层面的凝聚力,良好的群体心理氛围等会给青年职工积极的心理暗示与鼓励。企业的存在环境即封闭又开放,接受着社会与网络的双重影响,网络的广泛渗透,人机互动的模式,致使青年职工的集体观念模糊,集体精神涣散。对于眼前的集体认为其功能过于正统,作用限制,通常是采取忽视的态度,在寻找归属集体的时候往往屈从网络社会分层,集体成员处于虚拟的交往空间,没有生活与心灵的感触,青年职工寻求的内心归属感长期处于空置。把握适度的团体辅导是进行心理咨询的有效方式。
青年职工自主意识的社会分层存在误区。 群体内分层误区是指青年职工把社会上未经辨明的青年群体分层标准套用在自己身上,以此来表明自己的群体态度,模仿这一群体的生活模式。社会上流行的“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农民工二代”等热词既是这种社会分层状况的集中体现,尽管其中有着狭隘的偏见,但是青年职工本身的知识储备与社会经验不足,没有能力对这些看似正确的概念进行理智的区分,不能分清概念的本质与外延,难以形成正确的认识,但是这种非正式化的言语标准极易被青年职工掌握,并结合自身的现实状况,把自己归于某一类别,而后出现仇视、不甘、嫉妒等不良心理。团体辅导之前要进行相应的心理学知识普及,团体辅导中要根据团体成员的表现及时调整辅导方向与力度。团体辅导后要适时适度进行跟踪调查与回访,检测辅导的效度与信度。
2.3基于发展和提升心理潜能优点的个别指导。
青年职工在工作期间尚已经养成耐心和坚定的品质。由于青年职工所处青春期生理特征与个性发展阶段特征,使得一定数量的青年职工心理问题层出不穷,个别指导一直是企业进行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多数是事后的诊断与分析。当代青年职工的“苦难”,诸如就业选择、爱情体验、网络依赖等,因为与长辈存在的代际差别而不被社会理解,甚至被家庭、学校、单位或社会忽略。当他们的心理表述与行为出现时,常被冠以异常等词。这种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正是当今青年职工心理健康的欠缺。对于青年职工的优点与潜力的发掘与发挥需要心理健康教师与心理咨询师的作用,进行个别指导需要。
传统德育模式存在不足。瑞士精神病学家荣格说:“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使病人进入一种不可能的幸福状态,而是帮助他们树立一种面对苦难的、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传统的德育模式下说教的应用空间正在缩小,实际功能也在下降,主要是因为描述的幸福状态需要不同层次的青年职工投入其自身努力的数倍也难以实现。传统教育模式无效后,要结合青年职工个体,发掘优点与潜力,鼓励青年职工养成良好的品质,实现努力突破,是进入幸福状态的关键步骤。
综上所述,青年职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积极推进新模式,实现高效心理健康教育的被动转化,注重青年职工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心理危机的应对策略把握,使青年一代在人生发展的进程中可以应对周围世界的变化全面收获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2003).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而研究方向.心理科学进展,3,31-327.
[2]孟万金,官群.(2009).中国青年职工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中国特殊教育,8,71-77.
[3]崔丽娟,张高产.(2005).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402-405.
[4]陈晓娟,任俊,马甜语.(2009).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解析.心理科学,2,487-489.
[5]谭亚菲 青年职工生命意义与自尊、内外控制倾向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年底21卷,第5期,825-825.
[6]贺彩艳,王东维,生命化德育的内涵与教育体系[J]求索,2013年第11期: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