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究
2016-05-14曹锦阳
【摘 要】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重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优化政府服务,增强依法全面履职能力,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信息化深刻地改变着政府的运作方式。而政府现代化的根本特征表现为政府的信息化,面电子政务正是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政府管理新形态。通过分析和解决当前政府职能中存在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通过推进加强完善依法行政,努力实现政府管理创新,公务员素质建设提升,广泛实施改革战略举措,共同推动政府行政体制的改革,逐步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现代化。
【关键词】行政体制改革;职能转变;公共服务;现代化
一、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和个性化特点
(一)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启示
1、推行退休制和任期制的代谢型改革。1983年,中国进行了第一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减少机构、编制及领导职数。这次改革对中国的最大贡献是建立了退休制和任期制,消除了当时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
2、逐步转变政府职能的创新型改革。1988年的第二次机构改革,主要是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能,逐步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体制。这次改革给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做出的贡献,主要集中在:明确转变职能是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提出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改革方略。定职能就是政府管什么事。定机构就是由谁来管、哪个部门管。定编制就是有多少人去管。从此,历次改革都离不开“三定”这样一个改革路径。[1]
3、宏观与专业部门关系的调整型改革。1993年进行的第三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对宏观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对宏观管理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的关系进行了调整,撤并了100多个管理部门。由此使部门职能规范和高效。
4、“三驾马车”的适应型改革。1998年,中国进行了第四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在当时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对投资、金融、外贸体制进行了改革;同时撤并了一些部门,大幅度压缩了编制。金融危机的特征是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幅度的缩减,需要预防危机的能力不断趋强。
5、简政放权的探索型改革。2003年的第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其最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历史任务,下放了60%多的各种审批权。简政放权的服务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由此在简政放权改革上提高协同性、系统性,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上转变观念、强化责任,在优化政府服务上拓展内涵、创新方式,为发展改革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6、大部制的归类型改革。2008年,中国第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实行大部制改革,将原来分工比较细的部门,合并为大部委。政务信息化、服务高效化,推动城市智能化。从而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创造出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中国所进行的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走过的路程和每次改革的主要任务及贡献,呈现的有阵痛、徘徊、艰难的记忆,也有平稳、坚定、发展的喜阅,带来有四点启示: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通过把政府职能转变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轨道,方可使之与国际接轨。二是机构改革是关键。在进行职能转变的同时,把机构控制好、协调好。机构改革主要是组织设置的科学化,使各部门关系实现协调。三是编制控制是焦点。主要是严格控制行政编制,以控制经费,提高效率。四是长期探索实践。从内外层面寻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定位,在规范化、信息化寻找突破口,以期通过行政绩效管理使之多轮驱动发展。
(二)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的个性化特点
1、行政探索型改革。中国改革的突破始于农村,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首先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取得突破。三十多年前,从农村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进而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要求,所以中国对原来那种高度集中、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2、完善渐进型改革。这种改革每隔一段时间设定一个目标,不断向前推进,呈渐进式发展,而不是突变;不是推翻原来的体制,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完善。
3、顶层设计型改革。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顶层设计的特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最基层的农村开始。而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则是每隔五年,由政府进行一次顶层设计,制定出总体方案,按照方案由上到下逐步推进。
4、服务跟进型改革。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直是服从于、服务于经济管理体制和其他领域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到哪一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跟进到哪一步。改革的目标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相适应。
(三)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处理好的四大关系
1、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凡是市场能办的事情,一律放到市场,政府不再管理。政府只是履行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责任,资源配置由市场去完成,具体的经营管理由市场主体去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革开放”是路径,“小康”是目标。政府的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上,主要通过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激发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2、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凡是社会能运作、基层能够自治的,一律让社会去管理,让基层实现自治。中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主要基于当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与社会关系出现明显的不平衡,迫切要求政府通过转变自身的职能,优化职能结构,提高社会管理服务职能,来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和谐共存。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目标不仅要满足市场的需求,也旨在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为市场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效率。
3、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政府不再具体管理企业的活动,政府只是管理国有资本及其投资。微观经济活动一律按市场规律去办。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在企业政府关系中,企业是主体,政府公众则是客体,也即企业政府关系的作用对象。
4、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纵观中国历史,央地关系始终是关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大命题。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及财权。全国性、跨区域的事务,由中央政府负责;地方政府行政管辖范围内的事务,由地方政府负责;还有些靠单个省份无力独自完成的事务、需跨省区完成的事务,可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去办理;中央政府有些事项,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委托地方政府去完成。现代国家的重要特征就是具有汲取能力,这是所有现代国家其他能力的基础。
二、行政体制改革发展过程在不容忽视的改革问题和误区
(一)中国当前行政体制改革存在问题的突出表现
1、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近几年,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不断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但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政府职能缺位、越位、错位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个别地方还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仍然管了很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行政审批事项过多。二是一些地方政府仍然没有把本该属于企业的权利交给企业、没有把由本应市场管理的事情交给市场,直接干预微观经济运行和市场行为。三是大部门制改革经过探索已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大部门制改革尚处于探索之中,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其一,改革难度增大,速度放缓,导致改革进程放缓。其二,已进行大部门制改革的,有的仍处于“貌合神离”状态。其三,职责分工尚未完全落实到位,应该整合的机构职能有些还没有完全到位。四是政府的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比较薄弱。在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社会管理方面的职能有待加强。
2、政府组织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合理、协调的行政层级体系是国家行政权力顺畅运行的重要基础。目前,中国行政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主要表现为:各级政府的财权事权不对称,权责脱节;有的地方各自为政,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实践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了政令的统一;一些地方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热衷于搞“诸侯经济”,这些都扭曲了中央的政策法令,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政策的执行力。在地方政府间的行政关系和行政结构方面,目前仍存在政府机构设置不尽合理。部门机构分设过细、职能交叉、权责脱节严重,不同层级政策职能重点不突出,“上下一样粗,左右一样齐”的现象仍然存在。
3、政府管理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建立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权责一致的政府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而目前中国在政府管理方式仍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一是行政审批制度有待继续深化。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了一大批行政审批项目。但行政审批中长期存在的审批项目过多、程序繁琐、权责脱节、监管不力、效率不高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审批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审批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审批责任有待进一步明确,审批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政务公开有待继续推进。目前中国的政务公开在一些地方公开的形式大于实质,普遍存在着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公开的广度和深度上有待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缺乏法律的统一性和可操作性。
4、绩效考核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重要举措。[2]目前中国政府绩效考核工作主要是立足于解决问题,针对性强,创新点多,但在实践力度和效果上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绩效评估总的看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相应法律和制度保障,缺乏相应激励机制。二是考核体系不科学。在政绩考核指标上,“重经济指标,轻公共服务”、“GDP考核至上”的倾向,这不符合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三是有的地方绩效考核中存在形式主义,把评估、考核作为“面子活”,空头支票多、抓落实少,虎头蛇尾多、善始善终少,干部存有应付心理,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实现政府绩效管理与行政问责有效结合,发挥政府绩效管理的评价功能,成为今后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绩效管理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当前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因分析
1、改革面临的来自社会各层面的阻力比较明显。从历史角度看,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可以用“短缺基础上的共同贫穷”来形容,从农村开始的改革旨在破除体制樊篱,调动人们致富的积极性并释放活力。这有点类似于马拉松比赛,“共同贫穷”意味着绝大多数人在同一起跑线上,改革就是清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这样的改革明显具有“帕累托改进”的成分,支持改革的力量最为强大。随后针对企业的改革在中国实际上走了两条路,一条是“增量改革”即容许和鼓励非公企业的发展,另外一条是对集体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民营经济壮大造就了一大批富裕阶层,而国企改革在经历了退出、下岗等阵痛之后,逐渐演变成为固化的利益格局和某种程度的制度“锁定”。新时期的改革以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社会公正为价值导向,以缩小地域和贫富差距等为着力点,这意味着改革脱离了“帕累托改进”的轨道,越来越具有“劫富济贫”的味道,需要利益驱动来改善其他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境况。
2、改革深化要求政府进行自我革命的任务比较艰巨。在长期的政府主导型行政改革中,中国政府扮演着制度设计者、资源调动者、变革推动者、利益协调者多重角色,由此产生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政府既是改革的主体,同时又是改革的客体;改革的目标是克服社会萎缩,但强化社会却依赖政府的自我克制;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看不见的手”,但看不见的手却要靠政府“看得见的手”去创造。改革进入深水区,核心标志之一是政府日益成为改革的对象,改革更多具有政府自我革命的成分,其艰巨性可想而知。
3、改革新理念与传统动力机制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用“以人为本”来概括改革新理念,传统动力机制与这一理念愈益显得格格不入:基层和地方政府离民众最近,最有条件了解、理解或直接体验民众疾苦和需求,但实际上主要发挥“传声筒”的作用,被动地依靠中央改革意志实施改革;改革的原初动力是回应民众需求,但其直接表现却是对中央意志的响应,各级政府就改革的实施及其效果向中央负责;干部任用以民众满意、民众拥戴为主要依据,但民众满意拥戴与否实际上还是上级说了算。由于缺乏决定官员乌纱帽的权力,民众在改革中更多扮演了看客的角色,改革推进变成了中央核心决策层与不同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各种潜在抵制力量之间的博弈。[3]
三、信息化视野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心智思维
国家治理体系包括由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构成的国家治理体系,体系是不是科学合理,是不是和现代化趋势相吻合,这非常重要。治理体系本身需要完善,应该朝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这是一个很宏大的改革命题。不管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还是文化制度,那些与现代化治理体系不吻合的内容都需要调整。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非常有内涵的提法。政府的决策能力、执行能力,能不能与时俱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执政党能不能适应互联网发展,具不具备相应的水平等。行政体制改革面临的三个突出问题。此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笔者认为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因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核心就是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必要干预。而行政体制改革:需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4]
(二)信息化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从未来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举措层面来看,通过确立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政府改革框架,转变政府职能无疑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宜采取的举措主要有:一是政府向市场放权,也就是通过政府向市场放权,从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二是政府向社会放权,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民间组织在社会事业管理中的作用;三是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放权;四是要优化政府职能配置,要按照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来管理这样一种原则,重新理顺每一个政府部门内部的职责权限,包括部门和部门之间要建立权责清晰的责任体系;五是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六是构建政府基础性制度,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包括建立不动产登记制、公民代码制、组织机构代码制等三大基础制度。已此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把政府职能真正转向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从未来行政体制改革的趋向目标层面来看,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正在中国启动。未来改革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到2020年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二是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十八大第一次对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做了清晰的界定:这就是“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中国把建设服务型政府最终落脚点定在人民满意上,人民是不是满意是我们评判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最重标准,这是有重要政治内涵的。其作用突出表现在:
1、在政府治理领域,电子政务是信息时代政府部门的行政方式。实践表明,推行电子政务,不仅可以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而且可以增强政府部门的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能力,提升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水平。如金税工程通过防伪税控、交叉稽核等方式,有效防范和打击了犯罪分子伪造、虚开增值税发票,偷骗国家税款的违法犯罪行为。
2、在经济治理领域,信息化是引领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以及资源、能源和环境方面的制约,而信息化可以节约工业用地,减少用工需求,减少资源、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扩内需”等方面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3、在环境治理领域,信息化在环境监测、污染源监控、减少企业污染物排放等方面都可以发挥作用。通过实施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项目,环保部可以实时监控全国重点排污企业的废水和废气排放情况。
4、在文化治理领域,信息化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手段。数字化可以提升文化产品制作水平和展示效果,网络化可以促进文化产品的传播,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整合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及广电、教育、科技、农业等部门的优秀数字资源,开辟了一条文化服务新途径。
5、在社会治理领域,信息化在促进就业、改善教育和医疗条件、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建设诚信社会等方面都能够发挥作用。此外,信息化还可以促进国家治理制度化、程序化、法制化。如信息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固化政府部门的办事流程,减少人为暗箱操作空间,降低行政执法的随意性,提高依法依规办事水平。
(三)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趋向
第一,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服务型政府。大力发展移动电子政务,通过App提供公共服务。利用大数据提高党政部门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建设政府数据网站,有序开放公共数据资源,促进信息消费,发展信息服务业。采取O2O模式,建立网上办事大厅和网下行政服务中心联动机制。以法人机构代码为标识对企业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以身份证号为标识对居民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
第二,推进社会事业信息化,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智慧教育、智慧医疗,促进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建设全国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开展跨部门联动监管和联合惩戒。加大对各类涉网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和打击力度,建立安全、有序的互联网空间。
第三,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制定专项政策,充分发挥各类服务商的作用。推广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3D打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智慧产业。
第四,加强文化信息化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推进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等文化场所的信息化建设。推动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和社会化开发利用,促进文化信息服务的产业化与集群化发展。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第五,加强环保和生态信息化建设,建设美丽中国。通过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监测、保护和防治能力,促进生态文明。采用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加强对全国环境污染状况的动态监测,实现环境监管全国“一张图”。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以信息化手段减少污染物排放。
第六,推行电子党务,进一步提高党建水平。深入推进组织、纪检、宣传、统战、对外联络、政法、编制等党委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实施“智慧组工”工程,提高组织工作水平。建设电子监察系统,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宣传工作,加强与统一战线上的社会各界人士、海外友好人士的沟通和交流。利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增强社会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高编制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第七,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保障信息安全。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改善小城镇、农村和偏远地区上网条件,降低电信资费标准。进一步推进三网融合、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分离。集中全国人力物力,突破CPU、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并实现大规模商用。做好网络安全防护,加快制定《数据保护法》,保护个人隐私和企业商业秘密。
四、进一步推行现代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途径
1、推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当前,应着重实现政府职能向四个方面转变:一是向大力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转变。通过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强化市场监管职能,健全监管体系,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健康的市场秩序。二是向有效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更新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着力解决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公共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加快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切实保障农村、基层和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的需要。三是向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社会管理,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事业。四是向实行科学化的公共治理转变。树立公共治理理念,由以行政控制为主向以服务公众为主转变,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
2、持续加强完善依法行政。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原则。要通过加强立法来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一是加强组织立法,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完善组织结构,提高组织效率。二是加强行政程序立法,运用法律规范行政权力的运用,对各行政部门的职责作出明确规定。三是健全对行政权力的法律监督机制,高度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四是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制度,在明确界定决策责任主体和责任界限的基础上,预防和纠正行政失误。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3、极力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大数据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学术界通常用4V来描述大数据的特征,即大量化、快速化、多样化和高价值。通过新兴的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融合与发展,改变知识的获取、传承、积累和创造方式,并推动着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组织方式与社会形态的深刻变革,行政管理的形态也相应地发生转变。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政府管理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主要体现。应从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一方面,转变政府管理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有限政府”和“服务政府”的理念,强化政府主要职能,建设人民满意政府。另一方面,创新政府管理方式。[5]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行为,完善审批方式;大力推行政务公开,使行政权力运行更加透明,便于群众监督;加快培育市场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使之承担政府转移出来的职能,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4、全面提升公务员队伍素质。公务员是政府管理的主体,也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者和推行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通过进一步健全完善干部工作的各项制度、机制和措施,建设一支能够担当改革发展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第一,在公务员队伍中解决好为谁服务、如何服务这一核心问题,大力培养和强化公务员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第二,完善公务员管理配套制度和措施,实现公务员队伍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健全公务员激励、约束机制和进入、退出机制。第三,抓好公务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公务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能力,为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5、科学实施改革战略设计。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求必须有自我革命的精神,勇于拿自己开刀,就是要打破这种不合理的利益格局。对政府来讲,就是要进行自我革命,就要重塑或限制政府的权力。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改变自己的利益倾向,坚守公共利益代表者的定位,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以问题为导向,明确改革目标。找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问题是时空特点的反映,是旧体制的突破口和新体制的生长点。以目标为基点,进行顶层设计。改革需要有顶层设计和实施方案,而不仅仅是一些零碎的、个别的政策调整。顶层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战略,对改革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时间表、路线图等进行总体规划设计。通过试点摸清规律,从丰富鲜活的实践中找思路、创新路、出经验。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不是非此即彼、厚此薄彼,而应有机统一、互促互进。选准突破口,形成倒逼机制,以点带面推进改革。推动改革传导到其他领域,从而形成改革的传递倒逼机制和自我强化动力。探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规律,下好“先手棋” 打好“组合拳”。让群众理解改革、支持改革,使改革成为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共同推动的过程。
6、开启中国法治行政新时代。第一,拓展改革创新与行政法治建设的借鉴性。从古今中外历史看,实施“变法”“新政”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改革与法治统一实施的过程。中国历史上的历次变法,都是改革与法治紧密结合,变旧法、立新法。商鞅变法明刑正典、诸葛亮治蜀整肃纲纪、孝文帝改革摒弃鲜卑旧俗、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张居正变法实现“万历中兴”等,莫不如此。从国外看,改革法治并行施新政的成功例证同样不胜枚举。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年就任总统后,针对当时严重的经济危机出台了70多部法案,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措施,使美国化危为机走上世界第一强国之路。改革创新与法治建设二者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和冲突的一面。一方面,要大胆改革创新,通过改革解决法中不合理的问题。最终是为了更好地遵纪守法,依法行政。另一方面,改革又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进行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第二,完善行政体制改革与其他领域改革的协调性。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质是实现制度现代化,而实现制度现代化的关键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通盘考虑行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等其他领域改革的关系,做到协调推进、相得益彰。一方面,行政体制改革日益成为全面改革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节点,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保障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行政体制改革毕竟只是改革的一个方面,不能取代其他改革。解决好现代政府自身的职能定位问题,包括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边界问题。全面正确地履行政府职能的方向,应该由全能型、管制型、权力型转向有限型、服务型、法治型。[6]第三,有限把握协调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科学性。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把握的重大关系之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服务。在行政体制改革层面上,需要通过树立全局眼光和战略思维,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更加重视行政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更加注重改革的科学性。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制约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很多,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很繁重。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使之对全面深化改革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从而有效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参考文献:
[1]魏礼群著.行政体制改革论(M).人民出版社, 2013年7月第1版.
[2]曹锦阳.绩效管理持续战略问题及结果运用方法的探究——以税务机关绩效管理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6(1)
[3]王澜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六次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9(12).
[4]曹锦阳.论完善政府行政执法部门岗位绩效管理若干问题——兼论税务系统绩效管理及运行机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5).
[5]夏书章,王乐夫,陈瑞莲编.政府与公共管理教材系列:行政管理学(J).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6月第5版.
[6]徐双敏主编.行政管理学(M).科学出版社,2013年2月第2版.
作者简介:曹锦阳(1994--),男, 回族,硕士研究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河南省信阳市人,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财税金融理论。先后在《扬州大学学报》、《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经济研究导刊》、《人力资源开发》、《时代报告》、《全国商情》、《中国商论》等多种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曾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省市社科成果一、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