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校文化的课程再造
2016-05-14帅宁华
帅宁华
学校文化建设只有融入到学校课程中,才是生根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学校课程只有体现学校的文化特质,承载学校文化使命,才是真正的带有校本性质的课程。只有通过课程并融入课程的学校文化,才能濡化学校的一个个行走的文化符号。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高师附小)的大生课程再造,秉承了张謇先生的教育思想,全面落实建设“大生文化”的要求,始终朝向“立天地之大生”的培养目标。
一、内省,梳理大生课程的文化根脉
植根文化背景的课程再造,必须理清文化由来及其特点,探究学校育人目标,思索要“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以此作为学校课程架构的逻辑起点和上位依据。
1.文化赓续:选择大生文化
高师附小把目光投向南通师范的创始人——张謇的伟大实践及其教育思想。张謇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开拓者,与办实业相比,他对教育的认识更为深切,兴趣更为浓厚,经营也更为勤奋。为此,他几乎倾尽家产,为“教育救国”无悔地奋斗了一生,也印证了自己创办的第一个公司——大生之寓意。张謇的“大生思想”体现在为了救民族、民众于危难之际放弃官位创办实业,“开民智、明公理”,从1902年创办南通师范学校起,张謇先后亲自创建和参与创建了370多所学校。
2.文化哲思:解析大生文化
大生即“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传》中有一句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孔子给这句话的解释是:天地最大的美德,就是孕育出生命,并且承载、维持着生命的延续。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对生命的礼赞。“好好活着,推己及人,让别人也好好活着。不但是天之大德曰生,人之大德亦曰生”。朱谦之先生在《周易哲学》一书中赞颂“生”之伟大,并指出:“生之真意义,就是变化。” 朱谦之强调本体的“变”,但他的学说中更有意思的是,认定这个千变万化的本体是“情”。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厚生而爱人的主张,如此宏富的国学精神宝库,应该有效地进入教育体系,成为莘莘学子的精神滋养。
3.文化教育:汲取大生文化
张謇先生的教育思想充满着“大生文化”意蕴。首先,他的教育思想是尚德的。先生说:“首重道德,次则学术。”[1]又说,“夫世界今日之竞争,必先兴学。乃知勤勉节俭耐苦诸美德,为成功不二法门。”[2]其次是爱国的,张謇在兴办教育之初,就把培养学生的“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作为培养人才的目标。在三者中,他认为“国家思想”又是最为重要的。第三,他的培养目标是全面的。他认为“论其仁,则大仁;论其智,则大智;论其廉,则大廉;论其勇,则大勇;论其信,则大信;是则六洲万国之教育者皆当崇奉者也”[3]!第四,张謇认为教育是成长的。他说“小学为培养人才之源,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基于蒙养”[4]。第五,张謇的教育思想是包容的。从他题写的校训便可见一斑:“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祁通中西,以宏慈善” [5]。
4.文化土壤:需要大生文化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建立的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自改革开放初期建立以来,艰苦创业、积极探索、锐意创新、大胆实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开发区多元、开放、包容、开拓、勇毅等文化特质,决定了开发区教育的国际视野与多元开放,决定了开发区教育“生生不息”的“大生文化”的传承,也决定着学校教育要培养的人才特征。
二、核心,构建大生课程目标系统
学校培养目标综合了国家意志和人自身发展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起着决定性作用。高师附小从大生文化背景出发,提出“立天地之大生”的培养目标。其内涵为珍视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价值,“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即培养“有德行、有学识、有体魄、有视野、有担当”的社会主义事业(特别是开发区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为此,我们确立五个方面核心素养:健康与快乐、习惯与德行、学识与学力、担当与毅力、视野与兴趣。我们将“大生”的“大”视作张开双臂立于天地间的人,其核心是交叉点上的“立天地之大生”,由此发散出去的五个方向分别代表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寓意今日高师附小之大生,明日国家之星辰,成为国家建设,尤其是开发区各行各业的栋梁。我们绘制了核心素养图:
高师附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模型图
我们借鉴中国教育学会关于征求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学会发〔2016〕16号)精神,依据学校的历史文化背景、地域文化要求,以及小学教育特点,针对五大项核心素养提出19条具体子项(内容略)要求:
健康与快乐。主要是个体在珍视生命、认识自我、发展身心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包括珍爱生命、生态意识、健全人格三个子项。
习惯与德行。主要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的关系等。包括诚信友善、合作共生、法治信仰三个子项。
学识与学力。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以及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进程等方面的选择、评估与调控。包括人文情怀、崇尚真知、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四个子项。
担当与毅力。主要表现为有着强烈的国家责任意识,对国家政治制度、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遵从,并持之以恒地努力。包括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适性发展、热爱劳动五个子项。
视野与兴趣。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际动态、多元文化、人类共同命运等方面的认知和关切。在艺术领域学习、体验、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在勤于实践、敢于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包括全球视野、尊重差异、感悟鉴赏、创意表达四个子项。
三、再造,展现大生课程的独特风韵
“大生文化”教育思想中洋溢着修身、处世、爱国、为民、谋事、静学方面等思想精髓,我们从中撷取“武”“俭”“静”“立”“雅”等精华,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整合重建,建构起直指学生核心素养,直面课程改革要求,既符合国家要求又富于地域特色的“大生课程”体系。
1.大生课程之精髓内涵
“武”——源自张謇先生“武备精神”的培养目标。所谓“武备精神”,即国民要有强健的体魄和尚武的精神,具备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的优良素质,担当起捍卫祖国的重任。张謇先生说,“德立,体健,可以进言学术矣”,又说“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基于蒙养”[6],可见其对于人包括身心健康在内的全面发展的重视。张謇先生还进一步论述武备精神的价值,“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7]。培养兼具“高尚之人格”“身体之健康”的“健全之国民”。
“俭”——源自张謇先生“俭为美德”的育人主张。张謇先生说:“俭何以是美德?俭之反对曰奢。奢则用不节,用不节则必多求于人;多求于人则人必不愿。至于人不愿,则信用失而已亦病。是奢之病,妨人而亦妨已,故俭为美德。”[8]先生的论述详细解释了“俭为美德”的原因,“俭”是生活中的一种态度、一种习惯、一种方式,是美德的起点和源泉,也是社会群体良好风尚的培养路径。
“静”——源自张謇先生“以静为轨”的学习主张。先生百余年前谆谆告诫:“凡学之道,以静为轨。”[9]“古今中外无浮躁而能成学问,而能成事业者。”[10]“静”是一种心境,也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慢生活,慢教育,静听生命的拔节。怎样实施“静”教育?先生指出,“静”教育犹如“培护径寸之茎使之盈尺及丈成有用之才”[11],需要“愿求杨枝甘露,灌溉于人人心理之中”[12],尊重儿童天性“各宜其所宜,各适其所适”[13],必须“因材易教,毋拂毋悖,毋萌毋倦”[14],在方法上要注意“教育者,有方而无方,有法而无法之事也”[15],学习要“为学之道若山容海纳。必比类而观,乃能知其要;参互以证,乃能会其通”[16],从而达到“令学生自加融洽,希冀沟通”[17]的境界,以熔铸南通教育品格“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18]。
“立”——源自张謇先生“坚苦自立”的办学要求。先生为南通师范所立校训“坚苦自立,忠实不欺”。“坚苦自立”,关键在“坚苦”,根本是“自立”。一方面,非“坚苦”无以“自立”,另一方面,坚毅刻苦的意志品格,又源于“自立”者强烈的自我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弘扬“坚苦自立”的精神,就要志存高远、矢志不移,做一个信念执着、意志坚强的人。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要铭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謇语)的道理,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担纲济世,励志报国。
“雅”——源自张謇先生“大雅宏达”的教育期待。张謇先生对高尚雅正、博识通达特别看重,他通过书法艺术“更风俗,开民智”。张謇是近代中国最早推动普及学堂乐歌运动的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也是推动南通地区现代音乐教育的奠基人。他还说:“须知无论何事,必求其博,博则精,精则可择,”[19]所有的事情包括学习都要讲究广博,要有国际视野,要博古通今。
2.大生课程之素养对应
基于学校文化背景的课程建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要让学生站在课程的中央,要实现文化、课程、儿童三者的融合。
大生课程之“武”“俭”“静”“立”“雅”各有其独特的意蕴。从课程角度看,“武课程”即体育健康类课程,“俭课程”即德行类课程,“静课程”即知性课程,“立课程”即实践活动类课程,“雅课程”即志趣类课程;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角度看课程的主要指向,“武课程”主要指向学生的健康与快乐,“俭课程”主要指向学生的习惯与美德,“静课程”主要指向学生的学识与学力,“立课程”主要指向学生的担当与毅力,“雅课程”主要指向学生的视野与兴趣。当然,各类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丰富的,五类课程之间又是相互联系,其对核心素养的作用是综合的,不能截然做人为的、机械的切割。
3.大生课程之校本实践
“武课程”强调生命本义的身心健康,快乐发展。以“健全国民”为目标,遵循 “大众体育”指向,以“游戏运动”为实施的路径。基于此,我们在认真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和南通市乒乓球协会合作,开发乒乓球课程,每周的4节体育课中拿出一节开设乒乓球课。我们在体育大课间时间分别设置广播操和“大生武术操”,开展全校学生参与的趣味运动会。此外,我们还设置花样跳绳、棋类、武术、足球等选修课程项目,以及心理拓展课程、生命教育、健康生活课程,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俭课程”以共生为主张,以文化生根为底色,以生活为场域,以生情为纽带,以生态为师生关系要义,以生动为活动要求。“俭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公德心,以“把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献给他人,把信心留给自己”为重点,以“要爱自己的妈妈”为情感基点,以“不妨碍他人”为行为习惯培养的起点,以“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幸福”为德行追求。学校通过各科课程渗透,以及开设公民教育、世界运转、共享地球、国旗下讲话、公益活动等课程建设德性课程。
“静课程”指的是“慢课程”。我们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设置的“静课程”“慢课程”有:“天天练字”“国际理解”“玩中学”“更俗剧社”“国学启蒙”“经典诵读”“玩转科技”等。学校将“状元书院”分为紫琅书院、水木清华、哈佛视界等系列,为学生提供丰盛的精神食粮。每班每周开设一节阅读指导课,推进“午间阅读30分”,假日图书馆阅读,所有学生每年参加一次阅读考级。
“立课程”是努力为学生拓展更加广阔的参加班级、学校社会公共事务的空间,培养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一是常年开展自我管理、大生服务,遍及家庭、社区、校园。二是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认识自我以及生活自理中,运用“年度竞选”“联席会议”“一月一辩”“社团自主”等活动形式实施“自我认识”“自我表述”“生活时空”类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自主管理活动。三是引导学生的社会实践。了解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史,学习开发区人民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给绿色、协调、开放、共享、创新开发区建设献计献策等,建设南通地方志课程 。
“雅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广博的视野和广泛健康的兴趣。学校通过英语教学和英语文化活动开设国际理解、世界运转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球村”意识、共生意识。通过葫芦丝、手工融进课堂,张謇书法、陶艺、女红传习以及国乐社等多项选修乐队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开发“建筑物会说话”课程:意蕴流长的“大生水景”,揭示生命之源与生命境界;端庄灵动的“大生钥塑”,揭示生命成长与生命价值;泽生园、天生园、广生园,培养学生对学校、家乡、民族的认同感。
我们还建立了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形成了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的新的评价方式。基于学校文化的课程建设增强师生的认同感,凝练师生的“大生精神”。开放而又丰富的大生课程体系弥漫着大生文化氛围,造就多元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3][6][7][11][12][13][14][15]沈行恬.张謇教育文论选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30,78,71,247,392,312,291,142,290.
[2][4][5][8][9][10][16] [19]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4)[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86,334.444,122-123,208,532,534,370.
[17]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2)[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732.
[18]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6)[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375.
(作者单位: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江苏南通 22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