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
2016-05-14代志丽
代志丽
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在分析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期望对提高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教学目标 概念 作用 问题 原则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及作用
教学目标是教师预先确定,在教学活动中要达到的,利用技术手段可以测度的教学结果。它表现为学习终结行为的描述,或对学生在教学结束时其知识等方面变化的说明。
教学确立教学目标,对于任何一节课都是十分重要的。它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了一整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学习层次水平及教学的深广度,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之一和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教师确立课堂教学目标,必须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努力做到整合、具体、恰当、可测,从而发挥出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调节功能、评价功能和激励功能。
二、当前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严格的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使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盲目性。严密、完整的教学目标设计,必须以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为前提和基础。由于语文教学的范围广泛,知识系统较散,致使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盲目性。
2.对新课程标准的内涵理解不透。什么是新课标,新课标的内涵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对这些内涵,似乎只有新课标的形式,而没有新课标的内涵。
3.在我们所选的教学目标设定中,我们所看到的作品,教学目标设计大而空,可操作性差。
三、比较科学准确的教学目标,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符合课程标准,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核心。教学目标不是随意指定的,也不能只凭教师的个人经验来制定,而应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教学目的细分落实到每一单元、每篇课文,备课时要有意识地注意该课文处于第几册第几单元,这一单元主要训练什么,结合本班学生实际,从而确定该课文的教学目标以及每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确保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渐进性。
(二)重视教学目标的科学表述
1.教学目标的表述要详细,切忌笼统模糊。高启山主任在《小学阅读教学备课时目标设计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中提到“教学目标的表述比较空泛,难于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检测,来判定是否达成标准。”高主任还在《从黄厚兵老师教学设计说说教学目标的预设》中举了例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目标1是朗读和背诵的目标,有感情朗读可以再具体一些,努力读出母亲和父亲说话的感情和语气。)
2.清晰地将教学目标用一系列外显行为动词表述出来。什么是外显行为动词呢?所谓外显行为动词,是指明确的,可测量、可评价的行为动词。通俗地讲,就是这类词能明确传达给我们“能做什么的信息,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如解释、说明、比较、归纳、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估计、收集、模仿,等等。”
3.表述目标时注意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目标表述时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如像这样的目标表述——“使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没有体现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也就是说,课程标准的检验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没有达到,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项工作,所以不符合叙写的要求。
4.注意不能以“目的”代替“目标”。《学习目标的叙写》告诉我们“目的”常常是一种方向性的说明;“目标”是目的的具体化,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
5.表述目标时要明确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要学到什么程度,这样教学时操作起来会更有针对性。
(三)目标表述形式要恰当
在新课程改革开始实施之初,许多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喜欢把教学目标分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部分,分条陈述。实际上,这种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是对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一种误解,其实质是混淆了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两者的区别。三维目标在本质上是课程目标,而非课时目标。首先,从教学实践的实际情形来看,通过一节课往往很难把三维目标都能全面地体现出来。而只有在实现一个个课时目标的过程之中,学生习得了一些的恰当的学习方法,这样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才能逐渐实现。其次,从三位目标的本身来说,“知识与能力”目标一般都是显性的,无论是在课程目标还是课时目标中,都能得到比较好地呈现,而“过程与方法”与教学情境、教学过程(短期和长期)联系密切,是动态的。因此“过程与方法”也并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课时目标。基于以上原因,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就不宜分为三部分来表述。现在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不再分开表述教学目标,在表述目标时,只出现一个“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然后在分条表述,将三维目标隐含其中。教学目标的这种表述形式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也是比较科学、恰当的表述形式。
(四)目标确定难易要适度
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符合学情,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否则,脱离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实际,没有实际意义,反而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朱作仁,祝新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
[3]温儒敏.关于学习语文新课标的若干问题[J].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4]林玲玲,刘家访.论课堂教学目标的编写.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