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
2016-05-14线玉梅
线玉梅
【摘 要】作为教师每天都要经历编写教学案例与反思的过程,但是,要认真扎实的写一篇出来,却要大费周章,它从预习引入、情境探究、学习巩固、反馈新知、反思深化、分类发展、教学反思七个方面叙述了《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学习历程,施教后取得了满意效果,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关键词】案例;分析;反思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弄清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体会用轴对称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通过判定定理的应用,进一步理解定理的内涵,利用例题与练习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与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探究。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启发引导、合作交流。
四、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媒体
电子白板。
六、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
活动1:预习回顾、引入新课。
如图1,在△ABC中,
AB=AD=DC,∠BAD=25°,
求∠B和∠C的度数。
如图2,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求证:BD=CE。
师生行为:教师向学生展示预习作业,提问学生,师生互动,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教师针对学生解答情况,引导学生作出评判。
教师关注:学生回答是否准确,能否把所学知识灵活应用,答题格式是否规范。
设计意图:题目既是对上节所学进行回顾,又能为本节学习奠定基础,1题可以直接应用等腰三角形边角性质来解决;2题可以用等腰三角形两个性质中的任意一个来解决,两个题目的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等腰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
活动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问题1:课本P77思考: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角相等。反过来,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问题2:如图3,小明一不小心,把他所画的等腰△ABC被墨水涂没了一部分,同学们想一想,看能把它重新画出来吗?
师生行为: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思考(即问题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然后引导学生完成自己的猜想;问题2由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老师在各组中巡回点拨,然后在全班交流各种画法,在弄清什么是已知条件的情况下,来证一证它是否为等腰三角形。老师引导学生归纳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教师关注:
(1)學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猜想;
(2)学生在已知两角相等的条件下,画出三角形,能否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准确的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设计意图:由学生所熟悉的问题出发,给学生创设现实的数学情境,然后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探求等腰三角形中边角关系。
活动3:例题学习、巩固提高。
问题:P78例题2。 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师生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例题,弄清题设和结论,然后引导学生画出图行,由学生独立完成证明过程,并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师生评价证明过程。
教师关注:
(1)学生所画图形是否符合题意;
(2)学生所写证明过程是否规范。
设计意图:通过对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认识,学生已经从已有知识中找到新的增长点,要证明三角形中两条边相等,只要证明这两条边的对角相等,结合平行线性质,很容易找到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就降低了解题难度,又突出了重点。
活动4: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问题4:课本P79练习。
(1)求证:如果三角形一条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如图4,AC和BD相交于点O,且AB//DC,OA=OB。求证:OC=OD。
师生行为:问题(1)由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题目,学生自主完成,师生共同评析;问题(2)由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完成,教师把学生的解题过程投影到电子白板上,引导学生评判解题过程,最后,教师点拨。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正确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针对学生解题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进行点评,促使学生积累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升华。
活动5:自我反思、深化提高。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
(2)这节课你参与了怎样的教学活动?取得了哪些认知经验?
师生活动:提问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教师对回答正确的予以肯定与表扬,对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纠错。
设计意图:
(1)是要帮助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所得。
(2)是要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学习活动,回顾解决问题的策略,总结学习方法。
活动6:分类作业、个性发展。
(1)(必做题)完成P82习题13。3:5题、7题。
(2)(必做题)完成P83习题13。3:10题、11题。
设计意图:设置分类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七、教学反思
1.注重课堂教学中知识发生过程的体验
《等腰三角形》第二节课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为了有效利用时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处理教材,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设置的预习作业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经过学生观察、分析、联想、总结等过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判定定理,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状态,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顺利获取知识。
2.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以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给学生搭建了多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实践、思考、合作、交流的体验,学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加强对教学活动的反思
本节课始终贯穿反思环节,设计了多个问题引起学生自我反思,问题是自己发现,猜想自己探究,证明自己完成;教师的观察、提问、巡视、谈话等活动,都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行为。
3.作业设置得到进一步优化
学生的作业分类设置,有必做题与选做题,体现了面向全体,分类要求,必做题是为全体学生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基础知识,也是最基本的标准,选做题是为优等生和中等生设置的,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