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夜莺鸟的苦吟

2016-05-14王兵

课外语文·下 2016年6期

王兵

【摘要】古代读书人脚下难走的科场路,读书求前程,经世济民,一枕黄粱,梦难醒,路难行,天涯孤客,袖诗求见,贵人相助否?

【关键词】仕途偃蹇;袖诗求见;贵人相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读书人脚下难走的路——仕途

走进诗词“大观园”,头脑里总会留下这样的画面:在路上,陌上花开,青袍布鞋,清风送爽,古人从“家”的方向出发,渐行渐远,前往梦的所在——“国”的人生大舞台。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汪洙《神童诗》)的时代,读书人脚下的路简单而明确——仕途经济。大白话就是,做官,经世济民。天下读书人浩浩荡荡往仕途经济路上挤,殊不知这是一条深不见底的苦难修行路,在摇摆颠簸的命运小船里,读书人憔悴得形同一只只苦恼的夜莺,苦难堆积于灵魂深处开始发酵,最终他们唱出了不朽于时代的诗词雅韵。

万千“风”“情”虽缭乱,但总环绕着一个点,即读书人头顶的苦难。“回首西山日又斜,天涯孤客真难度”,这是孟郊《登科后》忆往昔的情景。“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清朝黄景仁在《杂感》中如是说道。读书人的梦,往大处说,是经世济民,从小处讲,乃光宗耀祖。读书人皓首穷经,满心期待倾尽平生所学“售”与朝廷,以实现书生价值。细细咀嚼古人诗词,却又发现,这是一条极其狭窄凶险的路,这中间有多少个“范进”,多少个“孔乙己”,历史滚滚,谁说得清呢。

古诗词的作者,有做官的和还没做官的;走向官场的路,或举荐或科考;最终的结局,或得志或失意。“仕途经济”四个字,是读书人一辈子都逃不脱的魔咒,读书人在这条路上往往进退失据,但即使做梦,兴许都伴着“一枕黄粱”。“聊斋先生”蒲松龄一生科场偃蹇,考场中因“闱中越幅”(在考场书卷时,误隔一幅,不相接连)而被黜。后来写词忆及当时情景:“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古代的官场,是读书人梦想升起的天堂,也是梦想跌落的深渊。

隋唐以前,实行举荐做官,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做官先看人品(三六九等),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话语权在少数门阀士族手中,这实实在在是个“拼爹”时代。寒门子弟求前程,即使才华卓绝也难以出头,在隋唐及以前,想去官场上碰碰运气,寒门可以尝试去边塞建军功,以性命相搏,兴许有机会曲线进入仕途,不然就得和达官贵人家子弟比拼。“根正苗红”的贵族子弟哪怕是傻子,都可以毫不费力“秒杀”寒门。“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晋太康·左思)“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唐·白居易)所以替古人盘算了一番,发觉古代读书人,真正闹心的事还真多。

二、袖诗求见急,贵人相助否?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急急去“袖诗求见”,若得贵人相助,读书人的命运几乎瞬间“翻盘”。比如唐朝时期韩愈、柳宗元,贺知章这几位文坛大家若肯为你夸赞几句,前程指日可待矣。难怪古史写到他们时,有“奖掖后进”一说,能对贫寒子弟另眼相待,识才举才,这类官场前辈,的确值得不惜笔墨,大书特书。

但,长期困顿科场,无门路可走者,贵人何在?只能引颈以待,等着一份捉摸不定的命运,这是大多数书生的真实境况。

“诗仙”李白在《行路难》里感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孟浩然“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那份难以言说的羞愧、辛酸和孤独,只听得夜空下“读书人一声长叹”。左思的《咏史》有“铅刀贵一割,梦想驰良图”之语,天下读书人对仕途的渴望可谓欲罢不能,那种“爱恨交加”“由爱生恨”的纠结,里面交织着太多的辛酸和无奈。

历史还记着,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72岁的蒲松龄赴青州考贡,成为岁贡生,仅仅四年后就与世长辞。一本《聊斋》把“八股”揭露得皮骨无存,看透科场误人,自己却身不由己往里面冲,功名终成幻景,“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百般凄惶,怎不叫人嗟伤。

“一遣樊笼累,唯余松柏心。”吃尽苦头能回头者到底是少数,为打开“久不售”的仕途囧局,痛定思痛,有人不走寻常路,这真是读书人充满创意的豪赌。比如唐朝的“终南捷径”,跑到京城边终南山上当隐士,在皇帝大老板身边以一种怪异的举止刷存在感,日子久了,影响也就来了,不知是皇帝怕担个“埋没人才”的臭名声还是别的,反正一道圣旨把人招进了宫中,这个结局羡煞天下读书人,居然还能绕过科场去做官,但成功往往不易被模仿,遂心者应该是个别人吧。

古代出人头地的机会真心不多。拿明朝来说事,有人粗算了一番,明朝总共276年,考上举人的10万人左右,而乡试是三年一次,如果平均下来每年大约362人。要知道,大明朝所有读书人,老老少少都要来争这362个名额。再看看现在,清华大学每年招生按7000人估算,古代读书人眼红死了。所以古人在仕进这一块很是固执,撞死南墙不回头的多,那种“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洒脱少见。读书人和朝廷之间,买方市场一方独大。宋朝皇帝一句“且去填词”,结果大才子柳永只能在勾栏院虚耗光阴。读书人不给朝廷打工,就只能老死林泉之下(黄巢洪秀全忽略不计),这对怀才如怀孕的多数天下读书人来说,迫切之际,已无暇他顾。

于是低下读书人高贵的头颅,低眉顺眼到处寻找机会。“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看看老杜讨生活的不易,不得不感叹,才华贱卖也是卖啊,明末的李渔祭扫先慈墓时大哭道:“三迁有教亲何愧,一命无荣子不才。人泪桃花都是血,纸钱心事共成灰。”科场失意的读书人,都有一把辛酸泪啊。

“诗仙”李白通过玉真公主引荐,隔了好几年才有机会到朝廷走一遭。《唐诗纪事》引《集异纪》记载了大诗人王维的事,说:“维未冠,文章得名,妙能琵琶。春之一日,岐王引至公主第,使为伶人,进主前。维进新曲,号郁轮袍,并出所为文。主大奇之,令宫婢传教,召试官至第,谕之作解头登第。”原来,考试前,王维通过岐王,找到公主,在公主府院,大秀琵琶“绝技”,加上嘴巴甜。果然,公主很是欣赏,便授意主考官,把王维定为第一名。想想手抱琵琶极尽讨好之“小鲜肉”模样,满腹经纶的王维如此作态,估计“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仕宦至卿相,富贵好还乡”,一个美好的梦,让古代多少读书人夜不能眠,成了天涯背包客。真可谓:风雨书剑走江湖,酸甜冷暖铸诗魂。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