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与构建
2016-05-14牛素杰
牛素杰
摘要: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仍然以灌输式教育为主,教师的讲授仍然是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是,随着大学生个性的不断独立、思维的不断开放,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个性差异、多层次需求、主动参与的人文关怀意识,已经成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议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构建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足以看出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
对于人文关怀的内涵众说纷纭,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对人文关怀都有独到的见解。哲学层面认为,人文关怀是对人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关注、解答;伦理层面认为,认为关怀是对人的价值、个性、尊严的关注和尊重。虽然各个学科对人文关怀的释义不尽相同,但是其核心所要表达的观点就是对人个体的尊重,也就是“以人为本”。同时,人文关怀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也拥有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内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是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这就需要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将大学生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主体,围绕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来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配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真正做到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2)是承认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人文关怀要求充分尊重人的个性,现阶段的90后大学生个性独立,这就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避免重视共性教育而忽视了个性教育,真正将大学生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进行思想教育,充分尊重个性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3)是关心大学生的多样需求。在承认大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人文关怀不仅要满足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上的需求,还要能够针对个体的不同进行交流沟通,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关心大学生在情感方面的需求。
(4)是调动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人文关怀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单纯的是满足大学生的各项需求,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激情,要让大学生充分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变被动接受者为主动参与者。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
(1)忽视大学生主体地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取灌输式的课堂教育模式,教师与大学生的关系简化为思想政治理论的单方面传播,使得大学生处于被动的接收者角色,加之思想政治知识的理论化,使得思想政治课程成为学生中枯燥无味的“代名词”。这样的思想政治课程不仅难以达到教育的目标,也忽视了大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能动性。
(2)忽视大学生个性差异。大学生大多已经或即将步入成年,其自身的思维趋于成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学生也具备着区别于别人的个性。而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恰恰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共性教育,往往忽视了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这种共性教育虽然能够使大学生清晰、系统的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但是其忽视个性差异、个性追求、个性差异的弊端,不利于大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培养独立的人格。
(3)忽视大学生多层次需求。现阶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课程设置、专业教师队伍,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播较为成熟。但是,大学生除了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需求外,仍需要情感方面的诉求。而现阶段对于大学生情感诉求的关注仍然较少,由于辅导员大多身兼数职,事务性工作繁杂,且所管理学生众多,仅依靠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工作远远不够。因此,对于大学生情感诉求要从理论体系、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综合考量。
(4)忽视调动大学生参与。正是由于长期忽视大学生主体地位、个性差异和多层次的需求,才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真正触及学生的思想深处,也就不可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热情。现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处于“老师上课讲、学生下面听”的灌输式教育中,学生不仅没能参与其中,而且遇到思想方面的困惑也缺乏解决的渠道。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构建
(1)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主体”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双主体”的模式,在强调教师为主的前提下,也要逐渐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以往单方面灌输式教育的模式。积极探索全新的授课模式,教师要以平等的关系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不断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在课堂上,开展辩论、演讲、游戏等多种互动形式,让大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理解和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在课外,可以组织志愿者活动,培养大学生乐于奉献的价值观,推进大学生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等等。在课上课下形成互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2)充分尊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差异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下大学生的要求。90后大学生个性突出、思维开放的特点决定了要构建一个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能够因材施教,采取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形式,对学生建立思想档案,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清楚掌握学生的优劣,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矛盾、思想动态,真正做到对不同学生的思想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的前提下,尊重其个性诉求,为每一名学生制定适合其未来发展和人格培养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创造性。同时,高校还要坚持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自主、合理的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
(3)充分满足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层次需求
由于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以及网络的发展,大学生情感受社会影响越来越大,使得大学生的情感诉求成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平等的姿态,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公众号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学生的精神成长为目标导向,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情感诉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成长,切实解决大学生情感方面的困惑。另外,现阶段相当部分的辅导员既负责学生工作,又负责教学秘书,还兼任团委工作,这就使辅导员被各种事务性工作所包围,越来越偏离辅导学生思想工作的轨道。因此,要保障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地位,使辅导员能够成为辅导学生思想、情感等方面工作的主力军。
(4)充分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工作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的开展有利的保障了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是将人文关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努力将心理健康课作为大学必修课,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心理疾病的预防,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二是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除了要聘请心理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室外,还要定期对辅导员进行心理知识培训,帮助其提升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更好的为学生排除心理困惑;三是要建设专业的心理健康机构,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指导,及时为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提供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2]孙维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4)
[3]苏纯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探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抿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