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实验,成功的道理
2016-05-14张瑞超张昕喆王立娟张瑶
张瑞超 张昕喆 王立娟 张瑶
摘 要:开设校本化学选修课《综合化学实验》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化学科技视野。其中《铜元素的循环》一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基础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促进学生
发展。
关键词:校本课程;铜循环;实验能力培养
“这个实验不就是把铜从单质变成化合物,再让铜元素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又变成铜单质吗!有什么意义?铜单质不是有现成的,怎么还要这样去制取?计算回收率有什么意义?”这是一次关于《铜元素循环》的无机化学试验,是我校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并结合学校资源和学生情况,为高二年级学生自主开发的化学校本课程——《综合化学实验》的内容之一。旨在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实验操作,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本实验中,金属铜单质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生成不同的化合物,最终反应结束时单质铜又被重新制备出来。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对比反应一开始用到的铜和反应结束后生成的铜。从而判断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内容】
1.仪器与药品
0.5g铜片、2mol/L硫酸溶液、锌粉、浓硝酸溶液、2mol/L氢氧化钠溶液、6mol/L盐酸、无水乙醇
分析天平、称量瓶、250ml烧杯、10ml量筒、玻璃棒、50ml量筒、铁架台,铁圈、煤气灯、表面皿、蒸汽浴锅、蒸发皿、三脚架
2.实验步骤
(1)由Cu制备Cu(NO3)2
称取0.5 gCu片放入250 mL的烧杯中,在通风橱中加入4ml的浓硝酸。搅拌溶液至Cu反应完全,记录实验现象。向反应完的溶液中加入125 mL蒸馏水。
(2)由Cu(NO3)2制Cu(OH)2
在搅拌下向溶液中加入45ml 2mol/L NaOH,至沉淀完全。
(3)由Cu(OH)2制CuO
加热烧杯中有沉淀的液体,并不断搅拌至溶液微沸。当完全变黑后,停止加热,并继续搅拌几分钟。将溶液静置使生成的CuO充分沉降。用倾析法弃去上层清液,再加入200ml热的去离子水洗涤沉淀。待沉淀沉降后,用倾析法弃去上层清液。
(4)由CuO制CuSO4
在搅拌下加入15mL 6mol/L H2SO4。
(5)由CuSO4制Cu
将反应器放入到通风橱中,一次性加入2.0g锌粉,搅拌,至上层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当溶液中没有气泡出现后,弃去上层清液至指定容器内。如果在底部沉淀中看到了未反应完的银灰色锌粉,加入10mL 6mol/L HCl至微热。至溶液中没有气泡产生,用倾析法弃去上层清液,将生成的Cu转移到蒸发皿上。用5ml去离子水洗涤产物铜粉2次,再用5ml无水乙醇洗。最后将蒸发皿放在蒸汽浴锅上蒸发。蒸干后称重并计算回收率。
看到《铜循环》这个题目,同学们觉得很是无趣,因为平时课堂的实验都是关于性质和制备的,有目的,有成就感;而铜元素循环,这样一个实验,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其意义在何处?
铜是非常重要的金属,其化学性质也是化学竞赛和高考的重点,同学们在平时的课程中学习了很多关于铜元素的性质,也知道各种含铜元素的化合物该如何制备和检验,但却没有一个系统的、直观的印象,更不了解在平时实验中很多理所当然的步骤又是怎么形成的。我没有刻意提前强调这个实验的意义,但对实验化学充满热情的学生还是积极认真的动手开始做实验了。
“为什么最后得到的铜粉比最初加入的铜粉质量还大?”
学生都知道,物质合成实验产率越高,实验越成功,所以在其中一个步骤“利用锌粉从溶液中还原出铜单质”的过程中,无论我怎么强调锌加的过快和过多,会影响铜的产率,还是有很多“贪心”的孩子向微蓝色的溶液中加入了比要求更多的锌粉,因为在高中化学学习刚开始,他们就学到“除杂试剂要过量”这句话,他们舍不得辛苦做出来的铜留在溶液中,不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这个时候,我让作出铜粉质量过大的同学和结果较好的同学相互讨论,看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经过对比和热烈的讨论,孩子们发现,由于锌粉加得过快,导致锌粉表面与溶液中的铜反应了以后,生成的铜单质包裹在了其他锌粉团的表面,导致了铜包锌现象的出现,最终固体质量过大;锌粉量的过多加入,后期用盐酸处理量是无法控制的,过量的锌粉没有反应掉,带入了固体中,导致最终结果偏大。这时候,孩子们也终于明白“铜循环实验”的意义。培养大家化学基本操作、建立正确的化学实验理念,学会用回收率等衡量标准判断实验的成功与否。
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定量性质综合性实验,在这次实验中,虽然有孩子实验失败了,但他们从失败的经验中获得了成功的方法,摒弃了一些固有的简单化学思想,为他们今后更进一步的化学实验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祁小云,胡泉源,刘清峰.综合化学实验改革与创新[J].广东化工,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