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应注意四个方面
2016-05-14黄碧玉
黄碧玉
摘 要:主要阐述了初中生物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应注意四个方面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注意事项
新课程改革已走了多个年头,在生物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贯彻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并以此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能力、科学素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学校的发展存在很大差异,教学资源不一,面临的教学困难也不一样,要求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实际,总结经验,探索教育规律,灵活地、创造性地开展教学。通过这几年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生物新课程教学中,必须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
新的课程理念提出必须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显然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靠知识的讲授、灌输来形成,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因此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具有更大的开放性,这样才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创造性的教与学,教材内容应避免让学生被动地不加思考的全盘接受,而是要提供让学生分析、思考的素材,提出供学生活动的参考建议。教材中有不少知识内容不需给出明确的结论,而要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在进行“种子发芽条件”教学时,我提前两周让全班学生动手做绿豆种子发芽的实验,课堂上把他们的种子萌发情况一一展示,针对学生实验的情况提出“有的种子为什么不会发芽?”等问题让学生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说明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外界条件、种子发芽率。这样由学生自己实践、分析、探讨、交流,得出结论,这就使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教师与学生开放的体系,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又如在进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教学时,在探究了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后,教师可安排学生进一步探究鼠妇的生活是否还受其他因素(如温度、土壤的潮湿程度等)的影响,可让学生参照前面的探究步骤,独立完成类似的探究活动。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还表现在允许学生对教材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自己看法,例如保护环境问题中提出能否在富春溪游泳,富春溪是本市饮水之源,有人说可以,而有人反对。请问同学们对此持什么看法?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讨论题目,教学中不要求学生得出统一的结论。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有着自己的见解,只要说得在理,都给以肯定,同时给予鼓励。
二、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究
生物学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跟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可以联系日常实际,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接触了许多有关生物的现象,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前应充分分析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已知的各种因素,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和知识基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这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同时又能使他们深刻的认识到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意义。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映。兴趣可使学生满腔热情地从各种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习的动机,推动他们去学习、探究,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技能及情感的体验。例如在进行“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教学时,我并不是先讲细胞分裂的概念,改变以往那种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或者先讲概念后举例的方式,而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说起,改变了以往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如“你们一年内能长多高?为什么会长高?”学生在普通的现象中,找到使他们产生认知冲突,迷惑的切入点,由于学生对上述现象有着深刻的感性认识,就自然产生认识研究它的兴趣,从而自然地引出了“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这一主题,进而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相关问题,如细胞能否无限制的长大呢?细胞如何形成组织?组织怎样构成器官,进而形成人体?带着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分析、讨论、比较,由浅入深,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现了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课堂练习的设计,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延伸,是课堂内容的提升和结合,是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掌握程度的检查,和对学习本节课知识的巩固,是学科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过程。因此,对课堂练习的设计,应引起生物教师的足够重视。首先,练习题目标明确,要有针对性。由于45分钟的上课时间是有限的,课堂练习不宜过多,能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很好地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其次,练习形式要多样化。可以是选择、判断、填空、图表、连线、简答、实践活动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有利于形成发散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课堂练习的设计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可以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有机的结合,也可以侧重其中某一方面,例如在进行“合理膳食”一课以后,练习题可结合三个目标进行如下设计:
请为家人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午餐,并与家长合作完成。周六上午,学生和家长集中富春溪畔野炊,并由学生购买午餐食物,在现场,父母与孩子积极合作,制作各种营养合理的午餐,由老师和班委进行评定。这道题目反映的是生活实际中经常发生的事情,通过此题把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本题把六大营养物质等有关知识综合起来,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实现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家长的关注下成长,激发学生学习生物乐趣,家长和学生真诚交流,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丰富了学生的精神领域。
四、注重课外阅读栏目,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多年来,由于传统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看做是头等大事,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从而没能全面的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与新课程理念是相违背的。新的课程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构成了生物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片面地强调其中一个或两个都是不完整的。全面均衡的追求三个目标的实现,是每个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追求的,况且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正因为如此,新教材在设计上,有意识的增加了四个能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课外阅读内容——“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家的故事”“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生物学与文学”。新课程理念提出: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教育,新课程标准多层面、多角度地强调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教育的重要性。课外阅读的这四个栏目,在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均有不同作用。通过新教材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这四个课外阅读栏目确实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起到了重关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并合理利用这些栏目,可根据教学内容可将有些课外内容调整到课内进行。例如:“科学、技术、社会”栏目中“脱缰之马——癌细胞”的内容,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各种癌症已经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认识到癌症,做到不吸烟,少饮酒,少吃烧烤或腌制的食品及高脂肪食品,多吃粗粮,多吃绿色水果和蔬菜,适量运动,也认识到在诊断方面已经有各种先进方法和手段,从而让学生认识了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对相关的问题引起关注,初步形成健康生活的理念。又如“科学家的故事”中的袁隆平与杂交水稻,通过阅读,让学生对杂交水稻之父科学家袁隆平有一定的了解,对杂交水稻有个大致的了解,领悟到科研的艰辛。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另外,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中的“医疗救护员”,学生认识到救护员和对医疗救护员的要求,运用救护知识和技能,对意外事故,各种急性病症等,伤病员施行现场初步救护的人员,反映生物学与职业的联系,“生物学与文学”中有“寄予植物的情怀”。我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借植物抒发情感的诗句: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学习生物学,观察生物,对文学创学有很大帮助。反映生物学与文学的联系,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生物学的意义,渗透人文精神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利用好课外阅读栏目,使它们真正成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从而全面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陈英水,陈欣.生物学作业的设计与优化.生物学教学,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