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运营商通信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2016-05-14李蓉蓉杨新章
李蓉蓉 杨新章
【摘 要】互联网+时代,国家战略、产业需求和竞争形势都给运营商带来了巨大挑战。通过对运营商通信业务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业界通信业务的总体发展趋势,给出运营商通信业务在场景化、平台化和新型商业模式等方面的转型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 通信业务 转型 云通信
doi:10.3969/j.issn.1006-1010.2016.06.021 中图分类号:F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6)06-0092-05
引用格式:李蓉蓉,杨新章. 互联网+时代运营商通信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 移动通信, 2016,40(6): 92-96.
1 引言
互联网+时代,OTT(Over The Top,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业务对运营商传统通信业务造成不小的冲击。从全国整体电信业务来看,2014年移动通信业务比上年同期下降6.6个百分点,话音业务比上年下降5.9个百分点,移动短信业务量和收入降幅更超过10%,作为运营商支柱产业的通信业务整体下滑趋势明显。反之,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同比增长62.9%,移动互联网流量在高速增长。
而从全球通信市场来看,根据市场研究机构Juniper Research近日发布的最新报告,2014年全球各地的网络运营商的语音和短信流量收入减少了140亿美元,较2013年同比下降26%。包括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在内的许多市场,移动运营商的语音业务收入已经下降至五年前的60%。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运营商如何应对移动互联网对通信业务的冲击,将挑战化为机遇,实现通信业务研发、运营和服务提供等模式的转型,发挥运营商的差异化优势,打造适应互联网发展和用户需求的通信服务是本文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2 电信运营商通信业务面临的挑战
结合目前运营商通信业务发展的情况来看,其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外部市场竞争激烈。运营商在入口争夺上不占优势,传统业务被替代的趋势明显,总体发展受到OTT企业和业务的巨大冲击。
首先是入口缺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移动互联网经济就是入口经济。谁优先垄断了入口,谁就掌握了用户和现金流。电信运营商在网络及接入环节的入口优势并未充分利用和发挥出来。在服务提供、应用平台、门户和终端提供等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方面与互联网公司的入口争夺效果也并不明显。而入口和用户流量缺失也导致运营商在用户行为分析、合作模式、销售模式甚至盈利模式等方面的发展受到限制。
其次是运营商通信业务的互联网化转型差强人意。从全球范围来看,互联网企业及其即时通信等互联网软件给电信运营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造成了运营商业务被替代,业务量下滑明显等问题。通信运营商和OTT企业仍处于此消彼长的竞争阶段,尚未真正实现协同和共赢。事实上,在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线下服务)等互联网模式下,大量线上和线下结合的业务场景更需要可落地通信的支撑,正因为大量类似互联网企业和应用的崛起,通信业务需求反而被大量激发。而运营商并未能适时完成通信业务的互联网转型,更好地支撑互联网企业的需求,同时自身新兴业务发展也很不顺利,与传统业务融合度不足,未能形成合力,体现差异性。
(2)运营商内部机制和模式制约业务发展,业务体系割裂,缺少与用户连接的抓手。
在业务支撑能力和服务模式上,运营商现有的通信类产品仍依赖于传统IT系统,产品部署方式复杂,产品上线周期很长。而且无法提供灵活的产品计费和结算模式,与业界快速获取、随时随地使用和按需付费等移动互联网模式有较大的差距,用户的购买和使用体验较差。
在产品体系上,运营商自身架构体系庞大,其产品体系类目繁多。以某运营商为例,仅通信类产品全国超过百项,一方面缺乏统一使用入口和一致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运营商的通信产品平台各自独立,产品和用户行为碎片化。而反观互联网公司,腾讯用微信连接一切,小米用手机连接一切,阿里用支付宝连接一切,而运营商对用户缺乏“连接一切”的抓手,不能进行持续的用户洞察与服务提供。
3 通信业务发展趋势分析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推动着信息通信产业的不断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应用、新产品和新生态将是后续信息通信发展的新常态。这里简单阐述一下通信业务发展的几个主流发展趋势。
(1)IP化宽带化趋势。2015年,在宽带中国的战略部署下,三大运营商将进一步实现宽带网络能力的跃升,实现新增光纤到户覆盖家庭8000万户,新增1.4万个行政村通宽带,同时进一步普及宽带用户的规模和网速,使用8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宽带用户占比达到55%,用户上网体验得到持续提升。良好的宽带基础为多样性的信息交流提供畅通无阻的连接通道,将推动通信业务从网络到终端的全IP化组网以及通信终端的全智能化发展。
(2)云化趋势。云化能够实现资源的弹性调度和按需服务并使得通信和信息的融合和汇聚成为可能。为适应政企和个人应用的爆发式增长及灵活管理需要,运营商可通过统一云平台的搭建,实现统一业务承载、集中运营管理、一致行业模版和技术实现,统一数据存储和处理,实现全国的共享协同,为用户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快速安全的业务方式。
(3)移动化趋势。首先是业务接入终端的多样化,从智能手机、PC和Pad等终端类型逐步向可穿戴设备等日益强大灵活的智能终端拓展;其次是业务接入无线化,从以往的有线宽带接入转变为以无线接入为主的接入方式,4G、Wi-Fi相融合的无线接入方式可覆盖办公室、家庭、道路、机场、高铁、飞机等各种场所,为用户提供灵活、可靠、无缝的无线接入环境;最后是产品服务的多样化,移动办公、信息分享、社交互动、电子商务、互联金融等可满足用户各方面需求的服务体验都在日趋完善。通过上述几个方面,可真正实现支持跨终端、跨地域、随时随地与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实现任何内容的移动化通信方式。
(4)平台化趋势。互联网企业的平台化策略在用户市场获得成功已经给了业界很好的启示。对于通信业务来说,集中的统一的平台承载应用,一方面可以实现能力和产品的纵向集中,构建平台化、标准化的统一通信服务提供模式,更好地汇聚资源和用户;另一方面可以开放合作,参与良性的统一通信生态链建设,并可基于庞大的数据资源与相关产业链力量,提供丰富的业务,创新商业模式。
4 运营商通信业务发展策略
互联网业务对传统电信业务的客观替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运营商必须实现传统通信业务转型。近期,“互联网+”产业转型升级热潮席卷而来,通信运营商可借助互联网大势,从业务类别、提供和服务模式、运营模式等多方面切入,逐渐摆脱传统的“管道化”思维路径,为通信业务赋予新的发展模式和价值增长点。“互联网+”对运营商来说不仅意味着挑战,更多的也是机遇,现就运营商通信业务发展思路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实现通信业务与互联网的融合,结合运营商差异化优势,为用户提供内容与一体化解决方案相结合的场景化通信服务。
首先,互联网与通信的融合价值不断呈现“多样化”。从最初围绕电信网络做通信服务到现在更多是围绕互联网做融合通信,让沟通数据化,OTT已成为主流。随着互联网的形态发展,用户更加接受即时通信等互联网化沟通交互方式,更加接受随时随地获取、使用和得到问题反馈的服务方式。在后续的发展中,运营商应一方面加速IP通信、网络传真、企业总机、呼叫中心、电话/视频会议、即时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通信能力与互联网能力的融合,提高通信服务在互联网场景的适应性;另一方面持续改善互联网化的客户服务和体验,真正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化产品研发,构建随时随地获取和使用的互联网化融合通信渠道以及支撑服务体系。
其次,通信不仅是一个产品,其正逐步成为一种能力,并与企业的各类应用融合起来,成为为应用服务的工具。传统单独销售通话业务的思路已难以满足用户需求,因此,运营商要打破单一业务产品提供和运营的思路及模式,让业务与内容叠加,与用户应用场景结合,致力于满足企业的互联网通信需求。例如,针对移动医疗,帮助相关的企业和应用解决医生和患者的沟通问题;针对在线教育,帮助解决学生和老师的及时沟通问题;针对电商行业,帮助解决买卖双方的订单确认、服务提供等沟通问题。只有与相应的行业和解决方案相结合,真正为用户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才能为通信业务赋予新的价值。
另外,应充分发挥运营商在网络和安全等方面的优势,为用户提供差异化的场景化通信解决方案。在网络上,运营商拥有带宽最宽、覆盖范围最广、网络性能最稳定、网络功能和架构最先进的互联网络,基于这些优势基础资源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为用户提供通信服务可谓是得心应手。后续应进一步加强在NFV(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网络功能虚拟化)、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软件定义网络)、超密集组网和新型网络架构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应用,为场景化通信提供真正的差异化服务保障。在安全保障上,具有基础网络资源的运营商具备着在各环节布放和提供安全服务和产品的独特竞争优势,可基于运营商的网络提供流量分析、安全监控和流量清洗等互联网安全服务。
(2)建设统一云通信服务平台,统一服务提供入口,构建平台型的互联网化生态体系,用通信连接一切。
云通信服务平台采用开源技术和云端部署交付模式,提供互联网化的通信产品和解决方案,也可提供开发组件供企业自主开发或定制所需服务。云通信服务平台将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将通信能力与信息化应用和服务相结合,是实现传统通信产品互联网化的平台,也是运营商与互联网产业和企业的连接器,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与互联网企业联手,共同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优质服务的目标。
云通信服务平台主要面向企业和个人提供以下三种模式的服务:
1)B2I模式:面向有开发能力的企业,如互联网企业,将运营商自身的通信能力进行整合和优化,把专业的通信能力打包成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软件开发工具包)和浏览器插件等方式,使得Web、桌面及移动应用可以方便地嵌入通话、会议、呼叫中心、短信/智能呼叫、移动IM等通信功能。该模式对于企业来说,既降低了门槛也简化了开发过程,企业或开发者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实现通信能力集成,形成用户所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2)B2B(Business-to-Business,企业对企业的商务模式)模式:面向没有开发能力、希望直接使用产品的企业,运营商可联合其他合作伙伴,向最终的企业用户提供基于平台开发的单产品或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的融合产品,以满足每个产品、通信能力在每一个业务场景下的用户沟通连接的需求。
3)B2C(Business-to-Customer,企业对消费者的商务模式)模式:面向有通信需求的个人使用者,提供统一的通信App或Web化轻通信页面以及相应的可应用于各类场景的通信能力嵌入编排工具。用户可直接在App或轻通信页面上使用点击拨号、网络通话、即时通信和多方通话等融合通信服务,也可通过编排工具在各种场景下调用这些通信能力。
通过云通信服务平台,运营商可充分利用互联网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提高自身互联网化进程,并逐步切入互联网生态体系中,与合作伙伴一起构建互联网化通信“生态圈”。
同时该平台也是运营商“连接一切”的抓手,通过平台模式,以用户号码和运营商优势资源为基础建立统一入口、进一步连接通信与信息化应用,连接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连接服务与用户。基于平台用户数据和行为的汇聚,更有利于后续的用户洞察与服务提供。通过挖掘用户的登录行为、通讯消费行为、手机支付行为和位置轨迹等数据,形成用户行为分析、行为理解和行为预测。相应的客户深度洞察数据一方面可用于提升平台的用户服务水平,更精准地为用户提供所需服务;另一方面也可封装为能力和产品进一步对外开放。在提升用户满意度的前提下扩大业务范围和收入水平,真正形成良性循环的平台模式。
(3)转换运营思维,借鉴互联网模式的最佳实践,重构通信业务的新商业模式。
运营商必须打破原有复杂的资费体系、厚重的计费系统、陈旧的商业模式,让通信成为一种资源。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运营商应该大胆思考和尝试长尾理论和免费等新型互联网化商业模式,通过通信服务的跨界,开辟新渠道,获得增量用户和增量收入。
在面向客户的收费模式上,可以考虑全业务或全通信套餐模式,维持乃至提升传统业务和客户保有量。与其让用户纠结于每个月套餐里到底赠送了多少短信、多少通话时长、多少流量而转投OTT通信服务,不如直接推出上不封顶的全通信或全流量套餐。可采用包月、包年方式,在套餐内任意使用基于传统网络或IP网络的通信服务。同时为客户提供套餐内通信内容的设置、置换、分销或转赠,真正从用户角度出发,为用户提供灵活方便的计费方式。当然也要加强相应的监管,避免不限流量引起的恶意攻击等问题。
近两年来,运营商在流量经营上已经开始探索后向收费的经营模式。其实对于通信业务,也可尝试根据某些规则向用户免费,吸引用户。后向经营实际上是资源的跨界使用,充分体现了羊毛出在猪身上的互联网特征。运营商可重点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一方面,可以考虑通信能力的应用集成,将为用户提供通信服务的费用转嫁到应用提供方,如某电商App需为用户提供应用内直接呼叫的客服功能,可面向用户免费,由App提供方统一支付;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将通信资源与互联网公司的流量、数据、用户和广告等互联网资源进行置换并加以重新利用,开辟通信资源变现渠道,盘活通信资源。
5 结束语
“互联网+”对运营商而言正处于尝试和不断探索的阶段,如何利用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化技术,来规避“管道化”的风险,实现“去电信化”,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深思。但是“互联网+”所蕴藏的巨大潜力正逐步在通信行业得以释放和突显,或许会成为通信行业转型升级强有力的催化剂。借鉴互联网企业在业务创新、用户体验和盈利模式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构建共生共长的产业生态环境,实现转型发展将成为运营商通信业务上的重要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 曾航,刘羽,陶旭骏. 移动的帝国:日本移动互联网兴衰启示录[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
[2] 李蓉蓉,杨新章. 营造良性的4G生态环境是关键[J]. 通信企业管理, 2014(5): 32-34.
[3] 吴斌,黄嘉,王丽秋. 融合通信时代业务网发展策略研究[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5(1): 15-18.
[4] 马化腾,张晓峰,杜军. 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5.
[5] 陈晓平. 融合通信的未来 专访Avaya高级副总裁Gary Barnett[J].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4(4): 34.
[6] 安建伟. 云通信促进不同通信方式融合发展[J]. 互联网周刊, 2014(1): 20-21.
[7] 赵刚. 企业移动用户UC软交换技术方案[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5(24): 32.
[8] 李英辉,汤永健. 运营商解决企业通信问题的几种组网方式浅谈[J]. 通信世界, 2015(20): 17-18.
[9] 赵栋梁. 对5G移动通信发展的思考[J]. 信息通信, 2014(9): 266-268.
[10] 李少洲. 浅议如何创新移动通信业的营销策略[J]. 信息通信, 2015(9): 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