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唱读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2016-05-14黄巍
黄巍
摘 要:从唱读定义入手,对当前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唱读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解析,并结合当前低年级阅读教学实际,着重围绕唱读现象的有效解决办法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低年级;阅读教学;唱读现象
唱读,指的是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章句子本身的节奏不管不顾,每个字音、字节都用同一个强调及节奏进行朗读。正确流利、声情并茂朗读课文是当前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之一,但是从目前小学的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唱读已经成为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公认的“顽疾”。
一、唱读现象形成的原因
唱读这一教学“顽疾”的出现并非朝夕之间,而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师生双方“左右用力”形成的结果:
(一)学生方面
低年级学生年龄普遍偏小,并且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各种呵护和过度保护中长大,这类孩子平常说话就有些娇惯,加上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缺乏一些正确的引导,声音越来越娇气,久而久之发音习惯被带到朗读中,从而使得朗读时也带着唱腔。其次,低年级学生尚属启蒙阶段,认识的字不多。朗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会习惯性停下来拼拼音,慢慢便造成一字一顿的读法;此外,除唱读外,还有一种更为“高阶”的错误朗读方法,即“喊读”。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十足,喜欢用自己认为最嘹亮的声音向老师和同学证明,因此,当朗读变成“喊读”时,一些唱腔也就避免不了了。
(二)教师方面
首先,从教师方面来说,自身的发音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模范作用,如果教师发音不准或是带有一些唱腔和地方口音的话,学生“唱读”也就不足为奇了;其次,因为朗读不是考试和重点测试的内容,在进行教学安排时就没有过多考虑关于正确朗读的指导,只专注于让学生读准字音、识记字形;最后,过度地要求齐声朗读也是学生“唱读”现象严重的催化剂。由于朗读水平并不均衡,学生在齐读的过程中基本都会存在互相等待的情况,要么拖着一个音等着其他同学赶上来或是快读赶上同伴,于是唱读自然而然产生了。
二、预防和纠正小学低年级学生唱读现象的对策
小学低年级出现唱读现象并不可怕,只要语文老师冷静下来,对该“病症”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再对症下药地进行引导,是不难“治愈”的。下面,笔者列举自己在教学中对预防和纠正小学低年级学生唱读现象的常用对策。
(一)顺应特点,着力预防
小学低年级学生很在意“标签”,并且会下意识向别人给予的“标签”靠拢。作为教师,一定要尽可能多地在朗读方法上给予学生正面的积极的标签,通过各种方式暗示学生“你们已经长大了,不要再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拖拉和娇气”;其次,在进行朗读之前,一定要重视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有的学生唱读是因为不知道文章或词句的字面意思,一旦他们了解这句话或这篇文章的节奏,唱读情况便能有效消除了。比如《小河与青草》这一文章,教师可以在预习环节大致跟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读出真情实感来;最后,要想从根本上防止唱读情况,还应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充分利用多媒体、简笔画等,营造轻松活跃的氛围,有效预防唱读。就《怀素写字》这一内容来说,教师便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进行有效呈现。
(二)提升能力,正确引导
低年级学生正是模仿能力强的阶段,很多新鲜的事物或是感兴趣的行为,几乎一学就会。试想一下,如果老师在讲台上操着方言腔进行普通话教学,要学生“出于蓝而胜于蓝”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采取多种措施从学生方面下工夫预防唱读,同时还应从自身出发,加强对自身能力的训练,积极采用各种方法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其次,作为教师,还应重视范读的作用。这一方法简单来说就是由老师亲自读给学生听。随着教育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便利性产品高频地应用于具体教学中,如人声磁带等。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语感还未完全成熟,对于一些偏机械化的声音无法良好吸收,教师的范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范读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语言的情感、音韵及节奏,还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朗读习惯,杜绝唱读行为。同样以《小河与青草》这一内容为例,如果教师能在基础课程讲解之后进行适当的范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之前讲解内容的印象,同时还能从很大程度上让学生深度理解和感受朗读的魅力,提升学生对朗读的热情和兴趣。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唱读现象的形成是由教师学生双向作用而成的,作为教师来说,不仅需要学生努力,充分利用“标签”法等途径,顺应低年级学生的具体特点,有效预防唱读情况,还应从自身方面着力,加强对自身能力的训练,积极采用各种方法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重视范读的积极作用,通过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语言的情感、音韵及节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朗读习惯,最终真正杜绝唱读行为。
参考文献:
钟绿柳.例谈语言文字训练中的审美教育[J].学周刊,20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