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享快乐,快乐分享

2016-05-14张琴

新课程·小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小班同伴玩具

张琴

生活中,我们每个社会成员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分享劳动成果。对于幼儿来说,分享就是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共享,比如图书、玩具、开心的事、好朋友等等。在工作中,我们时常会看到以下情况:自己的物品不愿与他人分享,“这是我的,你不能碰”;两个幼儿同时看上一个事物互不相让,“我先拿到的,是我的”;对好友的独占欲,“xx是我的朋友,不是你的”等等。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分享作为重要的亲社会行为之一,有助于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分享行为需要一个长时间的从小培养,小班幼儿已具备初步的道德认知能力,对分享行为有一定的感知。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分析不分享的原因

1.家庭因素

现在的小班幼儿处在一个比较特殊的家庭环境中。许多幼儿和父母都是独生子,幼儿成为多个家庭唯一关怀和爱护的对象,他们喜欢的事物都是家长为他个人准备的,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这是我一个人的”想法。另外,幼儿入学前接触成人的时间较多,有家长以幼儿还小为由对幼儿过多保护、迁就。有的幼儿因家庭因素缺少同伴交往而分享意识不强烈,不会想到与他人分享。因此幼儿往往会形成“独占”“独享”意识和行为。

2.年龄因素

有的幼儿只愿意自己接受他人的分享,有时幼儿表示要分享却言行不一。因为小班幼儿心理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强调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不愿理解也无法理解他人的想法。

3.心理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现:当幼儿自我意识上升到对自我扩展的意识时,幼儿把自我意识扩展到外部事物上,不仅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是属于自己的,而且认为父母、兄弟、姐妹、玩具、小动物等也同样是属于自己的。这时幼儿就会表现出自我中心和不分享行为。由此可见,幼儿的不分享行为是身心发展中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

4.其他因素

幼儿不愿意分享有的是因为怕自己会失去或者怕别人弄坏;有的是因为相互交换分享的物品不吸引幼儿;有的是因为成人不正确的引导。另外,小班幼儿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当新事物数量少幼儿多时,有的幼儿不会商量或者意见产生不合也会导致不分享的行为。

二、分享行为的重要性

1.社会性发展

幼儿作为特殊的个体最终要进入社会这个大家庭,小班幼儿年龄小在正确的引导下易形成良好品行。近年来,一些关于同情和利他行为的发展研究表明,分享行为在4岁到16岁之间没有发现连续增多的趋势。可见,分享及其他行为并非自然随年龄增大而增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幼儿要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有助于幼儿个体社会性的发展。

2.幼儿身心发展

幼儿在分享行为中也体验了分享及被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有利于幼儿形成积极、开朗的性格,有利于幼儿以后的学习、成长。若“独占”“独享”就不容易得到他人的友谊,幼儿会感到孤单、寂寞、情绪低落。分享行为有助于全面提高幼儿素质、培养健全人格。

三、分享行为教育引导

1.正确认识分享行为

教师要告诉幼儿有时分享不是失去是获得,能够接触更多有趣的事物,获得更多的快乐。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契机,让幼儿正确理解分享,切身感受分享的快乐。比如,组织幼儿分享在园在家的作品、开心事、进步的地方等。幼儿在分享中看到自己喜欢的作品、听到有趣的事、得到他人的肯定中逐步感受分享的快乐。

2.激发幼儿分享意识

(1)榜样示范。做好示范:“我这里有好多玩具,谁和我一起玩呀!”“我要和你一起看,可以吗?”善于发现有分享行为的幼儿做榜样,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好榜样。如果幼儿有某些分享言行,我们要积极地给予表扬、肯定。幼儿就会形成“下次要这样做”的想法。长时间如此,有助于幼儿内化分享的意识,能乐意与他人分享。(2)文学欣赏。有些故事形象有利于对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比如《小傻熊拔萝卜》中小傻熊邀请好朋友来吃萝卜等等。通过故事孩子们觉得分享东西也能开开心心!

3.引导学习分享技巧

幼儿不会分享时,我们就要适时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不同情况有不同的分享技巧。对于可以分开的事物可以用平等分享法;能共同使用的经过沟通、同意后可共同分享;物品少不好分、人多时,可轮流分享。另外,在分享时也要注意礼貌,要询问、商量。

4.开展各种分享活动

一个良好的品行需要一个长时间、日积月累的过程。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过程中,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组织一些幼儿喜欢的活动。(1)玩具分享日。幼儿可带1本书或1个玩具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2)集体生日。过生日是幼儿最开心的一天。大家一起唱生日歌、品尝生日蛋糕,赠送礼物。

5.家园互动共同合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种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家庭教育也是幼儿的重要成长环境,对幼儿有深远的影响。首先,通过家长会、网站、信息等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分享行为,知道其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了解一些教育的方法。其次,家长与幼儿园合作,做好榜样,用言行引导幼儿,鼓励幼儿分享物品。

分享行为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需要幼儿、家长和教师共同长时间努力,是为了让幼儿在分享的过程中形成分享意识、实施分享行为,让幼儿、大家一起快乐。分享快乐、快乐分享!

参考文献:

高卫萍.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培养初探[J].考试周刊,2010(19).

猜你喜欢

小班同伴玩具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寻找失散的同伴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