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包诗”

2016-05-14钱亚春

新课程·小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人文性工具性

钱亚春

摘 要:“文包诗”是一种特殊的体裁,它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它主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美。

关键词:文包诗;诗文互补;工具性;人文性;借文赏诗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一朵奇葩,语言凝练,意境深邃,极富音乐美,历来为文人骚客所推崇。然而,对小学生而言,学习古诗词却是一大难题,原因众所周知,在此不作赘述。苏教版教材在古诗词教学方面大胆创新,推出了“文包诗”这一重大举措,可谓用心良苦。

新型的课文,在教法上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教好“文包诗”型的课文,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教学“文包诗”一类的课文时,既要重视对诗的理解,也要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教师必须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我执教了《但愿人长久》一文,我先帮助学生来梳理苏轼在作这首词时情感发生变化的线索。而后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感悟苏轼在中秋佳节思念弟弟的原因,而埋怨的一句话,我先引导学生看插图,体会月光皎洁,透过纱窗照射到床前,苏轼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相机出示这句话,试着让学生对其中的省略号进行补充,苏轼在埋怨的时候,心里还会想些什么。接着,我诱发学生思考:苏轼真的是在埋怨月亮吗?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认识到兄弟俩的分离也是为生活与工作所迫。很自然就过渡到苏轼宽慰自己的这一环节。

如果以上内容是学文的话,那么,下面宽慰的内容,我则将文与词联系起来加以学习。我先出示文中出现的词句,而后用不同的符号从文中标出词中两句话的意思,并试着理解“全”“缺”和“婵娟”在词中的意思。再指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这样,一个热爱生活、豁然大度的苏轼便呈现在学生脑海中。

本节课中,我力争引导学生由“文”到“词”,再将“文”与“词”交融,感悟作者的心境。教学中,学生学得比较投入。

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研究不同课型、不同体裁课文的教学策略,并恰当运用,也不失为“有效之举”。

二、诗文互补,自悟自得

古诗学习的难点在如何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而“文包诗”型课文中的“文”正是为学生理解“诗”中的难点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帮助。如《游子吟》一诗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是学习这首古诗的一个难点,如果教师用“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这样的语言来解析,或者用再通俗一点的语言:“小草报答不了春光给它的温暖,难道游子又能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吗?”这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难以理解的,而且,即使理解了也只会是教师说教,学生被动接受的结果,谈不上“自主学习”。为此,我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自己提出诗中最难理解的诗句。学生当然提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一句。这样的质疑问难,就激发了学生“想学”的内在动机,然后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文”中,让学生主动去找,学生通过学“文”,很快就找到“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让学生将这些语句认真读读,并认真思考:文中将“母亲的慈爱”比作什么?也就是指诗句中的什么?(“三春晖”);又用小草比谁?这又是指诗中的谁?(“游子”——孟郊)通过这样的点拨,学生主动找到了答案,理解了诗句。这就帮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联系一定的语言环境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这又坚定了学生“会学”的信念。“文包诗”型课文中的“文”,既诠释了诗句,还歌颂诗人的品质,而文中的“诗”又为突出诗人的品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加强实践迁移内化

新课标指出:朗读和默读是“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的语文基本功训练。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除了和一般课文一样加强多读多练外,对“文包诗”课文,我还采用了:(1)对应读。即师与生、生与生(可以是个别与个别、可以是小组与小组、可以是自由组合、可以是老师指定了一方读文,一方读对应的诗句,然后交换。)诗文对应,反复诵读。(2)配读。根据诗意,我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让学生读出与图相配的诗句。如教《咏华山》时,我画了几个山头,其中一个山头特别高峻,学生就读出“更无山与齐”一句;画一个红太阳,学生配上“举头红日近”;在山腰间画上白云,学生配读“回首白云低”;画上蓝天,学生配读“只有天在上”。接着还可由个别学生上去指一个部分,其余学生读相配的一句诗句,或反过来,学生读一句诗指的学生指向某一与诗句相配部分的图。诗画相配,读出诗情画意。

总之,“文包诗”形式课文教学中要做到诗文对照,引导学生感受古诗魅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体会文中语言的魅力,实现学生在诗文感知上的双赢,就是“文包诗”课文的最终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高珍娣.多媒体凸显“文包诗”的意蕴美[J].学周刊,2012(27).

猜你喜欢

人文性工具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中职数学“工具性”教学模式探究
向量的巧用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