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生成:学生在课堂的中央

2016-05-14顾颖

新课程·小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画圆教者投影

顾颖

研究表明: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老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因此,数学教学中,要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央,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合作者和创造者。

一、理解概念动态生成:“问题让学生提”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课堂上“学生提问题”。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首先请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然后发问:“那么,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呢?”学生回答:“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我出示投影(图1)。投影一出示,很多同学先是满脸疑惑:这也是三个角,可为什么不是三角形呢?接着便议论纷纷:看来,有三个角的图形不一定就是三角形。有的同学思考片刻便抢着说:“这个图形虽然是三个角,可是它不是三条边。我觉得有三个角三条边的图形才叫三角形。”很多同学听了他的话觉得有道理,纷纷点头称是。我笑而不语,又出示了一张投影(图2)。这个投影一出,同学们更茫然了:这也是三个角,三条边,怎么不是三角形呢?教室里又是一片讨论声。我见火候已到,利用课件演示:三条线段,首尾依次连接,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看到这个演示,又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时,大家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一串问题,引发了孩子对一个概念的正确理解。

二、认知建构动态生成:“方法让学生悟”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三、学习方法动态生成:“思路让学生讲”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中,应多为学生创设自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例如,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我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学生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请学生选一个最有把握的,说说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同学说“是”,有的说“不是”,各种声音交错在一起。通过争辩后,学生逐步认识到,原来“看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主要是看它对折后能否互相重合”,最终形成了好的学习方法:一定要对照标准,一定要实践操作,才能不断接近“真理”。

四、学习内容动态生成:“错误让学生析”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教者否定”的过程,而“自教者否定”又以自教者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利用学习错误,并及时引发这种“观念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具有批判性的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认识,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例如在执教“圆的认识”时,教学“画圆”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用圆规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尝试画一个圆,并选择了几幅典型的作品放在投影上让学生观察(选择的作品有:①起点和终点不在同一位置的;②把“圆”画成了鸡蛋状的;③将弧线画得时隐时现,时粗时细的等。)看到这些作品(不知名的),学生哄堂大笑。“你们在笑什么?”我微笑着问。同学们齐声回答:“这些都不是圆形,画错了!”听到孩子们的回答,我立刻引导他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甲生:圆心没有固定好,所以画出的不像圆;乙生:画圆时半径发生了变化,也画不出规范的圆;丙生:用力不均匀,圆规的使用方法不正确也会出现这些问题……错误的原因都被学生一个个找出。我接着说:“画圆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既规则又美观的圆呢?”学生有了前面的操作和评价,很快总结并概括出了画圆的方法。

学生在主动参与找错、议错、辨错、改错的反思中,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自己的分析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创设趣味、开放、灵动的探索情境,让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学会知识,形成方法,积淀素养,展现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杨天志.生成的课堂:关于“生成性课堂”和“课堂生成”的探究[J].消费导刊,2008(14).

猜你喜欢

画圆教者投影
圆的启示
“画圆法”在力学解题中的应用
画圆的月亮
解变分不等式的一种二次投影算法
基于最大相关熵的簇稀疏仿射投影算法
找投影
找投影
连线·画圆·揉团——浅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语文园地》的有效教学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