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2016-05-14张玉敏姜君
张玉敏 姜君
[摘 要] 近几年,研究生数目增多了,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处于较低的水平。本文从创新能力概念着手,以学校、导师、学生三位一体的角度剖析考虑现今研究生创新能力不高的主要缘由,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研究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6-0026-02
创新是改变世界社会经济、政治变革的有利武器,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生命源泉,是国家未来进步的助推器。创新在现今尤为重要,它的强度对未来的研究性人才的创新能力也做出了巨大的挑战。
一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定义界定
从词源学上看《现代汉语词典》没有“创新能力”的词组,但对“能力”作了解释,“所谓能力是才能和办事的本领,能胜任某项任务的条件,才能,力量”[1]。“创新能力”作为一个概念由伯恩斯和斯托克提出,最初被赋予经济管理学领域,被认为是组织创新绩效的重要指针。著名学者林崇德表示,创新能力是一种连续的而不是全有全无的品质,人人包括每个儿童都有创造性思维或创新能力[2]。学者从各个角度领悟创新能力,但它们的定义都有助于人们科学理解创新能力的内涵。在笔者看来,研究生不断的突破原有的知识理论的范围,发现新的探索领域,深化探索科研的思维高度,可谓研究生创新能力。
二 研究生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关于南京师范大学社会调查协会对南京5所高校近500名学生进行了诚信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34%的研究生承认多次抄袭别人的文章或从网络直接摘取文章,近八成学生愿意面对高价替人做“枪手”。同样的研究显示,无论研究生导师、研究生管理人员、研究生个人还是用人单位,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都不高。其中,有53%的导师和47%的研究生管理人员认为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一般”甚至“较差”,只有9%的导师认为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上表现为“优”。中国工程院徐匡迪院士认为,有很多同学就是做自己导师给的题目,一旦离开导师就什么也做不出来了,即他们自己根本就没有学会创新[3]。现在许多高校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的个人素质普遍不高,研究能力和经验不足,在工作岗位上的创新意识和继续钻研的学习动机不强,对待专业和社会的科学前沿知识和技术的敏感度不高,对待技术和能力也力不从心,守旧意识浓厚。
(一)学校管理问题
1 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奖惩制度失衡
学校的各种制度保障建设不完善,无法保障研究生的权利,也牵制着其他事物的顺利进行。尤其在奖学金激励机制方面,奖学金安排的层次不清晰,评价体系不完备,是起不到激励和鼓励的效果的。奖学金额度设置的不合理,激励作用也会甚微,有违初衷。
2 学科课程模式生搬硬套
学校研究生课程设置落后,基础课程仍处于初步系统设置阶段。从精英教育的研究生的历史阶段分析看出,我国沿用了美国学士学位取得制度和管理方案,与中国的本科生教育模式有着密切联系。首先,颠倒了本科生培养和研究生教育的未来指向和培养目标,弱化了研究生教育的专业教育特征。其次,把研究生教育当作本科的自然延伸,沿袭本科生教育的培养模式[4]。学科建设中的课程安排中失去灵活性、科研性、科学性、创新性原则。创新与知识、教学与学位论文、科研工作不能有机联系起来。
3 学术氛围变淡,研究能力不足
学术氛围的味道变淡,研究兴趣降低,各项活动杂乱无章。浓厚的研讨环境不完善,学生交流机会少之又少,研究能力就会受阻,研究生的学术活动想要取得优秀的学术成果是不易的。
(二)导师队伍问题
导师任务繁重是现在很多高校的普遍现象,以工作和外出为主等都是导师对学术力不从心的主要原因。导师无法有效平衡好各项工作。导师研究课题少,科研项目没有前沿性、创新性;师生互动交流方面不足,缺乏启发式教学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训练,造成研究生习惯于接受、理解和掌握现成的知识,没有质疑、探求的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差,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下降,不能适应科学研究的综合化、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大趋势[5]。
(三)研究生自身问题
研究生创新成果不高,据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02~2004年,我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六所著名大学在Nature和Science这两家全球最顶尖的学生刊物上共发表论文34篇,而哈佛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分别发表415、159和120篇[6]。明显的看出,我国研究生较外国学生创新意识差,研究能力不足。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利用课余时间弥补自己的弱项、开发专业兴趣。对自己的研究领域一直处在门外汉的位置。研究生教育与知识创新密切相关,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是研究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发展自身能力的前提。[7]
三 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策略
(一)学校管理策略
1 研究生科研创新效果评价奖惩制度的创新
建立适宜研究生发挥新思维的保障机制。1)引导机制。学生自身的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相一致。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要和他研发的技术成正比,如果危害社会,这将与高校对研究生培养要求不统一。2)激励机制。改进研究生奖学金评审办法,规范奖学金评奖指标体系。学校应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科研创新的平台,投入丰厚的科研经费作为资助,提供科研课题创新基金和国家奖学金等创新项目配套奖励作为支持。鼓励学生们全身心投入到科研项目的科研研究。对待一些科研水平强、实践能力高并对科研成果做出贡献的研究生给予高水平的成果奖励力度,鼓舞和激励学生科研探究。
2 学科课程建设培养模式的灵活
在课程中,一要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二要注意跨学科知识的相交;三要掌握研究技能和手段。在学科建设中发挥本学科的优势特点,兼容并包相关专业的精华,寻求前沿课题的爆破点,把握好前沿课题和趋势,凝聚高学科的人才、专家和领导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更好地团队才能[8]。
3 萦绕浓厚的学术氛围
创新的思想在一定的学术环境中才会有新源泉,高校与企业联合协同式培养是一种推动高技术人才发展的高效方式。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新的经济政策推动下,大学与企业联合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和开发型人才。英国也一样,在工程类专业最明显[9]。现高校应努力搭建一个宽广的学术平台,加强和企业、高等大学的合作关系,形成良好的学术合作氛围。
(二)导师队伍建设策略
饮水思源,治学不可无师承,从教亦如此。研究生的创新启发来源于导师的点拨和指导。首先,导师自身创新能力持久的学习、汲取新鲜专业知识,与其他高校著名学者学习、交流、切磋。时刻关注教育热点,领会国家教育部的新方针。导师的个人内在知识素养是课程文化改革实施的保障,启发着学生的思考方向。为此,教师要处理科研和教学研究,升华自我素质,特别是年轻老师攻读博士学历教育达到更高的学术创新水平。其次,导师要多关心自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挖掘学生的内在智慧,以研究小组的模式进行指导。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研究生普遍都是集体开展的,研究生经常被定期分配到各研究项目组。在人文学科,与之相反,每个导师可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研究生,在这样情况下,可以建立研讨会[10]。
(三)研究生自我提升策略
创新的思想意识才可以带动一个创新的步伐,许多研究生把攻读研究生看成一种学历的索取或者生存的通行证。这种偏颇的价值观是不适合研究者内在主观意愿的进步和成长的,研究者学习知识的传统灌输的接受模式,一味的接纳和重复前人的科研成果,对自己的未来就是一种固步自封的行为。恐惧自己的科研创新的能力,怀疑自己的研究本领,在学习中无法端正良好的学习态度是不利于养成新鲜的创新意识的,相应自己主体的行为能力就会下降。在研究生阶段,要克服以上弱点,对自己的创新能力的评价要有基础性的两点:一是创新项目的完成。二是学位论文创新情况。个人的学习能力和主观动机要正确,追求知识的渴求性,在科研项目方面怀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综上所述,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推动我国各学科,各项技术前进的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在教育环境下,学校的设施条件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养成的保障,“人近贤良,如以纸包兰麝,因而得香之古训。”导师是能力过程的掌舵者,而学生的探索积极性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内部动力。学校、导师、学生共同配合好,发挥每个环节的最大优势,从而真正带动国家的创新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012:7.
[2]引自林崇德.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J].中国教育学刊,2000(1).
[3]引自王孙禺,等.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综合调查报告[R].中国高教研究,2007(9).
[4]刘鸿.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4.
[5]霍晶,葛岩.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2010(4).
[6]何青.务实与求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评价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王庆.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3(2):80-81.
[8]引自袁锐鄂,胡安娜.英、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3(9):41—45.
[9]转自王衡生.论创新教育与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英国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3(1).
[10]萨拉·德拉蒙特,保罗·阿特金森,奥德特·帕里.给研究生导师的建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