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精英领导模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

2016-05-14夏征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6年6期

夏征

[摘 要] 组建大学生创新团队是目前各个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可是大学生创新团队组建和运行目前也有诸多的问题。精英领导型的大学生创新团队是一种新模式,本文从团队的组织原则、运作模式、实践训练等方面分析了这种新型的大学生创新团队运作模式。从实践的结果来说,这也是一种不错的探索。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团队;精英领导型;创新训练;创新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06-0019-03

一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尤其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的时代,其核心是创新,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而创新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大力培养创新人才是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对较低,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不能很好地进行知识和技能的积累,缺乏发现有价值课题的能力。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缺乏创新的主动性,创新活动也缺乏广度和深度。组建创新团队是目前各个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创新团队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吗,所有的团队都能顺利长盛不衰吗,是否有新的团队运作模式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全方位的培养学生呢。

二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现状

从2012年起,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2012年创新训练项目有12393项,创业训练项目2314项,创业实践项目758项。2013年有创新训练项目19741项,创业训练项目2587项,创业实践项目977项。2014年有创新训练项目21718项,创业训练项目2736项,创业实践项目1000项,每年从数量上都有所增加。要从物质上支持高校的一些项目研发,从教学改革入手建立适合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

可见,创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是必由之路。我校每年都有大批的学生组建科技创新团队,申报国家级、省级、校级乃至各个行业的创新、创业项目。没有团队无法申报,作为大学生的培养机构的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团队的组建是积极支持的。2012年我校获得国家级创新项目27个、创业项目8个。2014年我校获得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38项、创业训练项目10项。但是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往往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有指导教师也是无足轻重,对团队的培养由于教师的精力有限往往失去了应该取得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 团队组建的目标不明确

根据本人所在院系的大多数团队来说,团队组建往往是为了申请某个项目,老师组建团队为了完成自己的项目让学生给自己做帮手,学生组建团队为了申请个项目好为日后评奖评优加分。团队的组建目标并不明确,功利性太强,创新团队的真正内涵往往忽略了,团队没有延续性,随着项目的结题而结束。

2 团队的运作简单

大多数的创新团队运作模式比较简单,几个学生跟着老师,老师分配做什么就做什么,只是机械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至于正确与否全然不管,每个人就好像一台机器,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就可以。久而久之产生了惰性情绪,好坏没人评价,往往开始的时候热情似火,结束的时候就一两个人在干活。

3 指导教师地位尴尬

指导教师在创新团队中不仅是策划者,还是大管家。在传统的创新团队中,项目资金报销往往必须由指导教师签字,于是指导教师对每花一笔钱都费劲心思,项目资金较少,指导教师总是锱铢必较,把精力花在了不应该花的地方,教师的地位比较尴尬,甚至今天哪个同学没来、明天有同学请假、后天没人干活的情况都需要老师操心,久而久之指导教师也失去了耐心,创新团队有名无实。

4 团队成员缺少动力

传统的团队成员地位均等,每个学生初期只是凭兴趣爱好,项目负责人只有一个,时间长了其他成员缺少了动力,干好干坏与他没有关系,直接导致了整个团队的效率低下,无法维持下去。

三 精英领导型创新团队的概念

1 创新团队的概念

“创新团队”是指为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学习和科研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这个群体主要由学生和教师组成,团队成员通过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共同研究解决科学问题,共同形成学习和科研成果,为实现团队目标而相互负责、彼此依赖。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一般是课外研究团队,具有合理专业结构和年级结构,研究方向是带有创新性的应用性研究。

2 精英领导型的概念

“精英”即“在一定的社会中有比普通人更优秀的内在属性或者有较好的外在属性;在一定的领域内和在一定的水平基础上,通过他们的领导职能可使全社会的各种价值得到增殖或得以保持下去;在决定全社会的结构方面,他们起主导的作用和骨干作用。简言之,就是各行各业中具有卓越才能且为数较少的优秀人才。精英领导型即以一些综合能力较强的优秀人才组建一个科技创新团队,自由筛选队员,在一个基本目标下,负责整个团队的运作。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以一个精英为核心,模仿职业经理人运作下的公司,是一个全新的尝试。用精英去培养成员再造精英,用一种固定的运作模式培养团队成员,用铁打的营盘来造就一个个流水的精英,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3 创新团队的组建原则

创新团队的建立应该以创新性和实践性为首要原则,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确立合适的选题,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达到创新。尤其是在专业实验上,更容易寻找切入点,学生更有兴趣,且离课堂教学内容并不远。合理选择团队成员,选择的团队成员要各有特点,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团队要有一个项目负责人。这个团队要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制度的延续性,当老成员离开时,新成员要马上能开展工作。这就要求在团队运行当中始终要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永远保持稳定性和鲜活的生命力。

4 创新团队的运作模式

创新团队的运作模式多种多样,本人通过两个创新团队的运作,形成以下的一种运作模式——“精英”领导+小组长负责制。

创新团队选择不同层次的成员,以项目负责人为中心(“精英”),分层管理,整个团队由不同的小组构成,每个小组自由选择自己的组员,再带动大部分组员参与项目的实施,形成“一点、多线、全面”的运作模式。教师在创新团队中只起指导作用,对项目负责人进行全方位培养,再让项目负责人管理小组长,最后是小组长管理自己的组员,分层管理,全面开花。这种运作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精英”管理。用“精英”管理小组是这种创新团队运作的重要特点。这种模式有两级管理,项目负责人是整个团队的最核心人员,创新团队的所有活动都由该负责人策划并分配下去,主要是管理各个小组组长。项目负责人相当于职业经理人,对团队的目标、执行方案、运作进程都有一个全面的规划。对项目负责人的要求相当高,不仅业务能力要强,还要有策划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等。一般由项目负责人来创建团队,选择团队的成员,所选成员也就是各个运行小组的组长。

二是小组长负责制。各个小组组长是次核心成员,听命于项目负责人,是具体执行者,可以自由招募自己的成员,对项目负责人负责。小组长只管理自己招募的组员但熟知整个团队的运作模式。

三是指导教师的作用。过去的创新团队往往都有一个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负责召集组员开会布置任务,甚至于买个东西这样的小事情都由老师亲自操作,这样的做法不仅耽误了老师的时间,还没有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创新团队的每个成员只是老师思想意识的忠实执行者。

在这种新型的模式下,指导教师只负责项目负责人,其他的成员由项目负责人来管理。这样首先从时间上将大大节省了,另外可以一对一有针对性地指导项目负责人,使项目负责人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团队中的所有事情由项目负责人来运作,教师只教方法,项目负责人可以学到管理、业务、交际等全方位的知识,再把这些知识传授给组长,组长再传授给每个组员,最终形成“一点、多线、全面”的局面。这样既节省了老师的时间又惠及了更多的学生,达到事倍功半的目的。

四是团队运作要有规范性、延续性。由于是两级管理,教师只对项目负责人进行管理,这个团队运作能否坚持下去关键在于项目负责人的选择和团队的规范性。对项目负责人的选择是指导老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要全方位考察项目负责人的综合能力和执行力。另外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也是团队运行的重要保障,团队运行中制度的确立使每个成员都严格按照章程来办事,这样才能坚决执行指导老师的想法和项目负责人的想法。老成员离开,新成员加入,创新团队的运行模式不变,原来的小组长还可以创建更多的创新团队,培养更多的学生。几年下来,不仅更多的学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还培养出能力全面的项目负责人。

5 加强对创新团队的实践能力训练

包装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以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学生专业实验动手能力培养需要更多的实践训练机会。可以从专业实验拓展项目,从老师的科研项目着手,可以从各种学生创新项目申请、比赛着手,甚至通过专业教师联系企业,从企业的某个技术难题着手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要增加更多的实践机会。

6 建立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制度

规范的管理制度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前提保证。由于创新团队存在形式复杂、创新活动目标定位多样等因素,导致现有的大学生创新团队难以管理,继而没有特别多的引人注目的创新团队产生。因此,建立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制度是必须重视的问题。曲阜师范大学建立了科技活动成果效果评价与激励机制,先后制定了《曲阜师范大学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方案》、《曲阜师范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及《曲阜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曲阜师范大学本科生创新奖励学分认定办法》等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运行。

四 实践与成效

在创建基于精英领导的大学生创新团队模式中,本人探索指导过一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团队和组建了一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经过了两年的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其成效还有辐射效果。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团队顺利通过了该项目的结题工作,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论文一篇,该项目被学校推荐到山东省参加全省的评选。项目负责人以该项目为毕业论文题目获得了校级优秀论文,被推荐到山东省参加全省优秀学士论文的评选。项目组里一共是七位成员,三位成员毕业后考上了研究生,其中的项目负责人考上了郑州大学,另一位组长考上了西南大学。该团队还产生了辐射效应,由组长自己招募的组员中,一个组员又在第二年作为项目负责人自己组建了一个创新团队,完成了一个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论文,有四名组员又顺利考上了研究生。正在组建的一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项目负责人去年又获得了数学建模国家一等奖。通过对大学生创新团队创建模式的探索,其“精英”式领导+小组长负责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取得了不错的培养效果,以点带面的效应是非常见成效的。

五 结束语

基于精英领导模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是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运作的大胆尝试,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对“精英”即项目负责人的培养,让项目负责人来负责整个团队的运作;二是要形成一种制度保留下来,高效率地执行下去。让学生管理学生能够使每一个人感觉自己是团队的一份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去完成创新团队既定的目标。在创新团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今天,合理地选择适合学生的运作模式是每一个教育者或教育管理部门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基于“精英”领导模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给我们以新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李元元.以新思路新模式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0(3).

[2]胡淑明,李文芹,李占雷,等.加强实践教学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J].新西部,20072(9).

[3]曹一瑜,肖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8).

[4]赖晓军,陈爽.高校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29(4).

[5]张金良.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8(4).

[6]李忠,陈明长.对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

[7]曹小华,吴青,李文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团队培养模式探讨[J].高校发展与评估,2007,23(3).

[8]蒋永荣,李天煜,蒋东云,等.本科生科研创新团队建构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28(4).

[9]陈晔,徐晨.精英教育概念与模式有关问题再探讨[J].江苏高教,2012(2).

[10]李海翔,曾鸿鹄,林华.基于科研项目培养地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探索与实[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1(11).